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下腰痛的临床分析
2011-06-21梁柱德
梁柱德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广西 梧州 543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占腰痛门诊的10%~15%,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椎间盘变性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并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的一种综合征[1]。其治疗方式较多,当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患者一般会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手段,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临床已长期应用推广,已成为成熟且有效的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存在术后下腰痛等情况[2],本文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并术后行长期随访,以对患者术后下腰痛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收入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58例,其中男253例,女105例;年龄28~57岁,平均(44.6±7.9)岁。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痛,部分患者有肌力下降、麻木等症状,患者术前腰椎CT检查显示:膨隆型93例、脱出型128例、突出型98例以及游离型39例。患者中全椎板切除121例,半椎板切除138例,椎板间开窗99例。手术部位:L3~444例,L4~5183例,L5~S199例,L4~5+L5~S132例。患者根据术后有无并发下腰痛者分为观察组(术后并发下腰痛)及对照组(术后未并发下腰痛)。
1.2 下腰痛诊断标准 1)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史;2)既往排除感染性腰椎间盘炎等情况;3)腰椎CT及MRI显示无脊髓以及神经根的明显受压及损伤发生;4)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腰部疼痛,下腰痛诊断需符合以上四项者。患者中排除以下几种:术后伴随有神经根明显受压后出现的腰部疼痛,合并腰椎管狭窄以及腰椎骨折,有多次手术史、内科疾病后导致的腰痛,两个节段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者以及皮肤、腰骶部出现褥疮者。
1.3 术后随访及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术后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3年1个月。定期收集患者术前基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进行对比,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对比 患者术后进行长程随访,术后有83例合并有下腰痛(观察组),另275例未合并有下腰痛(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JOA功能均高于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中下腰痛术后评分为(1.69±0.51)分,而对照组术后为(2.14±0.6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主观症状体征观察组对照组术前术后术前术后下腰痛1.32±0.47 1.69±0.51 1.34±0.49 2.14±0.61下肢疼痛1.19±0.53 2.36±0.49 1.21±0.55 2.52±0.53步行功能1.04±0.47 2.39±0.48 1.14±0.58 2.51±0.50直腿抬高1.01±0.23 1.90±0.19 1.02±0.26 2.01±0.21感觉障碍1.04±0.36 1.77±0.34 1.03±0.39 1.83±0.37运动障碍1.21±0.41 1.81±0.29 1.17±0.38 1.87±0.3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基本资料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基本资料对比 观察组患者平均(36.2±7.1)岁,对照组患者平均(47.5±8.4)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L4~5+L5~S1切除 17 例(20.5%),而对照组切除 15 例(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已经广泛的被用于临床治疗当中,在此类手术中,患者手术适应证把握得当,治疗的成功率普遍在76%~93%。然而许多患者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往往出现下腰痛症状[3],下腰痛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其原因在于手术后患者病变节段小关节突的承受应力增加,导致关节突的增生及退变加剧,并压迫神经根。另外一方面,初次手术后患者病变节段腰椎活动度减少而导致相邻椎间盘压力增加,并加重相邻椎间盘退变及突出程度,从而导致患者术后下腰痛病变的产生。既往文献表明腰椎术后疼痛发生率为6%~20%[4],本研究358例患者中83例伴发有术后下腰痛,其发生率为23.2%,略高于同行的研究。
由于腰椎术后的下腰痛临床上仍无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当患者发生下腰痛时很大的影响其术后生活质量,本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中下腰痛术后评分为(1.69±0.51)分,而对照组术后为(2.14±0.6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下腰痛显著严重于对照组,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下腰痛的预防及治疗等显得尤为重要。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发生腰腿痛的病因较多,其具体的原因为:1)术式选择不当,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忽略了其发病时间、年龄、病情程度以及症状分布等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术式时较为草率[5]。2)手术切口过长,患者的皮下组织广泛分离而造成挫伤大,组织大面积的液化坏死以及积血,患者术后导致腰部皮下组织较大面积的瘢痕粘连形成,最后压迫并刺激患者的神经末梢而产生了腰痛的症状。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L4~5+L5~S1)切除17例(20.5%),而对照组切除15例(5.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能的原因及在于手术切除节段较多而相应的手术切口也较大,最终导致较多此类术式患者术后并发下腰痛。3)患者存在的狭窄术中并未完全解除,对多阶段或者跳跃性的椎管狭窄,如果单纯减压单个椎间盘或者椎管,患者术后仍会出现腰椎间盘狭窄或者下腰痛的症状。4)术中腰椎管狭窄部分的松解过度或者保守,由于腰椎管狭窄合并有神经根管狭窄,椎板切除后神经根管外壁、后壁以及神经出口处应当适当扩大,从而使神经根不至于受到挤压,但若过分扩大的话腰椎后柱的稳定性遭受破坏而产生腰痛,如果过于保守,椎间盘组织未能完全取出或者神经根管扩大减压不彻底,也将造成术后腰痛[6]。5)术后患者辅助治疗不当,虽然手术治疗效果不错,但术后疏于锻炼,而导致神经根部的粘连,从而最终导致相应的神经症状以及腰痛的产生,因此患者术后2 d需行下肢抬高运动,每日3~4次,并保存抬高的幅度由小到大,缓慢提高,尽量避免增加患者术后的疼痛感[7]。此外本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36.2±7.1)岁,对照组患者平均(47.5±8.4)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年轻患者中发生下腰痛的患者较年长者多见,这与钱列等[8]的研究相似。
总之,腰椎术后腰痛并发症的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于年轻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术需尽量注意手术细节,严格的遵照手术适应证行手术治疗。并避免对患者行大手术切口。
[1]Anderson PA.Tubular discectomy resulted in greater leg and back pain and a lower rate of recovery than conventional microdiscectomy for sciatica[J].J Bone Joint SurgAm,2010,92(2):475.
[2]Ohtori S,Yamashita M,Yamauchi K,et al.Low back pain after lumbar discectomy in patients showing endplate modic type 1 change[J].Spine(Phila Pa 1976),2010,35(13):596-600.
[3]裘卫东,陈 伟,杨建英,等.臭氧配合腰痛痹胶囊治疗腰椎间盘手术后腰痛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10,4:57-58.
[4]Kruse RA,Cambron J.Chiropractic management of postsurgical lumbar spine pain: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2 cases[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2011,34(6):408-412.
[5]陈庠仑,牛忠英.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原因分析[J].海南医学,2002,13(9):30-31.
[6]Abrishamkar S,Karimi M,Safavi M,et al.Effects of intraoperative-intrathecal sufentanil injection on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fter single level lumbar discectomy Middle[J].East J Anesthesiol,2010,20(6):839-344.
[7]Parker SL,Xu R,McGirt MJ,et al.Long-term back pain after a single-level discectomy for radiculopathy:incidence and health care cost analysis[J].J Neurosurg Spine,2010,12(2):178-182.
[8]钱 列,贾连顺,陈雄生,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及再突出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5):3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