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路耦合的方向可控电磁发射器发射过程研究

2011-06-21王慧锦王成学曹延杰陈学慧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发射器涡流磁场

王慧锦,王成学,曹延杰,陈学慧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机动性和防护性是影响坦克和装甲车辆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特性[1]。为了提高坦克和装甲车辆的战场生存能力,各国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多种新型装甲,其中电磁装甲就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装甲[2]。电磁装甲可分为主动电磁装甲和被动电磁装甲,按照原理的不同,主动电磁装甲又分为线圈感应式和磁场重接式两种[3]。

线圈感应式主动电磁装甲主要由探测系统、控制系统、高功率脉冲电源、开关和发射装置组成,其中发射装置是线圈感应式主动电磁装甲的一个关键部件。方向可控电磁发射器是一种双线圈发射装置,主要由拦截弹、发射线圈、绝缘材料和底座组成。

在电磁发射器的发射过程中,拦截弹的运动特性对电容器组的放电过程影响很大,文献[4-5]结合有限元法和实验分析了电磁发射器的发射过程,分析时施加到发射线圈上的电流是通过实验测得并作为已知量给出,电流载荷是固定的,而在实际中,发射线圈的激励为电压源(脉冲电容器组),电流是未知的。电磁发射器发射过程涉及电磁、机械和运动的耦合问题,发射线圈、拦截弹和电容器组中的任一参数发生变化时,放电电流都会发生变化。文献中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进一步指导电磁发射器的实验研究,为了系统地分析发射器的工作过程,必须考虑外部电压源对拦截弹动态特性的影响[6-8]。

场路耦合法是在场计算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介于场路之间的计算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电磁系统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施加在发射线圈上的载荷为电压源,能够对电磁发射器的瞬态磁场和外部电路进行协同仿真,所得仿真结果能够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笔者分析了方向可控电磁发射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发射过程的场路耦合模型,并用有限元法对系统进行分析。

1 工作原理

方向可控电磁发射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发射线圈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螺旋线圈A-A′和B-B′构成,它们分别与两个独立的高功率脉冲电源(电容器组C1、C2)和控制开关K1、K2相连,构成两个独立的放电回路。若K1、K2闭合,在脉冲大电流的作用下,发射线圈周围会产生变化的强磁场,拦截弹中将产生感应电流,磁场与感应电流相互作用,使拦截弹受到很大的电磁力,以一定的速度飞向目标。通过控制系统调节两个放电回路各自的放电延时t1和t2,便可控制拦截弹的飞行方向。线圈B-B′工作(t2=t0),而线圈AA′不工作(t1=∞)时,拦截弹将沿方向1飞行;而线圈A-A′工作,线圈B-B′不工作时,拦截弹将沿方向5发射。线圈A-A′和线圈B-B′同时工作时,若t1=t2=t0,拦截弹将沿方向3飞行;若t1>t2,拦截弹将沿方向2飞行;若t1<t2,拦截弹将沿方向4飞行。这样方向可控电磁发射器能在90°的扇形面内,对来袭弹丸进行拦截[3]。

2 三维场路耦合的数学模型

2.1 等效电路

电磁发射器场路耦合的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

忽略发射线圈中的涡流,发射器放电回路的电路方程为:

式中:Uc1(t)、Uc2(t)为电容器组两端电压;i1(t)、R1、L1和i2(t)、R2、L2分别为线圈A-A′和B-B′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电阻和电感;Ue1(t)和Ue2(t)为发射线圈A-A′和B-B′在拦截弹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为求得Ue1(t)和Ue2(t),可沿发射器放电回路对电场强度进行线积分得:

式中:nc1,nc2分别表示发射线圈 A-A′和B-B′ 的匝数;sc1,sc2为发射线圈 A-A′和 B-B′ 的截面积;A1,A2为发射线圈A-A′和B-B′的矢量磁位;h1,h2为切向单位矢量。

将式(2)代入式(1),得到发射器两个放电回路的场路耦合方程。

2.2 磁场及涡流场的控制方程

方向可控电磁发射器的发射过程时间很短,只有1~3ms。在建立发射器的磁场及涡流场的控制方程时,作如下假设:

1)假定发射器的发射过程处于准稳态条件下。

2)忽略线圈和拦截弹在电磁力作用下的变形。

3)发射线圈、拦截弹及绝缘材料等全部为匀质线性材料。

在假设条件下,可将发射器模型的整个求解区域V分解为涡流区域V1和非涡流区域V2两部分[9]。其中,涡流区域为导电介质但不含源电流,指拦截弹区域;非涡流区域包括源电流区域和其他非导电介质,指发射线圈、底座、绝缘体和周围部分空气区域。根据Maxwell方程组及涡流场的似稳条件,在忽略位移电流、考虑拦截弹运动效应的情况下,用A、φ-A法描述的发射器工作过程的磁场及涡流场的控制方程为:

方程(3)和(4)与场路耦合方程组合在一起,即得到发射器三维瞬态磁场和涡流场的计算模型。由于计算模型中多为矢量方程,对这些方程进行解析求解是很困难的,本文采用有限元法通过数值仿真进行求解。

3 动态过程仿真

3.1 物理模型

发射线圈的材料为紫铜,两线圈各10匝,截面为矩形。拦截弹为厚度90mm的梯形体,材料为铝合金。发射线圈用弹性体材料浇注在底座中,底座材料为环氧树脂。图3所示为方向可控发射器各部分的截面参数示意图,各参数取值如表1所示。

3.2 仿真模型

考虑到发射器的对称结构,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可只对一半进行建模。由于通过控制发射器放电回路的放电延时,可使拦截弹在90°的扇形面内沿任意一个方向运动。这里仅对拦截弹沿方向3(图1)运动即两个线圈同时放电的情况进行分析。

按编制的有限元程序建立发射器的三维场路耦合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它主要由外加电路和发射器的有限元模型两部分组成,发射器外部为空气区域。仿真时,电容器组的充电电压为3kV、电容量为2mF,拦截弹与发射线圈间的初始距离为2mm。

4 仿真结果分析

4.1 磁场分析

图5和图6分别为t=0.5ms时,发射器中的磁场分布和拦截弹中的涡流分布。

由图5可知,发射线圈产生的磁场在拦截弹内发生明显削弱现象。在发射线圈所产生变化磁场的作用下,拦截弹内产生变化的涡流,也产生变化磁场。该磁场与发射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从而排斥发射线圈的磁场进入拦截弹内部。

由图6可知,拦截弹的涡流区主要集中在底部,拦截弹底部中心部位的磁场感应强度最大。随着拦截弹与发射线圈距离的增大,沿拦截弹底部平面的法线方向,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磁感应强度的分布和强弱是影响拦截弹受力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发射过程中拦截弹的受力,在设计时,应当减小拦截弹与发射线圈间绝缘层的厚度。

4.2 拦截弹受力及动态特性分析

图7所示为仿真所得发射器放电回路中的电流波形。图8和图9分别为拦截弹的受力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从图7~图9可知,在放电过程中,随着放电电流的变化,拦截弹所受的电磁力先增大后减小,在t=0.27ms时达到峰值335.2kN,到1.0ms时几乎衰减到0。拦截弹的速度在前0.75ms的时间内迅速增加,之后随着拦截弹与发射线圈距离的增大,以及电容器组两端电压的减小,拦截弹所受的电磁力很小,速度变化很小,拦截弹所达到的最大速度为80.9m·s-1。要提高拦截弹的发射初速,应在发射线圈材料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增大电流(电压)载荷,并使载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峰值。

4.3 拦截弹的初始位置对其发射速度的影响分析

为了分析拦截弹的初始位置对拦截弹发射速度的影响规律,当拦截弹与发射线圈间的距离分别为4、6和10mm时,重复前述步骤对发射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得到拦截弹的发射速度分别为73.2、59.7和32.6m·s-1。比较可知,当拦截弹与发射线圈的距离为2和10mm时,发射速度相差48.3m·s-1。随着拦截弹与发射线圈间距离的增大,拦截弹的速度迅速减小。因此,为了提高发射初速,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减小拦截弹与发射线圈间的距离。

5 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的比较

为了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利用电磁发射实验系统,进行拦截弹的发射实验。图10所示为电磁发射实验装置的原理框图[5]。

从图10可以看出,实验装置主要脉冲电容器组(C1和C2)、高压整流硅锥(D1、D2、D3和 D4)、放电开关(S1和S2)、触发及控制电路、两个发射线圈、拦截弹、电流测量装置、电压测量装置、和速度测量装置组成。实验中,电容器组的电容参数、充电电压、发射线圈和拦截弹的结构参数及质量与仿真模型中相同,对两发射线圈同时加载,进行实验。

根据1组3次实验结果计算拦截弹发射速度的平均值为70.2m·s-1,而仿真结果为80.9m·s-1,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为13.23%,从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来看,所建立的仿真模型所得结果基本准确。

6 结 论

分析了方向可控电磁发射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发射器发射过程的场路耦合模型。用有限元法对发射器的发射过程进行了场路耦合分析,得到了发射过程中放电回路的电流波形、发射器的磁场和涡流分布,以及拦截弹所受电磁力、拦截弹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此外,还探讨了拦截弹初始位置变化对拦截弹发射速度的影响规律。

利用电磁发射实验装置进行了拦截弹发射实验,实验数据与仿真数据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仿真模型所得结果基本准确。

(References)

[1]LI Zhi-yuan,MING Sun,FENG Ming.The finite elemnet analysis for the magnetic of the active EM armor projectile interceptor[C].IEEE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Launch Technology,Snowbird,Utah,America,2004:441-443.

[2]ZHENG Ping,LIU Yong,CHENG Shu-kang,et al.Research on the Passive EM Armor[C].IEEE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Launch Technology,Snowbird,Utah,America,2004:450-453.

[3]CAO Yan-jie,WANG Cheng-xue,WANG Hui-jin,et al.Simulation of EM launcher of active EM armor[C].IEEE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Launch Technology,Victoria,British Columbia,Canada,2008.

[4]王成学,曹延杰,邹本贵.主动电磁装甲发射过程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9,16(8):93-96.WANG Cheng-xue,CAO Yan-jie,ZOU Ben-gui.Research on launching process of interception projectile in active electromagnetic armor[J].Electronics Optics &Control,2009,16(8):93-96.(in Chinese)

[5]CAO Yan-jie,WANG Hui-jin,WANG Cheng-xue,et al.Acceler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rception projectile in active electromagnetic armor[J].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09,45(1):238-241.

[6]STERZELMEIER K,VOLKER BROMMER,LAURENT.Active armor protection-conception and design of steerable launcher systems fed by modular pulsed-power supply units[J].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01,37(1):238-241.

[7]STERZELMEIER K,BUDERER G,GAUTHIER-BLUM C,et al.Electromagnetic armor test facility with modular pulsed power conceptual design[C].12th IEEE Int.Pulsed Power Conference,Monterey,CA,USA,1999.

[8]SPAHN* E,STERZELMEIER K,GAUTHIER-BLUM C,et al.50kJ Ultra-compact pulsed-power supply unit for active protection launcher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09,45(1):462-466.

[9]谢德馨,杨仕友.工程电磁场数值分析与综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7-21.XIE De-xin,YANG Shi-you.Numeric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M].Beijing: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2008:17-21.(in Chinese)

猜你喜欢

发射器涡流磁场
基于卧式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涡流检查数据的堵管准则研究
西安的“磁场”
为什么地球有磁场呢
一种单机式涡流探伤仪电性能校准装置
美海军陆战队队员发射M32型榴弹发射器
中国LG6型40毫米半自动榴弹发射器
2012款汉兰达车遥控发射器识别码注册方法
蜘蛛丝发射器
涡流问题的剖析与探究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