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诊断
2011-06-05许朝璇,黄春元,吕永革等
原发于鼻腔、鼻窦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 NHL)少见,为了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本文报道1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NHL,分析其CT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2~2009年在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行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NHL 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0~78岁,平均56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11个月。除鼻腔、鼻窦外,其他脏器及表浅淋巴结均未发现淋巴瘤。临床表现包括鼻塞(10例),鼻背及面颊肿胀、压痛(5例),发热(3例),脓血涕(2例),涕中带血(1例),头痛、牙痛(1例)。体格检查见鼻前庭、鼻腔新生物(10例),鼻中隔糜烂溃疡(3例),鼻黏膜肿胀(4例)。活检病理诊断均为NHL,明确诊断为T细胞淋巴瘤4例,NK/T细胞淋巴瘤5例,B细胞淋巴瘤2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TOSHIBA公司TCT-300S全身CT机及Aquilion4(TSX-101)4层螺旋CT扫描机,3例行轴位平扫,8例行冠状位平扫。轴位与硬腭平行,从下向上扫描至额窦;冠状位为俯卧后仰,扫描基线与听眦线垂直,从前向后扫描至蝶窦。层厚、层距均为5mm,扫描条件为120kV、300mA。
1.3 CT征象分析 由2位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CT诊断医师使用双盲法阅片,决定CT改变特征。
2 结果
2.1 原发部位 按照肿瘤对鼻或鼻窦侵犯程度,考虑原发于鼻腔者8例,其中单侧5例,双侧3例,5例病变起源于鼻前庭或鼻腔前部,3例沿中下鼻甲蔓延生长,占据大部分或全部固有鼻腔(图1);原发于鼻窦者3例,均为单侧,其中筛窦1例,上颌窦2例(图2)。
2.2 病灶形态、密度 肿瘤呈肿块表现4例,浸润表现2例,其余5例为混合表现(即浸润与肿块同时存在),3例位于鼻窦腔者均为肿块表现,除1例浸润表现病灶及1例混合表现病灶密度不均外,其余病灶密度相对均匀,未见中心坏死(图1、2)。2.3 骨质改变 骨质破坏5例,其中病变位于鼻腔者有3例骨质破坏,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主要表现为鼻甲、筛房间隔、上颌窦内壁及鼻中隔等部位骨质密度减低、模糊,边缘毛糙,呈虫蚀状或虚线状骨质吸收(图3),鼻中隔受压推移1例;病变位于鼻窦者有2例骨质破坏明显,1例仅见上颌窦内壁骨质缺损,另1例一侧筛窦外壁、上颌窦内壁、外下壁及硬腭均可见骨质破坏缺失,同时上颌窦上壁呈膨胀性压迫改变(图4)。
图1 双侧鼻腔NK/T细胞NHL,右侧整个固有鼻腔填充软组织影,累及右侧筛窦、上颌窦。图2 右侧上颌窦B细胞NHL,肿块主体位于右侧上颌窦内,并向鼻腔、颊部侵犯。图3 双侧鼻腔NK/T细胞NHL,鼻中隔、右侧筛窦间隔、眼眶内侧壁虫蚀状骨质破坏,右侧上颌窦及眼眶内受累。图4 右侧上颌窦B细胞NHL,右侧筛窦外壁、上颌窦内壁、外下壁及硬腭骨质破坏缺失,上颌窦上壁膨胀性压迫
2.4 病变累及范围 位于鼻腔的8例中,7例可见鼻窦不同程度受累和(或)继发炎症,其中上颌窦6例,筛窦4例,额窦2例。单侧病灶者均为同侧受累,主要表现为各受累窦腔密度增高,部分或全部密度与鼻腔内软组织影密度相仿。2例眼眶受累,表现为眼外肌增粗,伴眶内软组织影。4例相邻鼻背、鼻翼肿胀、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位于鼻窦的3例中,2例为一侧鼻腔、鼻窦同时受累,但病灶主体位于上颌窦或筛窦内,1例在颊部形成软组织肿块。
3 讨论
原发性鼻腔、鼻窦淋巴瘤是结外淋巴瘤的一种,多为NHL,在亚洲发病率占全部淋巴瘤的2.6%~6.7%,仅次于胃肠道淋巴瘤,居结外淋巴瘤的第二位[1~3]。鼻及副鼻窦淋巴瘤根据免疫组化特点分为3种亚型,即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显示B细胞标志CD20、CD79a;T细胞淋巴瘤显示T细胞标志CD3、CD45RD,而CD43阴性;NK/T细胞淋巴瘤则表达CD56[2,4]。发生于鼻腔与发生于鼻窦内的NHL类型不同,前者多为NK/T细胞型或T细胞型,后者多为B细胞型[1,5,6]。本组11例鼻腔、鼻窦NHL,明确诊断为T细胞淋巴瘤的4例病变,3例位于鼻腔,1例位于筛窦;5例NK/T细胞淋巴瘤病变均位于鼻腔;2例B细胞淋巴瘤病变主体位于上颌窦,与文献报道相符[1,5,6]。
一般认为,原发性鼻腔、鼻窦NHL主要依靠病理学活检确诊,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7],不易与鼻腔、鼻窦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笔者结合文献[6,8~11],总结分析本组病例的CT影像后发现,鼻腔、鼻窦NHL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①鼻腔病变绝大部分起源于鼻前庭、鼻腔前部或下鼻甲,沿鼻腔及鼻中隔边缘蔓延。本组8例中5例位于鼻前庭或鼻腔前部,占62.5%,3例沿中下鼻甲蔓延生长,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6,8]。②鼻腔、鼻窦病变均以单侧为主,一侧鼻腔病变可通过鼻中隔破坏处或鼻后孔累及对侧鼻腔。③病变以肿块及混合表现多见,少数为浸润表现,大部分密度相对均匀,液化坏死征象少见。本组8例鼻腔病变中混合表现5例,占62.5%,鼻窦病变中都为肿块表现,与吴秀蓉等[10]的报道相符。④鼻腔病变者骨质多无异常改变或者破坏轻微,多呈虫蚀状或虚线状,鼻中隔多无偏移;鼻窦病变者则骨质破坏较明显,且可与膨胀压迫性改变同时存在。⑤鼻腔病变多伴有鼻翼、鼻背的皮肤肿胀、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究其原因可能与肿瘤易沿皮肤、黏膜淋巴管道蔓延侵犯皮肤淋巴组织有关。⑥鼻腔病变中同侧鼻窦易受累,以上颌窦最多见,多表现为受累窦腔密度增高,窦口附近密度与鼻腔内软组织影密度相仿,远侧密度稍低。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鼻腔淋巴瘤从窦口沿黏膜向窦腔内侵犯,或者直接破坏窦壁,在窦口附近形成肿块堵塞窦口,导致窦腔远侧部炎症。⑦骨质破坏与软组织肿块范围明显不相符,表现为虫蚀状或筛孔状骨质破坏,周围较大软组织肿块,其原因与肿瘤沿黏膜生长有关。
基于以上特征,鼻腔NHL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韦格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WG是以小血管为主要侵犯对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坏死性血管炎和肉芽肿性炎症是其基本病理学特征,该病进展缓慢,常首发于鼻腔,并常累及肺和肾脏。活动期胞浆型抗嗜中性粒细胞胞浆自身抗体c-ANCA阳性是其特征。鼻腔改变较局限,多伴有中、下鼻甲和鼻中隔破坏。由于感染和血管炎造成慢性骨膜炎刺激新骨生成,50%的患者出现受累鼻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晚期可出现“双边”征,一般不侵犯硬腭、牙槽骨和面部皮肤,较少引起面部皮下和上颌窦后脂肪浸润[12]。②鼻息肉,鼻息肉为慢性炎症所致,好发于中鼻道、中鼻甲,常引起筛漏斗下部和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常压迫邻近骨质,表现为骨质吸收或增生改变。鼻前庭多无累及,鼻中隔多无破坏,不累及眼眶、鼻咽等结构。常伴全组鼻窦炎。③内翻乳头状瘤,内翻乳头状瘤90%发生于中鼻道,起源于中鼻甲附近的鼻腔外侧壁,绝大多数为单侧发病,易向上颌窦和筛窦蔓延,可侵蚀邻近的骨质,形成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后,易导致邻近结构推移受压,多有鼻中隔的明显移位,向鼻腔前部及鼻前庭生长少见,一般不浸润鼻翼及邻近皮肤,CT发现条块状钙化对诊断有帮助。④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真菌、梅毒等也可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单靠CT难以鉴别,最终依赖病理与实验室检查。⑤鼻硬结病,鼻硬结病由克雷伯鼻硬结杆菌(siella rhinoscleromatis, KR)引起,多发生于贫穷、卫生条件差的地方,病程进展缓慢,就诊时常有几年病史,通常两侧对称性发病,典型CT表现为鼻甲、鼻中隔及邻近骨质变形、萎缩或完全破坏,但残存的骨质通常有明显硬化[13]。⑥鼻腔其他恶性肿瘤,原发鼻腔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多,常见有鳞癌、乳头状癌、黑色素瘤、神经内分泌癌和腺癌等,均可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有时难与鼻腔NHL鉴别。但这些肿瘤发病部位偏后,密度多不均,边缘多不规则,明显外侵,骨破坏严重,且某些病例有骨质受压改变;较少侵犯外鼻和皮下组织。鼻窦NHL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鼻窦癌,鼻窦癌病理主要为鳞状细胞癌,发病率高,约占鼻窦恶性肿瘤的90%以上,典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明显骨质破坏,密度不均匀。侵犯鼻旁软组织少见,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中心常出现坏死。②真菌性鼻窦炎,鼻窦内软组织影密度不均,常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可伴有液平征;骨质增生硬化与骨质破坏同时存在,骨质增生硬化更多见,且都较局限。③出血坏死性息肉,CT上病灶密度高低不均,有出血、钙化、坏死等,窦壁呈压迫性吸收、骨壁硬化增厚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之一。
总之,鼻腔、鼻窦NH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特别是鼻腔NHL,多位于鼻腔前部或下部,常以中线分布,浸润范围较广,具有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与软组织肿块范围明显不相符等CT表现,相邻鼻翼、鼻背皮肤肿胀,皮下脂肪层消失;鼻窦NHL多为单侧发病的软组织团块,密度相对均匀,骨质破坏明显,且与膨胀性压迫同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该病的诊断,但仍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1]Vidal RW, Devaney K, Ferlito A. Sinonasal malignant lymphomas: a distinct clinicopathological category.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99, 108(4): 411-419.
[2]曹海光,谭郁彬. 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一个独立的临床病理学范畴.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1,8(1):61-64.
[3]张景峰, 王仁法, 张芳, 等. 非何杰金淋巴瘤结外侵犯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7): 543-546.
[4]陈东, 王纾宜. 原发性鼻腔及鼻窦淋巴瘤三种亚型的临床相关性. 国际耳鼻咽喉颈外科杂志, 2006, 30(1): 35-38.
[5]Quraishi MS, Bessell EM, Clark D, et al. Non-Hodgkin’s lymphomal of the sinonasal tract. Laryngoscope,2000,110(12):1489-1492.
[6]唐光健,王仪生.鼻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2): 103-105.
[7]Tauber S, Nerlich A, Lang S. MALT lymphoma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and the hard palate: report of two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 6,63(1):19-22.
[8]严敏, 罗天友, 史斌, 等. 鼻腔恶性淋巴瘤CT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11): 1164-1165.
[9]李必强,王新玉,黄显龙,等. 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 14(2): 84-86.
[10]吴秀蓉,黄远亮,王小平,等.CT诊断鼻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价值.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7): 461-463.
[11]龙清云,孙骏谟. 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 22(7): 565-567.
[12]杨本涛,王振常,高爱英,等.鼻部韦格纳肉芽肿的CT诊断.放射学实践, 2003, 18(11): 779-782.
[13]杨本涛,王振常,刘莎,等.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7): 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