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中老年男性前列腺体积相关参数和患病情况分析

2011-06-08张宝龙纪玉党王灿岗李宪坤卢文红谷翊群周善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年龄组患病率城镇

张宝龙 纪玉党 王灿岗 李宪坤 卢文红 谷翊群 周善杰,*

1.河北省阜城县计划生育局技术站(053700);2.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下尿路症状(LUTS)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症状和疾病,国内既往已有许多关于前列腺体积(PV)测量和患病情况的研究报道,由于大多数研究针对特定人群,如大中城市居民[1~4]、健康体检人群[5~7]等,也存在研究对象的年龄段设置不一致,BPH诊断标准不明确或者不一致等问题,这些研究获得的数据不能代表正常人群的患病情况,只有在社区层面研究目标人群才更有意义。目前针对社区中老年男性PV相关参数和患病情况的报道较少,为了获取社区中老年男性的PV、LUTS和BPH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基线数据,并且比较城镇和农村男性间差异,2007年8月~2010年11月,笔者以社区为基础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采用整群及年龄分层抽样方法,对社区人群健康中老年男性进行生殖健康现状基线调查。研究现场为河北省阜城县,整群抽样设定该县古城镇为研究社区,并根据当地统计局人口资料按照10:1抽样,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前提下,调查了40~69岁中老年健康男性研究对象1 498例,分为40~49岁、50~59岁、60~69岁3个年龄组,城镇居民为古城镇政府与直属单位职工,农村居民为古城镇农民。

1.2 调查问卷的填写和回收

采用临床调查员指导和自愿独立评定相结合的原则,1 498例研究对象均填写了统一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并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8],填写完毕后由调查员收回,然后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问卷整理、IPSS评价LUTS。根据IPSS评分,LUTS严重程度分为轻度(0~7分)、中度(8~19分)和重度(20~35分)。共回收1 480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8.80%。

1.3 研究对象的血清生殖激素或相关参数测定和计算方法

研究对象中434例(其中城镇居民198例、农村居民236例)自愿进行了血清黄体生成素(LH)、总睾酮(TT)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等浓度测定,根据Vermeulen等的公式计算游离睾酮(cFT)和生物可利用睾酮(Bio-T)浓度,根据TT/LH(nmol/U)、TT/SHBG(nmol/nmol)公式分别计算睾酮分泌指数(TSI)、游离睾酮指数(FTI)。生殖激素水平研究结果已发表[9],不再此赘述。

1.4 研究对象PV相关参数的测量

2008年1月~7月随机抽取1 498例研究对象中,650例由B超诊断医生专人行腹部B超测量前列腺的左右径、上下径、前后径,采用公式(0.52×左右径×上下径×前后径)计算得出PV。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研究所得数据。本研究将所获得的前列腺的左右径、上下径、前后径、PV及IPSS评分等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分析,发现其呈非正态分布,所以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数据,中位数(50%位数)代表相关参数的平均水平,10%、90%位数代表相关参数参考范围的上下限。

2 结果

2.1 前列腺各测量指标结果及其变化规律

除前列腺左右径之外,前列腺上下径、前后径和PV的中位数随着增龄呈现梯度性增大。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前列腺上下径、前后径和PV在3个年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46.854、39.910、28.829,P 均 <0.001),左右径在3个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9.147,P=0.010)。见表1。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除外前列腺左右径在40~49岁组与50~59岁组或者60~69岁组之间、上下径在40~49岁组与50~59岁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Z值分别为-1.812、-1.408、-1.223,P 值分别为 0.070、0.159、0.221),其他参数在3个年龄组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 P <0.01)。

表1 中老年男性PV相关参数在各年龄组的分布(10%、50%和90%位数值)

2.2 IPSS评分及其变化规律

40~49岁组IPSS评分的中位数小于50~59岁组或者60~69岁组,存在随着增龄而增大的趋势。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IPSS在3个年龄组之间以及在3个年龄组两两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见表2。

2.3 利用IPSS评定LUTS严重程度

比较3个年龄组LUTS严重程度,发现50~59岁组和60~69岁组研究对象中度和重度症状的发生率高于40~49岁组,说明伴随增龄LUTS症状有加重的趋势。Pearson χ2检验显示,LUTS严重程度在3组研究对象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3。

2.4 城镇与农村研究对象之间PV的比较

40~49岁组、50~59岁组和60~69岁组城镇研究对象测量PV的例数分别为132例、152例、2例,农村研究对象分别为79例、183例、102例。由表4可见,40~49岁组、50~59岁组城镇研究对象PV的中位数大于农村对象,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PV在城镇与农村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Z 值分别为﹣ 2.654、﹣ 3.859,P 值分别为0.008、<0.001)。由于60~69岁组城镇研究对象仅有2例测量PV,故未作城镇与农村研究对象之间PV、BPH患病率统计学分析比较。

表2 中老年男性IPSS评分在各年龄组的分布(10%、50%和90%位数值)

表3 中老年男性LUTS患病率在各年龄组的分布[例(%)]

表4 城镇与农村研究对象PV在各年龄组的分布(10%、50%和90%位数值)

2.5 城镇与农村研究对象之间IPSS评分的比较

在3个年龄组,城镇研究对象IPSS评分的中位数均高于农村。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3个年龄组城镇与农村研究对象之间IPSS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Z 值分别为﹣5.021、﹣5.490、﹣4.823,P值均为0.000)。见表5。

2.6 BPH 患病率

由于目前尚无公认的临床BPH诊断标准,本研究参考Garraway等[10]的BPH诊断标准(即前列腺体积>20ml且IPSS评分≥8分)计算BPH患病率。3个年龄组的BPH平均患病率为13.85%。40~49岁组城镇和农村的BPH患病率分别为7.58%(10人)和12.66%(10人);50~59岁组城镇和农村BPH患病率分别为21.71%(33人)和9.29%(17人);60~69岁组农村BPH患病率为18.63%(19人)。Pearson χ2检验城镇与农村研究对象之间BPH患病率的差异显示,40~49岁组无统计学差异(Pearson χ2=1.488,P=0.223),50 ~ 59 岁组则有统计学差异(Pearson χ2=10.089,P=0.001)。城镇研究对象40~49岁组与50~59岁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earson χ2=10.986,P=0.001)。农村研究对象3个年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earson χ2=5.173,P=0.075);40~49岁组与 50~59岁组、40~49岁组与60~69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earson χ2=0.677,P=0.410;χ2=1.179,P=0.278),50~59岁组与60~69岁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earson χ2=5.175,P=0.023)。

2.7 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与多因素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V与年龄、IPSS评分、血清LH水平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均P<0.01),而与血清 TT、cFT、Bio-T、TSI、FTI没有相关性(均 P>0.05)。IPSS评分与年龄存在显著地正相关(P<0.01),而与血清 LH、TT、cFT、Bio-T、TSI、FTI没有相关性(均P>0.05)。PV、IPSS评分与结婚年龄没有相关性(均 P >0.05)。

Kendall相关分析显示,PV与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一般健康状况、吸烟(烟龄、吸烟量)、饮酒(饮酒次数)、泌尿系统疾病等均无相关性(均P>0.05)。IPSS评分与职业、文化程度、一般健康状况、泌尿系统疾病存在显著地相关性(均P<0.01),从事脑力劳动、文化程度高、一般健康状况差、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对象评分较高,而IPSS评分与婚姻状况、吸烟(烟龄、吸烟量)、饮酒(饮酒次数)没有相关性(均 P >0.05)。

2.8 中老年男性PV和IPSS评分随增龄的变化趋势图

3 讨论

3.1 PV相关参数及IPSS评分情况

测量前列腺大小、计算PV是诊断前列腺疾病以及判断前列腺疾病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已有研究[11]证实,经腹部B超能准确可靠地测量前列腺的大小,并且简便、经济实用。本研究采用经腹部B超测量前列腺大小显示,前列腺的上下径、前后径和PV的中位数随增龄呈现梯度性增大,尤其是PV更为明显,3个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此结果再次验证了既往研究者们对PV随增龄而增大的观点,PV 的测量值也与顾方六等[11]、莫乃新等[12]的数据比较接近,但略低于后两项研究。

鉴于国际BPH咨询委员会推荐使用IPSS评价LUTS的严重程度,并且得到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可和广泛使用,故本研究也采用IPSS进行LUTS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50~59岁组、60~69岁组IPSS评分的中位数和中度及重度LUTS的患病率均大于40~49岁组,然而60~69岁组低于50~59岁组。尽管IPSS评分、中度及重度LUTS患病率没有随着增龄而逐渐增加,但是,统计学分析表明,IPSS评分、LUTS严重程度仍然存在随着增龄而增大的趋势。冷静等[4]、万少平等[6]、顾方六等[11]报道,IPSS评分、中度及重度LUTS患病率均随着增龄而逐渐增加,本研究数据在40~49岁组IPSS评分、LUTS严重程度与上述报道比较接近,另2个年龄组则差别较大。探究本研究出现60~69岁组IPSS评分反而低于50~59岁组、与其他研究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为:①样本抽取、研究对象招募等原因出现偏倚;②60~69岁组文化程度低于50~59岁组,导致对IPSS理解能力低、评分低;③60~69岁组出现LUTS病程可能长于50~59岁组,前者可能逐渐对LUTS耐受,以忍受心态对待病情,或者部分研究对象的症状缓解[6],导致IPSS评分低。

3.2 PV、IPSS、BPH患病率在城镇和农村研究对象之间的比较

目前,对于BPH的诊断标准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界定,众多研究采用的标准不一致,甚至标准模糊不清,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在所难免。本研究借鉴Garraway等[10]的BPH诊断标准,是基于前列腺增大到一定程度并且出现一定程度的LUTS才可以诊断为临床BPH,国内莫乃新等[12]也是采用此标准进行了BPH患病情况调查。在40~49岁组和50~59岁组,城镇研究对象的PV均高于农村,3个年龄组IPSS评分均是城镇高于农村;另外,50~59岁组BPH患病率也是城镇高于农村,而在40~49岁组城镇与农村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城镇居民PV及BPH患病率高于农村已有报道[11~13],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如下:①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城镇与农村居民动物蛋白摄入量的显著差异影响BPH的发生和发展。②吸烟和饮酒的影响。吸烟可以影响性激素代谢、酒精影响睾酮的清除,农村居民吸烟量和饮酒量显著高于城镇可能是影响BPH发病的原因之一。③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影响。文化程度高者对疾病认知水平高、保健意识强、就诊率高,BPH的检出率也高。从事行政管理、科教文卫和商企服务的中老年男性的BPH患病率明显高于工人、农民。④地区差异的影响。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经济收入与职业、城乡、地区差异有关,经济收入的不同直接影响居民的蛋白质摄入量及生活习惯。⑤性活动的影响。莫乃新等[12]认为初次性交时间早(<25岁)及性功能维持年限长与BPH的发生有关。城镇和农村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医疗保健条件、对性生活的态度等可能存在差异,会对性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BPH发病。

调查40~79岁研究对象的BPH患病率,施榕等[1]、莫乃新等[12]报道分别为 43.0%、25.7%,美国和英国报道分别为 38.0%、25.3%[13]。本研究40~69岁中老年男性的BPH平均患病率为13.85%,低于上述报道。

3.3 PV、IPSS评分与多因素的相关性探讨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PV与年龄、IPSS评分、血清L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结婚年龄、血清睾酮水平(TT、cFT、Bio-T)、吸烟、饮酒没有相关性;此外,IPSS评分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一般健康状况、泌尿系统疾病显著相关。国内于普林等[2]研究发现,年龄、城乡、职业和地区分布与前列腺患病密切相关;石泉等[3]认为BPH患病率与职业、婚姻状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因素有关;万少平等[6,15]发现不同年龄组男性LUTS发生率与年龄相关,IPSS评分与PV呈弱相关;顾方六等[11]认为吸烟、饮酒可以降低BPH患病率;莫乃新等[12]认为中老年男性双氢睾酮(DHT)升高、性活动与BPH的发生有关。国外Favilla等[16]研究显示,IPSS评分与年龄(P <0.001)和 TT(P=0.020)具有相关性,与游离睾酮(FT)或者其他性激素水平(雌二醇、泌乳素、LH、卵泡刺激素)无相关性;血清睾酮水平和IPSS与PV无相关性,年龄与PV具有相关性(P<0.001);虽然平均TT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血清TT浓度更高的男性存在LUTS增加的风险。Agrawal等[17]认为 PV 与年龄、IPSS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不完全排空尿液和夜尿与PV存在相关性。Liu等[18]也发现,年龄与 PV、IPS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血清睾酮水平(TT、FT、Bio-T)与 PV、IPSS无相关性,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年龄与PV相关。总之,多数研究认为年龄是PV、IPSS评分的危险因素,其他众多的因素是否是两者的危险因素存在争议。

综合分析比较以上资料不难发现,对于中老年男性的PV、IPSS评分、LUTS严重程度等随增龄而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城镇研究对象的PV、IPSS评分、BPH患病率等高于农村的结论,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观点比较一致,但是,PV、IPSS评分、BPH患病率等具体数据则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与调查的地区不同、样本来源和样本量大小不同、调查方法和采用的标准不同等有关。本研究是基于社区层面开展的大样本调查,虽然获得了多项前列腺疾病相关的基线数据,但是也存在经腹部B超测量60~69岁组城镇研究对象样本量过小,某些危险因素调查不够细化等不足,今后需要开展多地区、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弥补本研究的不足,为中老年男性生殖健康研究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数据。

1 施榕,王益鑫,冷静,等.上海市成人前列腺增生症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9,19(3):270-272.

2 于普林,郑宏,苏鸿学,等.中国六城市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276-279.

3 石泉,姜宁,王国增,等.浦东新区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增生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6,20(7):36-38.

4 冷静,王益鑫,黄旭元,等.上海市中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7):791-792,795.

5 张士青,潘惟昕,盛兴标,等.中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10):624-626.

6 万少平,胡礼泉,刘源,等.武汉市2811例男性下尿路症状问卷调查[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9):585-587.

7 熊川,常洪,王嫱,等.健康体检人群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55-57.

8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45.

9 周善杰,卢文红,袁冬,等.河北某地社区中老年健康男性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变化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5(8):679-684.

10 Garraway WM,Lee RJ,Collins GN.High prevalence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in the community[J].The Lancet,1991,338(8765):469-471.

11 顾方六,山岗志,王通生,等.北京城乡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的差异[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5,16(7):387-390.

12 莫乃新,吕忠,吴莲芬,等.前列腺增生症发病情况的调查[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20(11):676-678.

13 山岗志,邓方明,王行环,等.中老年人前列腺体积增长的城乡差异[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3):134-136.

14 于普林,钱芸娟.良性前列腺增生患病情况概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11):870-872.

15 万少平,胡礼泉,刘源,等.成年男性下尿路症状与尿流率和前列腺体积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6):702-704.

16 Favilla V,Cimino S,Castelli T,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serum levels of sex hormones in men with symptomatic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BJU Int,2010,106(11):1700-1703.

17 Agrawal CS,Chalise PR,Bhandari BB.Correlation of prostate volume with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en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Nepal Med Coll J,2008,10(2):104-107.

18 Liu CC,Huang SP,Li W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testosterone and measures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in aging men[J].Urology,2007,70(4):677-680.

猜你喜欢

年龄组患病率城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文化边城镇远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人口与就业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