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递进式运用

2011-06-27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57091张会海靳燕雷

地理教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河口区黄河三角洲供热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57091)张 超 张会海 靳燕雷

乡土是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学生所熟知,便于学生调查、分析、理解、感悟。将乡土地理引入学生的日常教学,可以缩小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课堂上运用恰当的乡土案例,远比书本中原有的文字描述、图片、活动等更有说服力。我在课堂上引入乡土案例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课堂上偶然引入乡土案例,取得意外效果

在准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时,我站在家中的阳台上看到位于住宅区东南方的供热站大烟囱,灵机一动,便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学以致用的环节,将东营市东城区、国际新城美居(我所在的住宅小区)和供热站的位置绘制成简图并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答。如图所示:

思考:东营市一中的张老师在国际新城美居买了一套房子,附近经济开发区有一个燃煤供热站。张老师很担心燃煤供热站会对她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你认为张老师的担心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在略加思考后一致回答:有道理,因为东营市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燃煤供热站位于国际新城美居的夏季风的上风向,会带来大气污染。

师:大家再进一步思考一下,注意要联系供热站的特点。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深入思考,学生热烈讨论。)

……

生最终得出结论:没道理。因为供热站只在冬季工作,此时,它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不会对国际新城美居造成大气污染。夏季时,供热站不工作,根本不排放大气污染物。

生进而问:供热站夏季时做些什么工作?

师:供热站在夏季做设备检修,为冬季的供热做准备。

【反思】这一案例来自学生身边熟知的乡土环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同时,结合了供热站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分析,颇有新意,让学生体会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这一次乡土案例的成功运用,使我深刻体会到它在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并开始思索在今后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乡土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二、学生课上列举乡土案例,引发探究热潮

乡土案例应用于教学的一般情况是:教师搜集资料,编写案例,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那么能不能让学生主动地用身边的案例来印证和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呢?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学习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础内容后,我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区域发展。一位家在河口的学生,列举河口区的“上粮下鱼”农业模式是受到地理环境中土壤因素的影响,因为当地的土壤为盐碱地。但是,学生对此只有大概的印象,并不能进一步说明“上粮下鱼”模式的详细情况。而我作为一名东营市的外来人员,对河口区的情况亦不甚了解。河口区的“上粮下鱼”给本堂课留下了一个问号。我号召大家利用周末时间通过实地考察、网上查询、询问家长等方式深入调查。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在下周的第一堂地理课上,向我展示了调查结果:

学生分组探究,结合自己获取的信息绘制了“上粮下鱼”图示(如下图),并将调查的结果汇总,由小组代表发言互相补充,共同说明了其原理:

1. 挖池造田,把挖池的土筑台。

2.台田改造。台田三步改造:①用淡水漫灌20厘米,洗碱淋盐,治理土壤盐碱; ②待地表干后每亩施烂麦草250公斤~300公斤翻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③增施有机肥料,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

3. 在台田上种植农作物,在池塘里养鱼。如图所示,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实现环境效益。

同时学生还列举了邻近的潍坊市昌邑的“上粮下藕”,河北沧州的“上草下虾”,与河口区的“上粮下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治理盐碱地,发展农业生产而形成的。都体现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仍未解决的疑问:河口区土壤里的盐碱从哪里来?

师:河口区(或东营市)盐碱地主要由自然原因形成,其成土母质为海相沉积物和河流冲积物,由于长期受海水浸渍和盐度较高的地下水影响。还受到频繁的旱涝气候影响。旱季蒸发旺盛,土壤中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水淋洗。因此,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点。而台田由于地势较高,地面离地下水位较远,降水时可以淋盐,干旱时,不容易返盐。从而达到治理盐碱化的目的。

【反思】河口区“上粮下鱼”案例的生成,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调查研究而完成的。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由于自身经历的局限性对乡土地理的认知浮于表面,需要共同合作深入挖掘。因此,应该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小组合作,主动编选案例、生成案例和分析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生生成案例,完成探究过程

通过学习小组组内协商,学生最终确定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油城东营出路何在、黄河三角洲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东营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和应用、东营东城区交通运输布局是否合理。各学习小组选定课题后,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调查研究,时间为一周半。

各小组完成课题后,用一节课的时间展示自己的思路、问题及成果。如果其他小组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可以与调查小组成员辩论剖析。

现将选定“黄河三角洲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如下:

资料1: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资料分析]

1. 黄河河流中的泥沙来源于哪里?

2. 依据资料分析黄河三角洲快速发育的原因是什么?

3.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概括总结河口三角洲形成的一般过程。

[设计思路]

通过资料1展示给黄河三角洲比较宏观的发育过程,作一个基础知识铺垫,使大家较为容易地解决资料分析中第一个问题。同时,在资料中引入较为专业的知识,例如入海河口潮差大小、潮流搬运能力强弱等,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得出它们与泥沙淤积之间的关系,回答资料分析中的第二个问题。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分析,可对河口三角洲的发育有了比较清晰的把握。

资料2:黄河三角洲近期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淤积扩展与黄河来水来沙,以及入海流路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利津站1990-1998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1996年10月平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1996年6月到1996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1996年10月到1997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里。1996年在黄河入海口处施行人工改汊,向东北方向入海,使河长缩短16公里,淤海造陆,使海上油田变为陆地开采。

[资料分析]

1. 依据资料说明,黄河泥沙淤积近年来有哪些变化?

2. 黄河泥沙淤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思路]

通过资料,可以对黄河三角洲近期的演变有了大致了解,对资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对资料呈现的现象的一个深入分析,可以通过泥沙淤积的变化来反推其原因。其原因主要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气候降水状况的分析以及海平面的变化等等。可见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们应该建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资料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得以改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昔日贫瘠的黄土高原正在奇迹般地变绿。黄土高原涉及陕西、山西、河南、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7省区,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为了加快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这里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牧综合治理开发转变;同时,还应用和推广了水坠坝、机修梯田、飞播造林种草、集雨林业、地膜覆盖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有关统计表明,到1998年,黄土高原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近40%;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5亿吨。

[资料分析]

预测黄河三角洲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设计思路]

通过资料,可得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速度变慢甚至缩小。但是本题设计为开放题型,并不拘泥于固定结论,合理即可。

[总体设计思路]

本问题探究的设置为层层推进的方式。前一个资料及问题的设置都为后面作了铺垫。大家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完成问题探究。同时,此问题探究涉及到我们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可以锻炼我们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该小组的案例涉及到的问题作了踊跃发言,并提出相关问题:

1. 黄河三角洲发展速度变缓对东营会产生什么影响?

2. 1996年黄河入海口处实施人工改汊的原因是什么?

3.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黄河出现长时期断流现象,原因是什么?

针对此案例延伸出的问题,该小组解答不是很全面,组内成员表示将进行进一步调查,力求给大家一个更好的答复。同时,该小组成员遗憾的表示,案例中涉及的数据主要由网上搜集,有一定滞后性,近几年的数据没有找到。

【反思】学生的乡土案例设计通过合作调研已经初具成效。虽然,在生成案例,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问题设置比较简单,资料搜集不全面,问题分析不够透彻等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发挥出来,跳出被动学习的框架,站在研究者的高度上来探究生成小专题。这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是很好的锻炼。

猜你喜欢

河口区黄河三角洲供热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近期实施的供热国家标准
浅谈直埋供热管道施工工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传承—信仰—未来”教育主题的设计者
——记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安小学校长刘波
PPP模式应用于城市供热项目分析
闽江下游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多种微量元素特征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闽江下游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