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国际舞台的新疆毛绒产业
2011-06-15李慎宁
文│本刊特约记者 李慎宁
走向国际舞台的新疆毛绒产业
文│本刊特约记者 李慎宁
新疆毛绒产业抓住市场与政策机遇,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羊毛生产区、第三大山羊绒生产区、第二大绵羊绒资源区和重要的地毯毛产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细羊毛、山羊绒品牌“萨帕乐”。
新疆四季分明,夏暑冬寒,适合发展绒毛业。在新疆,细毛羊有半个多世纪的饲养历史,其育种、羊毛产业化程度、饲养管理、自然条件,在全国都堪称第一。
近年来,新疆毛绒产业抓住市场与政策机遇,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羊毛生产区、第三大山羊绒生产区、第二大绵羊绒资源区和重要的地毯毛产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细羊毛、山羊绒品牌“萨帕乐”(哈萨克语,优质、优秀的意思),影响不断扩大,毛绒价格也有很大提升,在农牧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细毛羊业成为新疆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历史悠久的新疆绒毛羊品种
新疆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细毛羊,到上世纪50年代培育成功中国第1个细毛羊品种——新疆细毛羊,随后新疆科学工作者历经几十年,先后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军垦型),随后又用了10多年时间,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羊多胎类型、超细型、毛密品系等。1992年,引进澳大利亚细毛羊,经过胚胎移植和选种选育,2002年培育出新吉细毛羊。新疆细毛羊的育种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细毛羊品种、类型以及种公羊质量、数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新疆山羊历史悠久,具有细度好、抗病力强、耐粗饲等特点,属于绒、肉兼用品种。上世纪50年代全国逐步开展绒山羊资源调查,并逐步开始系统育种。新疆山羊到上世纪80年代走入快速发展期,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在新疆山羊的基础上先后培育了新疆南疆绒山羊、博格达绒山羊、青格里绒山羊等新品种。近年来进入品系培育阶段,先后开展了高产型、细绒型等的培育工作。目前山羊绒产量位居全国第三。
科技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以前我们拥有最好的羊,最好的核心群,最先进的胚胎移植技术以及农牧民饲养细毛羊的经验,但却产生不了相应的市场价格。而产业化的结果是把科技成果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让我们生产的羊毛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毛纺企业要求,从而卖出最高价格,让农牧民增加养羊收入。”新疆畜牧科学院的研究员张继慈说。
如何将分散的小生产与日益集中的大市场相对接,只有提升了细羊毛的价格,才能调动牧民养细毛羊的积极性。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所的老专家胡向荣曾表示,细毛羊倒改现象太严重了,培育一个品种至少也要12年的时间,12年改造4代土种羊,才能有95%以上细毛羊的血液,而巩固一个品种需要半个世纪,这要耗费多少心血啊!没有细毛羊生产就没有流通,没有育种就没有细毛羊。
“必须建立羊毛标准体系,增加科技含量,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张继慈承担了“中国美利奴羊超细型培育和细型羊毛产业化技术开发”课题。课题组在全疆建立了18个优质羊毛生产基地,聘请澳大利亚的剪毛师传授技艺,推广机械剪毛技术,进而对剪下的羊毛进行分级整理,最后统一打包储运,全部在南京羊毛市场实行拍卖销售。为了加强产业化进程,先后成立了新疆细羊毛生产者协会和新疆萨帕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同时课题组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让羊穿衣,以提高净毛率,拜城种羊场的2万只羊首先穿上了羊衣,穿羊衣后的净毛率提高到60%以上。
“质量好价格就高,价格高会引导牧民更主动参与技术改造。要让农、牧民理解纺织企业的质量要求,并使羊毛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围绕质量进行,才能最终建立优毛优价的良性机制。”在老专家的支持下,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国家绒毛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郑文新组建团队,研究国际发达国家毛绒质量标准和国家市场对毛绒质量要求和今后加工企业发展的趋势,找出目前新疆毛绒生产与市场的差距以及与外毛的差距,跟踪研究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并以标准为抓手,进一步研制了高于国家标准的萨帕乐细羊毛标准、与国际毛绒贸易接轨的天韵标准、生态羊毛标准,并提出适合新疆特点分级整理技术、羊穿衣技术、快速检测技术、二次分级与并批技术、新羊毛现代化管理技术、毛绒质量控制可追溯管理体系的新的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与原有技术整装配套,在全疆推广使用。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科技支撑作用,新疆畜牧科学院又联合新疆兵团,组织区内300多家从事毛绒产业的单位和个人,发起组建新疆绒山羊协会,将这些成果应用到新疆绒业中,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下,新疆绒毛逐步建立了以品牌为龙头的“公司(协会)+科研+基地+农牧民”的毛绒产业化运营模式,逐步培育了分级员、剪毛手、打包员、羊衣加工等新工种,细化了社会分工,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品质不断提高。毛绒连续多年全国拍卖价格最高,实现了国产羊毛百年来首次出口,多个国内外客商与新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原有的细毛羊滑坡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拜城等地区细毛羊数量增加1倍多;养殖绒山羊科学性提升,绒山羊数量15年间增加了30%,但山羊绒产量却增加了70%。
在积极探索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新疆还积极探索毛绒市场规范发展的技术方法和运行模式,逐步建立了质量追溯技术体系,开展羊毛市场动态分析系统等的研究,借助拍卖会和分期付款机制以及第三方公正检验等,促进优毛优价机制的形成,引导纺织企业贸易企业进入协会,鼓励生产、贸易与纺织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育信任机制,掺杂使假的比率明显下降,促进了优毛优价机制的形成。
新疆毛绒业将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全球一体化正在不断深化,新疆毛绒必将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全球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也都将给新疆毛绒产业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虽然过去新疆毛绒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很多国家相比,我们毛绒产业还有很大差距。不断创新才能赢得未来。”新疆畜牧科学院郑文新研究员说。
新疆畜牧科学院通过在毛绒标准化生产技术领域的多年研究,不仅形成了新疆细羊毛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新疆山羊绒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两大技术体系,也促进了新疆畜牧业标准化、畜产品物流技术等新兴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心培养全国畜牧标准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实物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认监委纤纺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标准委特聘农业标准化讲师1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7项;检测技术获得1项成果鉴定,4项专利;毛绒物流成本与原来比已经下降了40%多;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畜牧业质量标准研究所。目前正在筹建毛绒产品物流实验室。这些将为全面开展新疆毛绒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在种质资源方面,新疆畜牧科学院种羊与羊毛、羊绒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已先后发现10微米的绒山羊、14微米的绒绵羊、白度90以上的绒绵羊和细毛羊、绒山羊、彩色细毛羊、高弹性的和田羊、17微米的牦牛、白度80以上的白骆驼。在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分批分期建立保种场或者保种区、保种群。这些资源为新疆毛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新疆畜牧科学院积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逐步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如何应对国际毛绒产业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