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堂设问的目的与技巧
——以“水循环”一课为例

2011-06-27浙江省金华一中321017郭万里

地理教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水循环江水思维

浙江省金华一中 (321017)郭万里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是教师有目的的激趣生疑、激思导学、激潜提能,是教师带有策略与技巧性的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推动着地理课堂教学的进程,优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趣生疑、激发主体

课堂教学始,设问要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了解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而教师要在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和“激趣生疑”上下功夫。通过以情境激趣、或以问题生疑、或趣疑结合等手法,激发学习主体对学习主题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和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水循环”的教学导入可这样设问:

“同学们,地球因为有水的存在与水的运动而充满生机、充满神奇。以养育我们的婺江为例,城因江而得名,人因共饮一江水而有情。俗话说“饮水思源”,婺江之水哪里来呢? 奔流到海不复回吗?”

显然,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婺江,巧妙地选择“婺江水的来龙去脉”这一知识点进行设问;并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学生探求过程看,婺江之水天上来(以降水补给为主),也可以地下来(也有地下水补给),还可以地上来(还有湖泊水补给),学生不同角度的回答在教师引导下都会有一定道理。这样既帮助学生形成对“婺江之水哪里来”的全面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设问的问题门槛较低,学生较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深入探究地理问题而“敢思敢说”奠定情感基础。

二、激思导学、启发主体

课堂教学中,设问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扩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调整学习状态,深化教学内容和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因而教师要在“激思导学”、使学习主体“会思会学”上下功夫。设问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易错处,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设问要在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的联系处、书本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结合处,以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灵活运用知识,扩大学习视野和需求;设问更要在学生思维承接处、转折处和拓展处,以便激活思维、优化思维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例“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的设问:

【设问一】婺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能复回。你能否将其循环过程各环节用示意图正确表达?

【画一画】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部分作品展示与评价,形成 “水循环”的概念与图式。

【设问二】水为什么要循环?水为什么会循环?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议一议】学生四人一组。小组讨论后,由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注意概括成下表。

?

【教学转承】以上分析讨论使我们对水循环原理及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受自然规律制约。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愈来愈大。如“过度砍伐森林”,会改变水循环的下渗与蒸发等环节,带来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多发等危害。“修建水库”,调整了地表径流环节,能有效调节水库下游径流季节变化,减少旱涝灾害。同学们还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吗?注意从影响的环节与利弊两个层次表述。

【设问三】请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及环境有哪些影响。

【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注意回答问题的规范性。

【教学转承】上述大家列举的人类活动均作用水循环的各环节,但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下面是部分市民对婺江水资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设问四】水循环不断,因而婺江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谈谈你的看法?

【辩一辩】(一定条件下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观点一:婺江水不断循环,只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源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观点二:婺江水不断循环,但一定地区和某时段内水资源数量仍然有限,利用强度不能过大;污染过于严重(自净能力有限)或上游生态环境破坏,也会出现 “取之尽,用之竭”。

上述四步设问都是围绕教学主题“水循环”展开的,将“水循环的概念与示意图”、“水循环的原理与意义”、“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理念”等教学重难点隐藏在设问及问题解决之中。从学生熟悉的婺江水入手,运用设问难度阶梯式、逻辑递进式、知识拓展式、思维多样式等技巧,较好地引发学生“画、议、说、辩”等显性学习活动,及时将“思”这一内隐的思维过程及时暴露,方便师生及时地引导与评价,不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将学习推向高潮,教学重难点也一一突破。这样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有所增强,并始终渗透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理念。

三、激潜提能、拓展主体

课堂教学末,设问要围绕重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运用或拓展而展开,因而教师要在“激潜提能”、“拓展主体”上下功夫。要设计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基本操作技巧是教师设计一系列典型题例或问题情境,让学生一要完成巩固性作业,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势;二要进行变式、联想、类比、引申等应用性、发散性训练活动,应用已获得的认知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三要进行综合应用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例:

阅读 “大规模水循环” 示意图及补充学习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海面蒸发降落回海洋称海上内循环;陆上蒸发降落回陆地称内陆水循环;海面蒸发降落到陆地称海陆间循环。

1. 婺江流域的水循环主要有哪几个环节?水循环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巩固)

2. 依据材料,上图中包括了哪几类水循环?婺江流域的水循环包括了哪几类?(联想、引申)

3. 塔里木河流域以哪一类水循环为主,过度引河水灌溉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类比、综合)

总之,教师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依据地理课堂中不同时段学习需求,灵活运用设问技巧、有目的设置问题情景和提出问题。设问要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养成积极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激活学生的信息重组,促进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的开展,优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水循环江水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唱不尽心中的春江水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那年的江水
共饮一江水 亲如一家人
春江水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