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已婚育龄妇女不孕症现况调查与分析
2011-06-08王燕侠倪亚莉
刘 珍 仇 杰 王燕侠 倪亚莉 杨 杰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研究所(兰州,7300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的调查报告,世界范围内不孕症发生率为8.3% ~14.4%,1995年WHO估计,全球约有近6 000~8 000万对夫妇罹患不孕症,约占育龄人口的10% ~15%[1]。我国对不孕症的患病率调查报道较少,国家计生委1988年对2‰的已婚妇女抽样调查,总的不孕症患病率为6.89%[2],甘肃地区尚未见有关不孕症发病率流行病学报道。本文旨在了解甘肃省不孕症患病率的情况,探索不孕的影响因素,促进不孕症的预防与诊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我国文献不孕症发病率结合样本量计算公式,拟调查12 000例样本,于2008年2月~2009年10月采取分层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分层因素为经济状况,以《2007年年鉴》所提供的2007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状况为依据,抽取甘肃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10个县(市),依据农村人均纯收入将这10个县(市)分为3组:经济较好地区(金昌市、敦煌市、高台县);经济中等地区(镇原县、成县、静宁县);经济较差地区(会宁县、合作县、卓尼县、定西市)。依行政区划在每个县(市)再抽取5个(街道)乡,每个(街道)乡再抽3个(社区)村,每个(社区)村调查80对年龄18~45岁的已婚夫妇。<80对的村(社区)把相邻村(社区)的人相加再随机抽样达到要求例数。由经过培训的当地妇幼专干入户对调查对象开展面询式问卷调查,共调查12 000对育龄夫妇,经整理数据,获得合格问卷共10 5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5% 。本研究筛查出不孕症夫妇共582对,结合问卷中不孕诊治史等调查因素,进一步分析了不孕的病因及影响因素等,其中有个别夫妇因既往未行不孕症相关检查,被纳入不明原因不孕研究。
1.2 问卷设计及不孕症判定标准
问卷参照国内公认的“育龄妇女婚育情况调查表”并结合甘肃省育龄妇女现况设计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双方婚育史、月经史、性生活史、既往史、家庭史及不孕诊治史等。参照国内现行标准,凡夫妇有正常性生活,没有采取避孕措施1年以上未妊娠者称为原发不孕,曾妊娠而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1年不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3]。
1.3 质量控制
随机不定时抽检200例调查资料,合格率达98%,应用双录入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校对,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4 数据统计分析
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核查、编码,采用双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2008年2月~2009年10月甘肃省被抽取的10个县区中40个社区及乡村获得育龄夫妇样本共10 500例,被调查者年龄18~45岁:女方年龄35.14±6.18 岁,男方35.37 ±5.85 岁;其中经济较好地区样本量共3 401例,经济中等地区样本量共2 906例,经济较差地区样本量共4 193例。汉、回、藏民族构成比:女方分别为 80.8% 、7.5% 和11.5% ,男方分别为81.6% 、6.3% 和11.9%。按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以下、中学和大学组:女方分别为6.9%、66.3% 和26.6%;男方分别为5.8%、60.3% 及33.9%。职业分为农民、工人以及其他职业3组:女方分别为51.8%、20.0% 、28.2%;男方分别为51.5% 、18.2% 和30.3%。经统计学分析,调查对象的地区、年龄、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2.2 不孕症患病率现况调查
表1可见,甘肃省不孕症患病率为5.54%。被调查市县不孕症患病率各不相同,合作县最高(10.66%),高台县最低(3.80%)。经 χ2检验,依经济状况不同,不孕症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48.86,P <0.001)。
表1 甘肃省10个经济状况不同地区不孕症患病现况调查
2.3 不同年龄育龄妇女不孕症患病率比较
不同年龄组不孕症患病率存在差异,患病率由高到低顺次为26~30岁组、31~35岁组、18~25岁组、41~45岁组、36~40岁组。见表2。
2.3 原发、继发不孕患病构成比分析
依据原发不孕、继发不孕两类对被调查地区进行不孕症病因分析后得出:各市县原发不孕、继发不孕患病构成比各不相同。由表3可见,甘肃省各市县原发不孕症患病构成比为39.6% ~65.4%,继发不孕症患病构成比为43.3% ~62.8%。
表2 甘肃省不同年龄育龄妇女不孕症患病率比较
表3 甘肃省10个地区原发不孕、继发不孕患病构成比比较
2.4 女方、男方、双方因素患病构成比分析
依据女方、男方、双方因素不孕三类对被调查市县进行不孕症病因分析后得出:各市县女方因素、男方因素、双方因素不孕患病构成比各不相同。由表4可见,甘肃省各市县女方因素不孕患病构成比为43.4% ~55.2%,男方因素患病构成比为22.7% ~30.8%。双方因素不孕患病构成比为 5.0% ~13.2%,不明原因不孕患病构成比为 7.7% ~18.2%。
2.5 不孕症患病年限比较
本次调查中不孕症患病年限以初诊日期为患病观察起点,以生育结局或调查之日仍未孕为观察结局。不孕症患者患病年限为1~27年,以3~5年(201 人,34.5%)、6~10 年(163 人,28.0%)比例居多,合计占所有不孕患者的62.5%。患病1~2年为110 人(18.9%),11 ~15 年为64 人(11.0%),16~20年为30人(5.2%),>20年14人(2.4%)。
表4 甘肃省10个地区不孕症发病原因构成比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获得了2008年2月~2009年10月甘肃省敦煌市、高台县、镇原县、静宁县、会宁县、卓尼县、定西市、金昌市、成县、合作县10个地区的40个社区及乡村的育龄妇女样本,不孕症发病率为5.54%。据WHO综合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亚洲、中东地区原发性不孕率分别为3.0%和4.8%,欧洲为5.4%,美国为6.0%,非洲最高为10.1%。国内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患病率约为5%,由于社会竞争、就业压力、不健康饮食及环境的恶化,不孕患者确在增多[2,4~6]。本次调查结果与该结论相当。本次甘肃省被调查市县不孕症患病率各不相同,合作县最高,高台县最低;经济较差地区不孕症发病率较高,经济较好地区不孕症发病率较低,合作县经济水平较差,而且该市级县主要为藏族常住区域,较高的不孕患病率考虑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婚育嫁娶等生活习俗有关。而高台县经济水平较好,该县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且该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环境污染少,考虑不孕症患病率低与其环境条件良好、工作生活压力较低有关。2005年Liu等[7]报道原发不孕在中国3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新疆(2.3%)、西藏(3.7%)、青海(3.7%)高于汉族,该结论与本次调查结果相吻合。本调查研究发现,有极少部分育龄夫妇对不孕的看法受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存在瞒报不孕现象(已抱养了孩子),本次通过质量控制已尽量将漏报造成的信息偏倚降到最低。
年龄是独立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而生育力逐渐下降的结论已被证实[5]。尽管男性生育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仍保留有生育能力[8],女性从35岁以后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生育能力开始快速下降[7,9]。本调查发现 26~35岁年龄组表现出较高的不孕症患病率,推测该年龄段受经济、工作、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导致不孕症患病率较高。而35岁以后不孕症患病率有所下降,可能与年龄越大,暴露于妊娠风险的时间也越长,随时间的推延,部分妇女可自然受孕有关[3,5]。
对被调查地区进行不孕症发病状况分析可见,甘肃省各市县原发不孕占不孕症的48.1%,继发不孕占不孕症的51.9%。女方因素不孕占不孕症的58.1%,男方因素占 29.9%,双方因素占 13.7%。在不孕症夫妇的病因中,原发性不孕和人工流产后的继发性不孕是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女方因素导致不孕的远高于男方因素,女方不孕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内分泌失调、排卵障碍、子宫异常、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和输卵管阻塞,其中输卵管阻塞是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结核病的发病率增高,也成为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男方因素主要是精子存活率低或死精,其次为生殖器发育异常。因此,在对不孕夫妇的诊治过程中,应强调对男性精液及生殖器的检查,除积极治疗女性生殖道炎症之外,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婚前人工流产。
由于甘肃省整体经济水平较差,农村仍然存在医疗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缺乏的问题。存在妇女地位低、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亦较低以及男尊女卑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不孕症夫妇甚至从未做过相关检查。有些人认为不怀孕只是女方的问题,只做女方检查而男方从未检查过。大部分不孕妇女也仅做过妇科检查、B超、输卵管检查或内分泌检查,男方仅做精液检查。许多人根本无条件再做更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以上情况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本次不孕原因调查结果的信息偏倚。
不孕症患病时间以2~5年、6~10年所占比例居多,合计占所有不孕患者的62.5%。本调查结果与文献[9]报道结果一致,该结果提示一些不孕夫妇可能未及时检查和规范治疗,延误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增加了治愈的困难,这也是不孕症发病率较高的因素之一。
鉴于男女性不孕症诊治疗程长、花费大,如今尚未列入医保范畴。建议从政府的角度,给予经济较困难地区的不孕症夫妇一定的诊疗优惠政策和经济资助。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不孕夫妇的生殖健康意识,使之得到规范和及时的治疗,建立和健全不孕症规范化诊治的临床路径,以改善甘肃省育龄夫妇的生殖健康状况。
1 张燕,杨菁,毛宗福.不孕症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J].生殖与避孕,2005,25(9):570-575.
2 高峻,高尔生.中国育龄妇女不孕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1):26-28.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1-355.
4 杨菁,张燕.不孕症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4):232-235.
5 奚龙妹.不孕症夫妇418对病因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7(24):43-44.
6 贾有菊.青海省不孕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75.
7 Liu J,Larsen U,Wyshak G.Prevalence of primary infertility in China:in-depth analysis of infertility differentials in three minority province/autonomous regions[J].J Biosoc Sci,2005,37(1):55-74.
8 刘金秀,杨志强,胡平,等.山东省不育症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9,7(11):443-445.
9 唐立新,王奇玲,文任乾,等.广东省初婚夫妇不孕症发病率现状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