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疆闪耀科技光芒
2011-06-15程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魅力新疆闪耀科技光芒
■文│本刊记者 程杰
距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新疆经济腾飞的引擎已经启动,马达正在轰鸣。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滚滚热潮扑面而来,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已经成为新疆的主旋律。
进入新世纪,经历了观念之变、思路之变、精神之变的新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跨越。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沿着科学发展的脉络,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路上。
回眸凝望,“三山两盆”依旧,绿洲风貌却呈现新颜;曾经游弋千年的牧人,如今定居兴牧,生活富庶;今日的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加工番茄生产地,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粮食不仅能自给而且能供应区外,特色林果业异军突起……
如今,新疆从中国最西部的经济“洼地”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其丰富的资源成为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抢滩登陆的“风水宝地”。
变化背后的驱动究竟来自何处?让我们一探究竟。
【发展战略篇】
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
新疆地域辽阔,土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相当于16个浙江省,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面积的总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新疆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间,新疆各项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十五”以来,新疆依托优势资源,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成为新疆科技工作的一大亮点。
2006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疆科技大会召开后,《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面向优势资源转换加强科技创新的意见》出台,“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被确立,“自主创新是新疆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被鲜明地提出。
科技创新战略强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优势;必须紧紧围绕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推进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多方面支持、高水平供给和系列化服务。
围绕这一战略,新疆努力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科技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进入了自主创新的崭新阶段。
到“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制约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对主要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为经济社会提供了支撑。
5年来,自治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产出快速增长。《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科普条例》等7件地方性科技法规陆续发布施行。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2010年,自治区财政科技拨款20.19亿元,较1990年增长23.2倍。
5年来,研发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发展,科技产出总量快速增长。形成了新疆优势基础研究重点学科领域的实验室体系,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依托重点企业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截至2009年,新疆科技活动人员6.3万人,其中全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0253万人,其中研究人员1.4642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
2010年,申请专利3560件,较1990年增长13.2倍;获得授权2562件,增长17.4倍。“十一五”期间,发表SCI论文数量年均增长30%,连续三年成为SCI论文数、被引用数全国增长较快的十个地区之一。
【科技创新篇】
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加快新疆农业科技发展的最强音
在促进优势资源转换科技创新战略下,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建设成为加快新疆农业科技发展的最强音,实现了科技要素和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向农村一线的加速聚集。
“十一五”以来,新疆坚持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开拓创新现代农业。农作物高产栽培、农业节水、畜牧生物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生态农业等一批重点学科在国内的技术优势特色凸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的建成,改善和提高了农业科研手段和研究水平。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得到加强,实力和水平有较大提升。加强了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寻找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农技推广部门相结合的关键点和切入点,重点扶持,连续支持,不断突出企业在农业科技研发中的地位,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共同开展科技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模式。为企业与科研单位提供平台,完善联合、开放、协作机制。通过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关系,组织实施共性科技成果计划,集中优势,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形成突破,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为提升重点领域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机制。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目前,已成立“中国辣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工番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节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棉花、林果加工、肉(奶)牛、毛(绒)羊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在筹建中。
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目前,在新疆全区13个地州的88个县市区都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全区有个人科技特派员3840名,约85%的乡镇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辐射带动150余万户农民。
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初始,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出台了《科技特派员创业专项贷款暂行办法》,遵循“政府支持、政策保障、专项管理”的原则,为科技特派员创业发放贷款。制定了科技特派员创业优惠政策。广大科技特派员开展种、养、加、销、运一体化创业和服务,有效带动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农牧民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企业,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拓展了发展领域,增强了科技特派员的创业服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建设的创业链达113个,广大科技特派员进入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种、养、加、销、运一体化创业和服务,有效带动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喀什市科技特派员麦麦提托合提·木沙,牵头联合30名养殖户创办了“艾力库特”家畜养殖专业合作社。他组织对会员进行规范养殖技术培训,使户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25%。
在积极推动科技创业的同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也进展地如火如荼。“力争把伊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立足伊犁河谷,面向中亚的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科技示范基地,把喀什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立足南疆三地州,面向中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目标正在践行。
另外,新疆还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星火学校,“科技三下乡”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科普基地及各类科技资源,以“依靠科技、发展产业、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解决制约新疆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技术的转化和应用问题为突破点,以星火富民和惠民为目标,紧紧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基地建设篇】
为棉、粮、果、畜四大基地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弯腰屈背拾棉花”是中国农民沿袭数千年的劳动场景。如今,在世界最大的产棉区塔里木盆地,人工采棉的历史正在改写,随着采棉机隆隆驶向田野,跨越秋、冬两季的漫长收获期开始缩短,人头攒动的拾花情形悄然改观。
从“九五”开始,在自治区产业政策引导下,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自治区棉花科技攻关走上了一条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研究之路。
“九五”时期,新疆首次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课题“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十五”时期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之一“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建立了优质高效示范区560.6万亩,亩增值150元,示范区人均收入增加200元以上;“十一五”时期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棉花持续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实验区内膜下滴灌棉花单产皮棉在180~220公斤,累计示范面积50万亩。持续攻关育成了抗病性强、纤维品质优良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完善了“矮、密、早”栽培模式和膜下滴灌植棉技术体系,使新疆棉花已连续18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全国第一,建成了中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基地,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棉花安全和棉纺工业需求。
随着新疆棉花“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一批大型棉纺织集团纷纷西来,将目光投向棉花资源富集的塔里木棉区。同时,雅戈尔、华孚、巨鹰等知名纺织企业相继“走西口”设点布局,阿克苏、石河子两地的棉花纺织工业城已初具规模。棉花产业链开始在新疆大地上延伸。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新疆将通过实施良种繁育田、标准化棉田、良种产业化、植棉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等四大工程及棉花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全面促进新疆优质棉生产,努力实现“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目标。力争“十二五”时期80%的棉田实现高标准生产,皮棉单产超过150公斤。新疆已掌握的单产皮棉150公斤以上的组装配套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将是今后5年棉花生产的最大亮点。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安全后备基地
新疆是中国粮食战略储备区之一。由于远离内地市场,新疆历来重视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粮食安全一直保持相应稳定性。
自治区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自给有余。2010年新疆粮食总产量1170.7万吨,比2009年增长1.6%;新疆粮食播种面积3042.90万亩,比2009年增长25.2%。
新疆各地在发展多熟制种植实践中不断创新,使传统的两早配套延伸到拱棚烤盖、立体栽培,由一年两熟变为三熟或多熟,由单一的粮食作物间作套种发展到间作套种瓜、果、菜类及其他特色经济作物,形成了成熟并具规模的粮食蔬菜、瓜棉套种,果经、果粮经间作等高效模式。初步统计,新疆推广多熟制面积已达70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面积达到94%以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集成创新了一批农作物优质丰产重大关键技术,使新疆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果也颇丰硕,为新疆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技术储备。
新疆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紧紧围绕高产、优质、抗逆,全面深化育种技术研究,突出高产、超高产和抗病性改良,加速优良品种(系)扩繁推广,取得一批优质专用抗逆超高产新品种,其中小麦品种8个,玉米品种12个,水稻品种及杂交组合13个,甜菜品种4个,加工番茄品种4个,为新疆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提供储备。
5年来,新疆选育出的新品种层出不穷。
优质专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新冬32号,是近十几年来自治区区试中首次出现比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有望成为北疆冬小麦中、晚熟区的替代品种;
超高产春小麦新品种新春29号,区域试验亩产量最高达630公斤,有望成为替代新春6号的主栽品种;
特用玉米新品种新甜玉13号,是适于市场需求和深加工的超甜类型玉米品种;
……
同时,针对早熟玉米新品种新玉29号在良繁中亲本繁殖系数低、制种难度大的问题,研究出的姊妹单交制种技术,使制种产量提高了40%,平均亩制种产量突破400公斤,高产达到602公斤,一举解决制约该品种快速推广的“瓶颈”。
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新稻25号,在野败型恢复系选育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步入国内领先行列。选育的新稻17号获得2009年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三等奖。
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如火如荼
吐尔逊·合力力是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尤勒滚鲁克村的果农。2002年,他开始种“红富士”苹果。在当地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吐尔逊·合力力很快掌握了栽培技术。2010年,20亩“红富士”苹果给吐尔逊·合力力带来了30万元的纯收入。这个过去发愁孩子学费的果农如今不仅住上了三层楼房,还买了小轿车。
墨玉县核桃种植户阿不都哈力克·艾合买提家的20亩核桃园今年经过低产园技术改造,现在已经完全“改头换面”,迎来了单产不低于120公斤的丰收年。
“十一五”期间,新疆林果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区林果总面积已突破1700万亩,12个优质主栽品种有效株数超过9亿株,已具备千万吨优质果品生产能力。形成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以红枣、核桃、杏、香梨、苹果为主的林果主产区,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以葡萄、红枣、枸杞、时令水果、设施林果为主的高效林果基地。目前,新疆林果产品总产量达650万吨,贮藏保鲜、加工与流通企业212家,注册资本近30亿元,精深加工产品400多种。70多种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林果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农民来自林果业的收入每年超过900元,林果业已经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通过实施“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新疆累计引进林果品种665个,制定技术标准和规程98套,申请专利36项,开发新产品9个,建设优质高效特色林果推广示范区面积达10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项目区林果单产提高了15%~20%,每年新增产值约20亿元。
畜牧业基地依靠科技支撑焕发新的活力
畜牧业一直是新疆的特色优势产业,如今依靠科技支撑在天山南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家畜新品种培育方面,先后育成新吉细毛羊、多浪羊、新疆绒山羊、博格达绒山羊、新疆驴、拜城油鸡、新疆鹅等优质高产畜禽新品种;超细型细毛羊、细绒型绒山羊和高产型绒山羊、肉羊新品种(系)培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选育出高产抗病奶牛新类型;新疆褐牛的生产性能提纯复壮进展显著,新类型培育研究全面展开;有24个牧草品种获得登记,使新疆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位居国内先进行列。
在家畜繁育技术应用研究上,研究形成了体外性控胚胎和体内性控胚胎两大技术体系;成功将胚胎移植技术运用于马、驴品种繁育与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利用中;在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研发方面,先后研制出口蹄疫O型/AsiaI型双价灭活苗等新疫苗和新制剂10余种,有效保障了新疆畜牧业生产安全;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研究上,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6个,地方标准150个,研究制定了《新疆细羊毛标准体系》、《肉牛工厂化生产》等标准体系19个,为新疆乃至全国畜牧业生产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十一五”期间,新疆重点组织实施技术成果转化20余项,示范推广主导品种10多个和主推技术20多项。中国美利奴羊、博格达绒山羊、荷斯坦牛、新疆褐牛、巴什拜羊、萨福克羊、道塞特羊等一批适应新疆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新疆的绵羊存栏数、羊肉和绵羊毛产量居全国第一;细羊毛和山羊绒产量居全国第二;奶类总产居全国第五。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牛胚胎移植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应用,牛胚胎产量、移植数量和妊娠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2009年全区牛良种率达60%,绵羊良种率达到了69%,山羊良种率达到了67%。口蹄疫O型/AsiaI型双价灭活疫苗实现产业化生产,在全国31个省市广泛使用。细羊毛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全疆18个细羊毛基地县大面积推广,生产品牌羊毛8000余吨,连创6年国产羊毛拍卖记录,并实现了国产原毛的出口先河。肉用牛、羊经济杂交及配套饲养技术在全疆12个地州76个县市进行推广,商品肉用牛、羊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得益于不断深化畜牧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畜牧科技资源,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全区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全区畜牧系统现有自治区级科研机构1个,地州级科研机构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畜产品质检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牧草原种基地2个,成果转化示范基地3个,现代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与畜牧业相关的大、中专院校31所,区、地、县、乡四级技术推广机构1452个,从事科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6万余人。形成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为一体的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
【宏图绘就篇】
翻开“十二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不断革新的观念,持续提高的素质,步步增长的信心,这些关乎新疆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都在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累积成无形的精神财富。
今年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科技奖励大会上向全区再次发出建设“创新型新疆”的号召。他强调,“以科技为支撑,就是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是要优先发展科技事业,就是要加快建设创新型新疆,以科技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动新疆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近期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清晰地列出了新疆未来五年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围绕农业四大基地(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建设和六大产业(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农产品流通业的科技进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示范推广。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以良种选育、高效种养、疫病防治、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和集成示范,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以高新技术带动和提升常规农业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的提高。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在农业生物技术、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节水技术等领域,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区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面向新疆林果种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支持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推广,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领办、创办各种经济实体和专业合作组织,创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和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在特色农业领域,大力培育科技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面向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和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以现代农业重点科技项目为支撑,建立一批集新品种繁育、新技术应用和科技培训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农业节水技术、农业装备技术、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区域规模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如今,距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新疆经济腾飞的引擎已经启动,马达正在轰鸣。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滚滚热潮扑面而来,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已经成为新疆的主旋律。
我们相信,新疆这颗新欧亚大陆桥上的明珠,将会乘着科技的东风,从文明深厚的底蕴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