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熵减意识下的版式设计美学探究

2011-06-08陈贤望

创意与设计 2011年4期
关键词:版式观者秩序

文/陈贤望

陈贤望(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 硕士生)

Chen Xianwang (Graduate Student,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基础,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设计艺术学科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版式设计可纳入到一个更加宽泛的学科体系中去延伸。由于版式设计是一种基础性的设计技能,因基础性使其可以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中,去跨越不同的维度界限。因此版式设计不只是涉及到平面设计,产品、包装、新媒体、服装、乃至于建筑等领域内均有版式设计的参与。版式设计将不再单纯地只隶属二维平面里“图文”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种由二维扩散至三维空间的秩序美整合设计(形式感整合)。

一、秩序美整合设计的美学基点

以平面设计为例,设计者对版式设计驾驭能力的强弱,将影响其设计水平的发挥。设计作品集中体现了设计师的智慧、情感与想象力,运用各种文字、图形,使它们按照视觉美感和内在逻辑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具有视觉张力的“结集”。这个过程就是给予平面完整的生命过程,使原来物质的东西变成具有精神性的实体。一个被设计者赋予情感的作品,是最能打动观者的。正如Donald Norman(唐纳德•A•诺曼)说的:品牌都与情感有关,而情感都与判断有关。品牌是我们情感反应的记号,这是为什么品牌在商业社会如此重要的缘故。[1]

1.“多”与“少”的有无相生

版式设计中常用的一些编排原理即如对称、错位、居中、满版、集结以及自由式等几种惯用技法,虽速成有效但缺乏较深层次的美学意韵。如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那句名言“Less is More”,即以少胜多。事实上,当“少即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并没有东方式的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少”绝非空白而是精简,“多”也绝非拥挤而是完美统一的开放空间。

因此,“少”并非意味着简单的“无”。有时,“少”比“多”更具有塑造力和想象力,它召唤观者去丰富、去补充、去联想,让观者无法不徜徉于“少”所诉诸的意味空间之中,从而进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品读。这即是格式塔心理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完美运用。格式塔心理学说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C.V.厄伦费尔斯提出,在其学说中为:“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德文Gestalt的译音,英文往往译成Form‘形式’Shape‘形状’)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或与其他的物体)清晰地分离出来,而且自身有着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独特的性质。”[2]因此,一般而言,格式塔的含义比“形”要宽泛。格式塔心理学在谈“形”时,非常强调其“整体性”,而这个整体性不是指“形”本身的完整,而是指经过人的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由此来看,惯用的版式设计似乎很难驾驭如此庞大的“整体”,因为心灵的体验往往是多维度的。所以笔者主张秩序美整合设计应是版式设计的多维化延展。

2.“多”与“少”的无中生有

在设计上,虚与实、藏与露所生成的一种含蓄美,不仅是设计的一种手法,更是美学的一种法则,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如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原研哉先生如是说:我对无印良品的概念提案,用一句话说,就是“虚无”(EMPTINESS)。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3]事实上,这理念即是东方禅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如同中国道家文化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章),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后人解读为“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4]视觉中的一张白纸,无所谓虚实和有无,一旦用作平面设计,即便是一个点的出现,都会使“白纸”的概念不复存在。在“白纸”转化为平面视觉形象的过程中,设计创作是由“无”而“有”。视觉形象就成为一个确定的形象,“白纸”的视觉特征逐渐隐退直至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平面视觉语言所创造出来的特定的“有”的空间形象。而这个“有”的特定形象,最终又是为了引发观者的联想,造成可以容纳观者情感的“容器”。形式、内容或观点、图像的关系不单单是简单的“依恋”,因为思想总是表现在形式中。思想或观点不是独立于形式而存在,形式区分了它们彼此,当然那不只是语言形式。[5]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苏东坡语)。创意指的是细致地构建顺序或秩序,空白指的是可以不断往里填充内容的东西,空白不是空荡荡的空间,虽然只有很少的内容,但也要和周围紧张的空间相抗衡,是具有存在感的地方。[6]设计中将诸多视觉元素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形成集中且内容丰富的视觉传达方式,往往是与“少”分不开的。“少”是为了“多”、为了“有’,为了“满足”,它能够将设计者和观者的情感、创意、理念及知识结构一起消解容纳,并从中得到启迪和共鸣。“少”能使主体突出,在看似简略处又潜藏无限的“有”。“多”与“少”的辩证美学关系是版式设计游走在二维与三维空间中的逻辑桥梁,秩序美整合不仅是表现在形式美感的造诣上,而且更是一种“无中生有”理念感化的谋略。

二、熵减设计下的秩序美整合

按照物理学中熵的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一个孤立的系统中(即不与外界发生交换的系统),其任何一种状态,都是其中运动能量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减少趋势所最终达到的状态。[7]现代设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设计需不断地与外界系统发生交换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交流(Communication)作用,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何以能将信息资源最大化、最佳化利用即减少“熵”的增加。举例来说,在杂志设计中如果一个单元的视觉信息本只要十个页面就能很好地传达清楚,若因版式设计的紊乱,那么即使费上二十个页面也未必能清晰地传达出所要的视觉信息和产品语义。设计未能很好地挂靠在设计流程的最佳着力点上,不仅浪费了物力而且还耗费了人力。那么这实则就是一种设计上的“熵”增。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熵减”设计实则即是增加设计成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量。因“熵”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量,若设计品就形式而言在没有完全趋于秩序美整合的基础上就匆忙产出,那么,这样的设计基本上可以被判定为是“无用功”设计。因此,理智机敏的设计生产应以市场导向和文化需求为双重标杆,在整合资源信息的同时积极提炼出“适当”的外化形态,以最少的资源谋求最大化的设计效应。这是一种更为“简约”的设计,简约并不等于是简单,简约是“单纯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对这种单纯、简约的渴望是一种超质量的要求,它是高度复杂的思考和概括的丰富,即所谓“设计是复杂的思考,简约的表达”,这也是设计师智力和技术水平高低的分水岭。[8]如何在设计中做到简约而不简单,考虑版面(空间)中“多”与“少”的形式美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空间中惟有更“少”才能达至更“多”,使设计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赋予设计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使设计变得机智而敏锐。现在当我们站在“熵减设计”的理念下重新再来品味“少即是多”似乎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语言。因为这样的结构本身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秩序美整合设计的逻辑

现今,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众的消费审美观有了较大的提高,如由Modern Media Group(现代传播集团)打造的《新视线》、《号外》、《周末画报》等杂志即是一种最佳的“设计的衡”的体现。同样,上海的《世界时装之苑》、北京的《时尚》也都是不得不提的佳作。在杂志中除却印刷工艺和材质外,特别值得一提的仍是秩序美整合(版式)设计。秩序美整合设计的优劣关乎到整本杂志乃至于整个品牌形象的树立。这几大品牌杂志在版式设计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二维平面里的“图文”进行几何化的空间分割,以一种高理性的姿态对版面进行视觉整合,既体现出很好的现代感,又不失厚重。笔者觉得这方法值得借鉴,几何化的空间分割不仅体现了时尚的简约,更是一种有目的的余白设计。在白色与黑色的平衡关系中,如果黑色偏多读者就会感到压抑,随着白色所占比例的增加就会相应感受到一种宽松感,通过余白来减轻杂志页面的压迫感。[9]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有目的的“少”与“多”的美学处理。

秩序美整合在设计美学上能够立足,势必存在着某种内在逻辑。这里笔者以一张形象的示意图去演绎由信息整合牵引至秩序美整合设计的逻辑推导:

通过该示意图着重指明的是:在信息催化而融入到多维度版式设计的“少”是对于形式感的提炼直至最后的生动凝练,这是“以少胜多”的策略。秩序美整合设计的“多”绝非造型要素上的视觉堆砌,给人一种处处皆有信息实却是信息的视觉混乱,从而大大降低了“适合”版式(空间)设计的趣味性和“言外之意”,导致视觉传达的紊乱。视觉传达的空间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所谓“有限”是指空间大小和形象的有限,是设计中实和露的部分;所谓“无限”是指在有限的形象中传达出的意象和意蕴,是设计中虚和藏的部分。所以,恰到好处的“缩减”塑造一种“少”,会使版面形成集中的视觉兴奋点,会更大限度地吸引观者的视觉注意力,形成完全运动的“压强”,迫使观者接受一种整体美的内在“张力”。这与格式塔心理学中“整体之美”的基本概念所要阐明的东西,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当他们的视觉式样向我们传递出“具有倾向性的紧张力”或“运动”时,才能知觉到它们的表现性。[10]所以说一位优秀的设计师知道两点,一是观者会看到什么,二是他们心里想看到什么。版式设计正是如此,与其追求视觉要素上的“面面俱到”,倒不如把握好图形语言以外的心理反作用。

四、设计的平衡

“设计的衡”是笔者在文中创造的一个新概念。设计的衡即设计的平衡,它不仅指设计是处在市场与文化、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间的平衡,更是指设计的本体是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观念与行为、能指与所指间的平衡。简而言之,设计就是一种平衡,延续平衡或者创造平衡。笔者在这里要谈的“平衡”有别于一般的释义,形而上来讲这是一个庞大的哲学概念,是系统论与矛盾论相结合的逻辑扩展。本文中笔者提出这个思想主要是想验证通过在绿色设计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形而下的具体设计实施中是否可以有所创新去做一种“熵减设计”即资源的全方位最大化利用的设计。好比一把瑞士军刀,既省空间又省材质,简简单单却蕴藏了巨大的功能,这就是很好的绿色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在现代设计中为了力求达到适合视觉审美的需求,我们须辩证地看待“多”与“少”的逻辑关系。在Product Identity(产品形象)以及包装设计的实例中亦是如此。如日本的SK-Ⅱ和SHISEIDO(资生堂),尤其是SHISEIDO在产品形象和Package Design(包装设计)中,对版式设计或者说是造型秩序美整合设计就颇为讲究。他们追求的似乎是一种“不多不少”的设计品格,用最为“恰当”和“适合”的形式感去诉诸品牌的理念,在看似轻描淡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一种动态性的事宜逻辑(Effective Information),用最简单的视觉元素表达最丰富的思想理念。事实上,这正是笔者所一直强调的有效信息设计即“减熵”的设计。再来看意大利的GUCCI(中文译为古琦),虽以时装、皮具享誉全球,但从产品形象(PI)的角度来看,其品牌旗下的香水包装在版式设计上也颇有借鉴之处。在笔者看来,其版式设计风格用一句较为诗意的话来概括即是:淡然中略带几分倔强,倔强里有含有几丝淡然。无疑,这也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秩序美整合设计的典型。因此,探讨版式设计中“多”与“少”并不是彼此单边倒为佳的关系,而是要做“恰到好处”的取舍,包括信息的梳理以及具体形式美感造型的外化设计上皆是如此。

简约而不简单,这几乎可以说是设计者追求现代设计的至高境界。视觉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用视觉去观察形象,是判断“形象”并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总之,设计就是创新,是设计师借助本身的直觉能力去发掘与构筑世界的新价值,并予以具体化的视觉表现。[11]设计师必须具备将各种信息在自己脑海里进行加工整合的能力,这就是直觉预言能力的开始。设计绝非仅仅是针对现有社会的需求,提供一个直接而短程的答案,更要去挖掘潜在的不易觉察的社会需求,并且针对这些需求,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前瞻性和包容性如同现代设计的左右手,毕竟,设计将要走的路还很长。

[1](美)唐纳德·A·诺曼. 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3](日)原研哉. 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17.

[4]刘国生.道家经典[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68.

[5](法)西尔维娅• 阿加辛斯基. 吴云凤译.时间的摆渡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24.

[6](日)原研哉 阿部雅世. 朱锷译,为什么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57.

[7][10](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37、611.

[8]陈小林.陈小林教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62.

[9](日)佐佐木刚士. 武湛译.版式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2.

[11]刘和山,李普红,周意华.设计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

猜你喜欢

版式观者秩序
端午节观龙舟赛
秩序与自由
孤独与秩序
光影行者
版式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心中的景致
澳门早中期样钞版式研究
报纸版式中的插画艺术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