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底九针配伍天牖五部穴治疗血管性眩晕初探

2011-06-09杜勃睿刘仝彧刘勇前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3期
关键词:颈项灵枢前庭

杜勃睿 刘仝彧 刘勇前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16;3 大连开发区医院,辽宁 大连 116600)

1 眩晕现代基础

1.1 眩晕定义: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体会错误。

1.2 平衡三联: 前庭小脑系统——最重要;视觉系统;深感觉系统。

系统性眩晕(vertigo)—由前庭小脑系统病变所致。有旋转感或上下左右摇晃感,属神经科疾病范围。

非系统性眩晕(dizziness)—由前庭小脑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病变所致。无旋转感、头晕眼花,多属内科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贫血、血液病等);心理障碍疾病(抑郁、焦虑症)。

1.3 解剖:半规管壶腹嵴

1.4 三个反射:前庭眼反射;前庭头颈反射;前庭躯干四肢反射。

前庭眼反射:内侧纵束,上行纤维,与动眼、滑车、外展神经核联系,完成前庭眼反射(眼震缘由);下行纤维,与副神经核,上颈髓前角细胞联系,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前庭躯干四肢反射:前庭脊髓束,与脊髓前角细胞联系,完成躯干四肢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1.5 前庭神经核与网状结构的联系

内脏运动性(迷走神经背核,泌延核);调节内脏活动(植物神经反应)。

1.6 眩晕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病变引起。前庭中枢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的颅内段(出内听道),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皮层的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

2 血管性眩晕的针灸治则及治疗方法

2.1 血管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

2.1.1 《灵枢》首提脑髓病因说

《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为风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灵枢》: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肩背颈项强痛,时眩。”《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1.2 汉代张仲景:气血两虚说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汗,心下悸,头 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

2.1.3 金元代刘完素:风火学说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之乎动,两动相博,则为之旋转”。朱丹溪:七情和痰气致眩晕,虚并火。《丹溪心法》:“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逆,此七情至虚而眩晕也。”

2.1.4 明清时代:虚实分论说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眩运门》:提出四气乘虚,四气指风寒暑湿,虚指气虚,血虚,阳虚。虞抟:血淤致眩说: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医学正传》。

2.2 中医对血管性眩晕病机总结归纳

2.2.1 从外感内伤辨:外感,风、寒、暑、湿、火;内伤,精、气、血、津液、神虚。

2.2.2 从病因辨:六淫、七情、饮食、劳损、痰饮、、淤血、外伤。

2.2.3 从病位辨:颈项、脑。

2.2.4 从经络辨:以手三阳,足三阳为主,任督、阴阳跷、经筋。

2.2.5 从藏象辨:肾、肝、心、脾、肺。

2.2.6 从病性辨:《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

2.2.7 以气的运动形式辨:气虚、气滞、气陷、气脱、气闭血虚、血瘀、血黏、出血、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结论:中医所治疗的血管性眩晕是由外感内伤诸多病因引起,涉及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而致脑髓海不足颈项经络闭塞不通筋脉失养的急慢性、劳损性、非传染性临床综合征。

2.3 血管性眩晕的针灸治疗原则

2.31 针灸治疗眩晕历史悠久,属非药物非手术治疗范畴。《灵枢·五邪》:“邪在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

2.3.2 针灸治疗原则

“从阴引阳,以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治法有序,初中末三治法则,初则发攻,中则调和,末则收补。所谓微者逆之,盛者从之,避其来锐,击其惰归。“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治病者,先制其病所从生者也”。《灵枢·终始》

2.4 血管性眩晕的穴位选择

根据病因病机治则选择穴位:

颈项部:是连接脑与脏腑经络四肢身体的必经之路,肩前为颈部,肩后为项部。

故选颈项部经穴: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风府、缺盆任脉七次脉和天牖五部穴:A颅底九穴——项部经穴:颅底1(右翳风穴);颅底2;颅底3;颅底4;颅底5;颅底6;颅底7;颅底8;颅底9(即左翳风穴)。

颅底九穴解剖图:从颅骨矢状面按右向左排序同枕骨线相交交点:颅底九穴以汉字拼音头一字母配以数字命名,即从右为LD1、LD2、 LD3、 LD4、 LD5、 LD6、 LD7、 LD8、 LD9。B天牖五部穴:①来源:《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

二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

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

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

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②主治:《灵枢。寒热病》:“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

暴瘖气梗,取扶突与舌本(风府),出血。

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挛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暴瘅内逆,肝肺相博,血溢鼻口,取天府。

释义:举一穴以统五穴耳,犹后世立汤药之方,举一品以祭众品也。窗,头面之穴如楼阁之大牖,所以通气者也。此为天牖五部。

2.5 方义

天牖五部:①人迎。三部九候候诊脉部位之一,经人迎脉。②扶突。二头相合,形如二人搀扶。③风府:风邪所入之府。犹统事风穴之衙府。④天牖,窗、头窍诸疾。⑤天柱,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⑥天府,天为人体上部,府皆府库。喻 其有收藏天气的职责和为高深之处。

张志聪曰:气厥于下,以致在上之经脉不通,而为耳目不明。暴瘖癎眩诸证盖言三阳之气,由下而生,从上而出,故总结曰,此为大牖五部。沈亮晨曰: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头气之街也。天府腋下动脉,胸气之街也。莫云从问曰:此节止言手阳阴少阳足阳明太阳为大牖,何也?曰: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少阳之气,本于命门相火。阳明之气,生于中焦胃府。在经脉有手足之六经在二气止论三阴三阳也,其手阳明与太阴为表里,主行周身之气,故合为五大牖焉。

2.6 方义归综

眩晕为病,致脑髓海不足,颈项经络不通,筋脉失养,故取天牖五部(穴)以疏通三阳经气,人迎,扶突,风府,天牖,天柱,专主疏通头气之街,天府专疏通胸气之街:以颅底九穴针对病位,直达病所,益髓补精,强骨舒筋,共奏补髓健脑,醒神开窍,清利止晕。疏通颈项经络之功。

2.7 颅底九针进针法的具体应用

①针灸手法:缓慢进针,平补平泻小幅度捻抟,不提插,不大幅度捻抟,得气后即止,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②针灸角度:针灸方向均从颅底九个穴位呈扇形环绕,朝下颌骨颏隆凸方向进针。③针灸深度:0.3~1.0cm,不可超1.5cm。注意事项:a.不得深刺;b.不宜针灸朝向鼻尖;c.避开延髓、椎A重要部位。④如针后出现血肿,可局部压迫或冷敷。⑤针灸体位:a.俯卧位;b.侧卧位;c.俯伏坐位。

3 针灸治疗血管性眩晕现代机理阐释

3.1 针灸治疗即反射疗法

针灸治疗的基础:针灸疗法就是一种通过全身反射实现的反射疗法。针灸治病的主要功效是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康复作用。人体内稳态,由3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最重要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N中枢,传出N,效应器。

3.2 穴位的组织结构与感受器

穴位是针灸信息输入人体的刺激部位。组织结构6个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或肌键-神经干或分支——血管——骨膜(皮,肉,筋,脉,骨)。

人体结构组织:四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刺激穴位即刺激各层结构分别从属的组织。

皮肤的感受器:主要产生四种: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全身穴位分两大类:一激发浅部感受器系统(游离神经N末梢)产生痛,温觉的穴位。二激发深部感受器系统(肌梭环层小体等)产生酸胀重的穴位。

3.3 针灸的反射中枢复杂,是多级性的,包括从脊髓到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脑结构。

3.4 针灸治疗的反射过程

针灸刺激通过传入N——经特异非特异投射系统——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垂体分泌激素促激素。——作用于靶腺效应器。——自主N传出-内分必腺——调节——组织功能器官——内稳态和谐平衡。

4 针灸治疗血管性眩晕初探

4.1 针灸治疗血管性眩晕通过神经-体液的反射活动而实现的

①神经反射为主:通过轴突反射,脊髓反射和全身反射等各种神经反射,对相应器官组织的功能发生即时性的调整作用。针灸治疗血管性眩晕即通过前庭眼反射,前庭头颈反射,前庭躯干四肢反射。对动眼、滑车、外展N核,副N核,上颈髓前角细胞、脊髓前角细胞的功能发生即时性的调整作用:完成前庭眼反射。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完成躯干四肢姿势的反射性调节。②通过自主神经中枢直接或再通过内分泌系统对各个器官的功能腺体的分泌等进行调整作用。即通过前庭N核与网状结构的联络对平衡器官进行调整。③通过各种体液因素,尤其是各种激素进行调整。④通过大脑皮质功能(颞上回后部角回)的调整,再通过皮质下中枢(前庭皮质投身区)或内分泌系统对平衡器官的功能进行调整作用。

4.2 针灸治疗血管性眩晕现有基本佐证

①针灸治疗血管病进展情况:显著地降低患者血黏稠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黏附率。改善血循环增加脑供和过氧化酶(CAT)含量,调节机体内TXA2和PGI2、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使TXA2和ET水平降低,PGI2和NO水平升高,可防止血管收缩痉挛及血栓形成:减轻脑缺血时脑电活动抑制和促进再灌注后脑电活动恢复,对缺血时脑细胞有保护作用,有郊地保护脑缺血时脑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为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提供物质基础。②针灸治疗椎A压迫征进展概况:a.止痛镇静;针刺一主面能使致痛物质如血浆游离一5羟色胺(5-HT)的含量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可激发机体产生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而参与镇痛。b.抗炎消肿:能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同时抑制炎症灶血管通透性的的增加,减轻炎性水肿。控制炎症灶区的坏死面积,限制炎症灶区肉牙组织生长,减轻突出髓核的自身免疫刺激,减轻神经根粘连。c.调整肌肉,韧带状态:能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相对松弛或增宽椎间隙,从而减轻其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因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能提高弛缓的韧带,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共修复能力,促使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后纵韧带等紧张度的提高,避免脊柱过度前屈,恢复脊柱力学平衡,使椎管相应扩大,减轻椎A受压状态。

5 颅底九针配伍天牖五部穴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意义

①符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针灸治疗原则,达到疏通颈项筋脉,通达髓海脑络之目的。②针对病因。直达病所。③易学易懂操作简便,经短期培训即可临床应用。④现代治病与传统治疗有机结合。⑤从断层解剖学上,颅底九穴周边结构邻近延髓,椎动静脉,颅外神经,又是众多肌键的附着点。⑥设计颅底九穴及颅底进针法使治疗更加规范。

6 结 论

颅底九针进针法采用现代解剖学所构建颅底九穴同传统天牖五部穴有机结合,治疗血管性眩晕。选穴合理,针对病位,直达病所,符合现代医学病因病理中医阐释,应用简洁,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颈项灵枢前庭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