APP下载

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2011-07-09孙佩红高晓秋

财经理论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发展

孙佩红,周 鸿,高晓秋

(1.内蒙古财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一、国内外研究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多以国家为视角,研究国与国之间的产业转移,这种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如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Akamatsu,1935)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以日本棉纺工业为例从侧面分析了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弗农(Vernon,1966)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说”,间接地阐述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小岛清(kojima,1978)在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总的来看,国外产业转移的研究都注重对产业转移的规律进行研究,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的经济动因、产业转移的客体演化模式、产业转移的效应等问题。威尔斯(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Lall,1983)的技术本地化优势、坎特威尔和托伦(Cantwell,Tolentino,1990)的技术创新升级理论等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小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虽然这些理论也可用于解释一国范围内的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现象,但由于它们各有侧重,且特定的产业转移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导致其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随着产业转移进展,新的产业转移理论较多地集中在三方面: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视角,即从产业区位、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角度研究产业转移问题;产业转移的跨国公司视角,即从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机制的角度研究产业转移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规模与结构;产业转移的价值链视角,认为产业转移不再是某一产业的整体转移,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区位中心转移,产业转移的环节越来越细化和分散化。

对于我国的产业转移,张可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区际产业转移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会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陈建军则从企业开放型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对国内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业区域转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赵伟从制度转型、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区域经济二重开放四个内涵,分别对“浙江模式”及其演进机理进行了分析。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产业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转出的相关研究,而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研究比较薄弱,相应的理论指导和现实经验的借鉴显得十分迫切。

二、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改造的内在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产业转移促进了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不断转移,最终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

对于发达地区产业的转出,既是由于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上涨带动企业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市场行为,又是由于环境恶化、人口低素质等引起的高社会成本导致的政府管理行为的必然选择。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转移的推动

“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格局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即服务业向大城市集中,而制造业向中小城市集中。其中,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增加,制造业中增加了很多服务业的内容,如品牌、营销、研发等等。“这正是先进制造业的突出特点,我们也通常将之称作制造业的服务化。”这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思路和一种启发。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东部地区生产要素价格急剧上升,如随着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导致的土地价格攀升,人口流入的减少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致使东部地区有一些产业竞争能力减弱,有一些产业丧失了原有的竞争力,有一些产业甚至走向衰亡,使东部地区承载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巨大压力。为促使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特别是东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以及资源、土地、环境和市场等生产要素的压力,急需将部分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附加价值的压力

附加价值可以说是一种企业获利的潜力。技术成熟、进入门槛低、普遍化的技术都很容易成为所谓的“微利”企业,也就是所谓的低附加价值产业。一般的制造、组装的企业就是所谓的低附加价值产业,为了维持生存,只能不断地扩充产能,通过规模效应使得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维持获利。但是只要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售不再增长,企业马上面临经营危机。产业当中的企业个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移动。

(三)产业发展的趋势

为了克服低附加价值的压力,企业只有思考往产业发展趋势中之高附加价值方向移动。在产业中掌握了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是高附加价值;一般制造或加工是低附加价值;产品整合性的服务,因为结合了许多的附加价值而变成另一高附加价值的区块。所以产业的高端逐渐向高附加值环节和产业服务体系也就是第三产业转移。

(四)产业发展环境的需要

在高附加价值的区块中,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的市场销售范围也许是世界各地,但是整合性的服务,却是要有一个恰当的区域,而整个产业发展在此区域内也已达到相当的发展,适合作为整合性卓越服务的区块。目前,发达地区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产业链中逐渐向附加值的高端集中,例如研发和销售环节。而发展中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具有人力资源成本低,土地价格、自然资源、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宽松的政策支持等优势,能够承接产业链条中附加值低的环节,例如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等环节,不但能够发挥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而且能够切合实际地促进本地的发展。

三、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与许多发达地区逐渐丧失要素资源优势相比,内蒙古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产品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空间大,产业发展后发优势明显。加之近年来,内蒙地区铁路、公路、航空、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区位优势及资源、土地等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立足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时机已成熟。

(一)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可以用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理论来加以阐明。微笑曲线表现为微笑嘴形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微笑曲线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可以找出附加价值在哪里,第二个是关于竞争的形态。微笑曲线理论虽然很简单却很形象地指出产业未来努力的策略方向,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企业体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在产业成熟化、市场饱和及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微笑曲线的理论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长期以来,受产业结构初级化影响,内蒙古输出的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入的产品多为附加值高的轻工产品和机械设备等,处于承接产业附加值的低端环节。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内蒙古应逐步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尽量在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例如对于煤化工业,内蒙古应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切实改变单一的煤炭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煤炭的加工转化,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有选择地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甲醇、二甲醚和PVC材料等系列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终端产品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注重可持续发展

从整体上来说,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重点领域,已经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向可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虽然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发展空间巨大,但也要精耕细作,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地贪大求全,导致资源浪费。对于内蒙古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各个环节,要形式上到位,内涵上提升,甚至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要进行“破坏性创新”,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外部环境为代价,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专门的权威论证,制定合理的限入指标体系,对一些高耗能、污染环境的,要坚定立场加以阻止,或帮助转入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威胁,不管处于产业链的哪个环节,都能成为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态势。

内蒙古可以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契机,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建设,加快发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车用新型燃料等,按照低碳、绿色和循环发展的新要求,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三)完善信息体系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内部共享和外部共享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产业整体整合和发展过程中,已经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信息的快速双向沟通使产业能够健康发展,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于内蒙古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不能再走许多发达地区发展前期经历的一些弊端,要注重信息沟通的建设,和产业链中的上下游或者相关环节通过信息互动,形成良性的战略共赢关系。

(四)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产业转移

对于内蒙古来说,一方面会由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产业基础差等因素可能缺乏接受产业转移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不切实际地盲目引进顶尖技术而与产业梯度转移发生冲突,只依靠市场调节不一定能完成产业转移,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对于区际产业转移也是不可或缺的。

承接产业转移是在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程度的背景下进行的,新一轮的调整和选择不是简单的生产加工地点的空间移动,而是要跟上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把自己纳入到大的发展环境中来,即使是完成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也要具有战略共赢的眼光利用目前的科学技术,这就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来推进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也不是政府强行的产业规划,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实现有序转出和承接,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结合的过程。政府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但也要从宏观上引导经济个体的行为。

为此政府应该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立足自身优势,不断优化金融市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挖掘和开发地区市场,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优化制度和政策供给,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承接产业转移集群。

[1] 庄晋财,吴碧波.西部地区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求索,2008,(10).

[2] 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