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服务“三农”使命把农业科技成果播撒天山南北——专访新疆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彤

2011-06-15张新华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12期
关键词:科学院三农新品种

■文│本刊特约记者 张新华

践行服务“三农”使命把农业科技成果播撒天山南北
——专访新疆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彤

■文│本刊特约记者 张新华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特别是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新疆前进的最强音。作为新疆农业人才最为集中、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农业综合性科研机构——新疆农业科学院,肩负着为新疆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用科技支撑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疆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双重使命。为此,记者就新疆农业科学院如何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为新疆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专访了新疆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彤。

新疆农业科学院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贯彻着“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科技服务千万家”的理念,积极倡导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相结合,深入田间地头。年来,新疆农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研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提高全院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的根本和前提。

建院以来,新疆农业科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37项;审(认)定新品种293个;获得授权专利168个;推广自育与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57个。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70%,辐射全疆各个县(市)。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完成各类科技项目743项,到位经费2.61亿元。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1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51项;审

记者:作为新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成立于1955年的新疆农业科学院多年来一直高举“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旗帜,始终坚持把服务新疆“三农”作为全院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新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服务新疆“三农”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您能介绍一些具体的情况吗?

陈彤:科研是立院之本,创新是科研之魂。有了过硬的科研成果,才可能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认)定新品种82个;获得授权专利114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8个;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22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0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37篇;出版专著40部。

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在传统育种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构建了以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新疆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平台。选育的新冬20号等小麦新品种亩产达到600公斤。选育出耐盐春小麦新品种“新春29号”。选育出新疆第一个转基因多抗棉花新品种新陆棉1号。选育出芥菜型油菜新品种新油18号、新油19号和一批高芥新品系。选育的新稻11号、16号,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二级标准。培育出抗病、优质中、晚熟西甜瓜新品种10个。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首次提出用于检测棉花纤维中木质素含量的方法;成功克隆出对作物胁迫应答反应起重要作用的耐旱、耐盐相关基因及与棉花细胞壁交联结构形成相关的基因;首次证实棉花钙依赖蛋白激酶参与棉纤维发育伸长的调控机制;首次发现新疆泥火山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在农业节水、土壤耕作保护方面,首次开发出干旱区灌溉决策管理系统,棉田套种绿肥、小麦非传统灌溉节水、连作棉田障碍因素综合调控等研究均有创新;在设施农业方面,研究解决我国北纬42°以上区域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的关键技术,实现国内最大纬度范围(北纬36°~48°)包括干旱荒漠区、干旱戈壁区、高海拔高寒区、低海拔炎热区以及高纬度严寒区的设施农业规模化高效生产。

全院建有国家、部委、自治区各类科技平台55个。其中:建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部棉花、甜菜、大麦改良分中心,农业部部级检验测试监测中心4个,国家野外观测站2个,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6个,农业部原原种基地5个,国家农作物品种资源中期保持库,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重点野外监测站,国家微生物菌种保存分中心,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新疆小麦试验站;建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育种家基地6个,西甜瓜育种研发基地2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智示范基地4个;建有海南三亚农业科技示范园,发酵中试车间,试验场(站)9个等。为更好地服务于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农科院的学科及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基本形成了服务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学科结构。与世界38个国家及10多个国际组织和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为新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要使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特别是要形成规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与经济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新疆农科院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陈彤:长期以来,新疆农科院始终坚持“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始终将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围绕四大基地建设、六大产业技术提升和推进现代农业四大能力建设,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为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粮食、棉花、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四大产业生产能力,实现全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新疆农业科学院开展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的成效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选派专家深入一线,在全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科技推广队伍作为科技服务的重要手段,每年选派300名左右科技人员深入天山南北14个地州、70多个县市的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同时,建立农业综合示范区、选派科技副县长、科技顾问、科技特派员,加强与各地的科技合作。另外,新疆农业科学院将科技推广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进行科技培训、普及科技知识等形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的推广,推动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围绕粮食安全,按照自治区提出的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增加总产的粮食生产要求,在技术上构建良种选择与利用技术、“四优一管”栽培技术等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解决各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技术体系指导下集成栽培技术和技术规程,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谷地等8个地州,示范推广小麦大规模高产技术。2010年,由农业部小麦指导组专家,对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等4家单位共同承担的滴灌小麦超高产攻关项目进行了实产验收,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三组牙生·阿吉种植的50亩新春6号超高产攻关田中的3.2亩实收产量为702.6公斤/亩,创造了自治区实产验收亩产最高水平。良种繁育和高产、高效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为提高自治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商品棉基地。新疆农业科学院以种子工程和高产示范田创建为重点,全力支撑新疆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在南北疆18个县市的广大棉区全面展开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示范与服务,组装、集成与新品种相配套的优质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棉花简化节本增效生产技术、棉花持续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增密促早熟栽培技术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繁育推广优良陆地棉新品种新陆中21号等品种(系)总面积达到12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亿多元,创造出了长绒棉皮棉单产175公斤和陆地棉285公斤的超高产典型,其中新陆中21号等品种已成为库尔勒等地的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百万亩以上;指导玛纳斯县六户地棉农种植新陆早18号品种、指导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南开发区种植伊陆早7号品种均获得亩产籽棉350公斤以上的高产量,使棉农获得超高收益,促进了项目区棉花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为新疆棉花品种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棉农的广泛认可。2009年,选用自育高产优质抗病品系10-108-3开展棉花超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实施全程动态量化调控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创建高产田60亩,实测亩产籽棉806公斤,打破了国内外棉花单产最高记录。棉花育种专家基地建设项目组在昌吉国家科技园区指导开展5000亩连片皮棉150公斤高产攻关,在北疆棉区成为高产典型,引起广泛关注。

——“十一五”以来,新疆农业科学院紧紧围绕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重点围绕环塔里木盆地12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以重大项目实施为载体,重点开展大面积林果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示范与推广,提高园艺作物产量和效益。新疆农业科学院特色果树优质高效栽培团队,常年坚持工作在南疆科技推广第一线,走遍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叶城县、麦盖提县、伊犁州霍城县及塔城市各乡的果园,团队每年长期在南疆乡村蹲点,先后培训农民、基层技术人员和一线领导8万人次,技术推广普及面积累计近千万亩,通过技术推广和培训,指导农民增收10亿元。如在和田地区全面推广各类果树的冬季整形修剪技术、夏季修剪技术、根据果树生理需水要求适时浇水技术、合理施肥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快了和田地区特色果树由传统栽培模式向优质高效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步伐。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设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自治区规划提出到2010年设施农业达到100万亩和2020年实现200万亩的远景目标。由新疆农业科学院主持,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和六地州参加的“新疆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创建了新疆设施农业、产业化综合技术标准体系,集成了新疆不同气候生态区日光温室主要蔬菜和果树高效栽培技术,建立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6816.5亩,技术辐射区6.62241万亩,示范推广覆盖六地州29个县(市),建成241个规模化专业示范基地,技术成果覆盖全疆设施农业20万亩以上;形成了喀什、和田地区以提升当地少数民族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为主,阿克苏地区以建立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区为主,吐鲁番地区以建立设施西甜瓜、葡萄产业示范区为主,昌吉州围绕城市经济圈,建立设施特色作物产业示范区为主,塔城地区以建立出口外向型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区为主的设施农业各具特色的项目示范区。

——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新疆农业科学院在全疆建立甜菜、豆类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4700余亩,示范推广50余万亩。推广加工番茄标准化穴盘基质育苗移栽技术51.3万亩,占全疆年栽培总面积的67.5%;成功选育出适合机械采收的新品种新番36号(屯河9号),该品种已成为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国产机采品种。在全区建立西甜瓜露地立体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0.8万亩,示范推广3.4万亩,辐射推广15万亩;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的“风味酸甜瓜系列”金龙、雪佳等新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选育的皇后系列甜瓜品种,畅销祖国内地和香港;选育的优质高产孜然品种新孜1号、2号,5年推广面积累计达200多万亩。

新疆农业科学院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贯彻着“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科技服务千万家”的理念,积极倡导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相结合,深入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真正做到了“服务农民有感情,开展工作有热情,开拓创新有激情,献身事业有痴情”。

记者:科技对促进各族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您能否举几个典型的事例?

陈彤: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例如,新疆农业科学院实施的“石榴双层双扇形整形修剪及其配套技术”推广及应用后增产增效效果明显,策勒县石榴由以前的亩产300公斤大面积提高到850公斤以上,优级果也由不足20%提高到70%以上;皮亚曼乡的石榴由2003年的平均亩产126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50公斤;叶城县石榴由原来的250公斤增加到800公斤,亩效益提高1200~1500元;再比如我们做的设施农业服务体系不仅解决了当地主体民族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而且促进他们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由过去的“让我种”到现在的“我要种”,其中喀什示范区每亩温室产值由项目实施前的2714元提高到1.4982万元,增加了5.5倍。疏勒镇农民阿不力孜·马木提、库尔班·艾山、库尔班·色买提等的年均收入超过2万元。辐射区麦盖提县4998座日光温室种植高附加值的西瓜和葡萄,平均效益为1.16万元,最高为1.85万元;吐鲁番亚尔乡亚尔果勒村的村民木沙·吉力力实现年均效益1.1万元,阿克苏市依杆旗乡连片450亩日光温室蔬菜基地亩产值2.73万元/年,设施农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主体民族农民增收。

还有巴旦木种植技术的推广,上世纪90年代,新疆人口第一大县莎车县曾经将巴旦木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加以培育,巴旦木种植面积增加到5万亩,然而这些巴旦木光长枝叶不结果,就是结果了也是寥若晨星。直到2003年之前,当地农民种植的每株巴旦木的产量只有0.2~0.5公斤,与美国平均单株产量4.5~13公斤、独联体5~11公斤、西班牙6~7公斤相差悬殊。由于种植效益低下,不少农民只好忍痛将种了10多年的巴旦木果树砍掉。2003年,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龚鹏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莎车县帮助解决当地巴旦木单产不高的问题。对巴旦木树进行整形修剪,增施肥料,科学灌溉和防治病虫害。当年秋天,这个果园收获8.7吨巴旦杏,平均单株产量达到5公斤,亩产量从3公斤提高到80公斤,亩收益2000元左右。这一成果在莎车县引起轰动。最近几年,莎车县巴旦木种植面积快速攀升,目前,全县巴旦木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占莎车县耕地总面积的1/3以上,如今巴旦木已成为莎车农民的致富树、发财树。

记者:“十二五”期间有哪些新的部署?

陈彤:“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提出了推动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努力实现“三化”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农业领域,自治区明确提出要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的新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农科院将切实找准农业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学会两条腿走路,技术理论的研究与组装配套技术的研究并进,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着力解决一批制约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难题。

具体讲,就是全院的科研和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服务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六大优势产业发展目标,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提高科技支撑的能力,努力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科技服务。在科技兴农方面,要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的科技兴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促进自治区农业结构深层次调整,实现水土等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确保农产品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新疆农业科学院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科研推广工作重点:培育自治区农业经济发展急需的14个重点学科、35个优势特色重点专业,力争培育形成20个区域领先的重点学科专业,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0个。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5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成果22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80个;获得授权专利120项,取得植物新品种权25个;制(修)订农业行业和地方标准10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0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50篇;出版著作50部。建设处于区域领先水平的科技团队20个,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团队10个。示范推广农作物品种70个、技术成果150项;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到6000万亩;品种及配套技术覆盖面积达到2亿亩;培训农民100万人次,科技入户30万户。

总之,新疆地域辽阔,农业自然生态、生产条件多样。特别是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使新疆农业长期处于先天脆弱、极不稳定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尚有许多科技难关有待攻克。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尤为迫切,因此,我们肩负重任前行,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主动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应自治区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农业创新体系,为新疆明天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科学院三农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