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p73α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06-14赵树鹏齐凤杰

山东医药 2011年47期
关键词:癌组癌基因浸润性

姚 萍,刘 廷,赵树鹏,高 源,齐凤杰*

(1辽宁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辽宁锦州121001;2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辽宁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教研室)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多种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异常改变与乳腺癌密切相关。近年来,我们观察了表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14-3-3σ、p73α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旨在为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11年2月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94份(浸润癌组),患者年龄24~79岁,中位年龄52岁;均经病理证实且未进行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肿瘤直径≤2 cm 41例,>2 cm 53例;腋窝淋巴结转移56例;ER受体阳性50例;PR受体阳性69例;HER-2受体阳性34例;按UICC 2003年TNM分期Ⅰ期29例,Ⅱ期40例,Ⅲ、Ⅳ期25例;根据2003年WHO乳腺癌分类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Ⅰ、Ⅱ级40例,Ⅲ级16例)56例,浸润性小叶癌18例,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4例、髓样癌16例)20例。另选同期手术切除的导管原位癌标本15份(原位癌组),上皮不典型增生标本15份(不典型增生组),导管内乳头状瘤标本15份(乳头状瘤组),乳腺增生症标本20份(增生症组),乳腺癌旁5 cm标本10份(癌旁组),各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剂:兔抗人p73α多克隆抗体(1∶100,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鼠抗人14-3-3σ多克隆抗体(1∶100,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PV-9000免疫组化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1.2 14-3-3σ、p73α 蛋白表达检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两步法。4 μm切片脱蜡至水。置于3%H2O2内10 min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抗原高压热修复后,自然冷却,滴加一抗,4℃冰箱过夜;PBS液冲洗2 min 3次,滴加试剂1(聚合物辅助剂),37℃温箱内孵育20 min;PBS液冲洗2 min 3次,滴加试剂2(辣根酶标记羊抗鼠IgG多聚体),37℃温箱内孵育30 min;PBS液冲洗2 min 3次,DAB显色,蒸馏水冲洗、苏木精复染、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每批均设已知阳性切片作对照,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判定标准:14-3-3σ与p73α阳性表达均定位于导管和小叶上皮细胞胞质,出现清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由2位以上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每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共计数1 000个细胞。按阳性表达(A)及染色强度(B)评分,A评分:阴性为0分,阳性细胞率≤10%为1分,10% ~50%为2分,>50%为3分;B评分:无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A×B记阳性标记指数(LI),指数为0计为阴性(-),1~3为弱阳性(+),4~6为中等阳性(++),7~9为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各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14-3-3σ、p73α蛋白间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14-3-3σ、p73α 蛋白表达 浸润癌组、原位癌组、不典型增生组、乳头状瘤组、增生症组、癌旁组的14-3-3σ 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29.8%、66.7%、73.3%、86.7%、95.0%、80.0%,浸润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p73α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77.7%、53.3%、40.0%、26.7%、10%、0,浸润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均<0.05。

2.2 14-3-3σ、p73α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见表1。

表1 14-3-3σ和p73α蛋白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相关性分析 浸润性乳腺癌中14-3-3σ和p73α 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 -0.823,P=0.000)。

3 讨论

14-3-3蛋白于1967年在动物大脑组织中发现,在哺乳动物中,14-3-3蛋白家族包括7种亚基(β、γ、ε、η、ζ、σ 和 τ/θ),其中 14-3-3σ 与肿瘤的关系最密切[1],是14-3-3家族中惟一一个能够被 DNA损伤所诱导的成员。14-3-3σ主要受抑癌基因p53调控[2],作为一个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起活化可以引起细胞周期G2/M期阻滞,以发挥抑癌基因作用。14-3-3σ直接参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已有报道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常有其蛋白或基因表达异常。14-3-3σ在乳腺癌中表达尚存争议,有研究认为其表达随乳腺癌的恶性进展呈下降趋势,而Moreira等报道14-3-3σ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下调只是偶发事件。本研究显示,浸润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提示14-3-3σ可能是一种保护性蛋白,在抑制乳腺细胞异常增生和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缺失可能与浸润性乳腺癌有关。Simooka等[3]发现,14-3-3σ蛋白表达随着肿瘤发展进行性下降,证实14-3-3σ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存在于乳腺癌组织中。本研究还发现,14-3-3σ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受体、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相关,而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及PR、ER受体无关,提示14-3-3σ蛋白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且与其恶性程度、侵袭、转移相关。

p53基因具有野生型、突变型两种。野生型为抑癌基因,编码蛋白p53,具有“基因卫士”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诱导DNA损伤细胞的凋亡;其在细胞中含量低,半衰期为20~30 min,很难检测,突变型p53蛋白含量高且半衰期长,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因此细胞内p53阳性表达常被用于p53基因突变的检测。作为经典的抑癌基因,p53基因突变与近半数人类原发肿瘤的发生高度相关。

p73基因是Kaghad等在1997年发现的一个新基因,其编码序列与p53基因具有相当的同源性,据此将其命名为p73基因。其表达蛋白产物为TAp73和DNp73[4],TAp73在结构上与 p53具有高度同源性,为p73蛋白羧基端选择性剪切形成,共有α、β、γ、δ、ε、ζ 等6种同源异构体,其中 p73α 以全长 mRNA形式表达。p73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p36.33,是人1号染色体短臂(1p36)中一部分,研究提示该区可能隐藏多个抑癌基因。p73基因的特殊定位,支持其可能是一个新型的抑癌基因[5]。但在已检测的如乳腺癌、肺癌、神经母细胞瘤、肝癌及前列腺癌等人类肿瘤组织和细胞株中p73基因表达增高,且均未发现p73基因的突变[6]。其表达增高的机制还不明确,可能与 p53的突变和失活有关:Dominguez等[7]通过检测70例乳腺癌标本中 p73 mRNA的表达水平和1p36的杂合性缺失(LOH),发现33%p53的组化染色阳性病例存在p73过表达,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73作为p53家族中的成员可代替突变型p53,调节其下游基因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耿翠芝等[8]和 Wakatsuki等[9]也分别证实,在p53缺失或者突变的乳腺癌细胞系中和放疗诱导细胞凋亡前后的68例宫颈鳞癌患者中,p73α表达上调,说明p73α能够补偿p53的缺失而发挥与其类似的抑癌功能,诱导14-3-3σ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本研究显示,浸润癌组p73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提示确实存在p73α蛋白的高表达;并且在p53阳性的乳腺癌中,p73α显著高表达,14-3-3σ表达与p73α呈正相关,验证了上述p73α补偿上调14-3-3σ的观点。而浸润癌中14-3-3σ与p73α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可能与本研究中p53阳性者比例有关。本研究还发现,p73α蛋白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ER及PR受体、TNM分期相关,提示p73α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对乳腺癌的激素治疗有一定意义。

总之,14-3-3σ和p73α蛋白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Ferl RJ,Manak MS,Reyes MF.The 14-3-3σ[J].Genome Biol,2002,3(7):3010.

[2]Hermeking H,Lengauer C,Polyak K,et al.14-3-3σ is a p53-regulated inhibitor of G2/M progression[J].Mol Cell,1997,1(1):3.

[3]Simooka H,Oyama T,Sano T,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14-3-3 sigma and related proteins in hyperplastic and neoplastic breast lesions,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early carcinogenesis[J].Pathol Int,2004,54(8):595-602.

[4]Ishimoto O,Kawahara C,Enjo K,et al.Possible oncogenic potential of Delta Np73:a newly identified isoform of human p73[J].Cancer Res,2002,62(3):636-641.

[5]Kaghad M,Bonnet H,Yang A,et al.Monoallelically expressed gene related to p53 at 1p36,a region frequently deleted in neuroblastoma and other human cancers[J] .Cell,1997,90(4):809-819.

[6]Lchimiya S,Nimura Y,Kageyama H,et al.D73 at chromosome 1p36.3 is lost in advanced stage neuroblastoma but its mutation is infrequent[J].Oncogene,1999,18(4):1061-1066.

[7]Dominguez G,Silva J,Silva JM,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rcinomas with allelic in the p73 region[J].Breast Cancer Res Trear,2000,63(1):17-22.

[8]耿翠芝,桑梅香,王士杰,等.p53突变型乳腺癌细胞系中p73对细胞周期抑制因子14-3-3σ的调节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1):12-14.

[9]Wakatsuki M,Ohno T,Iwakawa M,et al.p73 protein 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radiation-induced apoptosis in the lack of p53 response to radiation 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8,70(4):1189-1194.

猜你喜欢

癌组癌基因浸润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彩超在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USP39、EZH2及Sox1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PET/CT显像SUVmax值与乳腺癌病理分型及组织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抑癌基因LRIG1对PC-3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β-catenin、cyclinD1、CDK4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探讨抑癌基因FHIT在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意义
抑癌基因WWOX在口腔肿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