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述评

2011-05-31冯彦平王碧琴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文献图书馆

冯彦平,王碧琴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10042)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及其社会职能做出如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规程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表述虽然简略,却表明了社会和社区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范畴,从而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延伸到社会这个广阔的空间。图书馆源自文献共享理念,担负着传承文明、发展文化的使命。因此,抛开规程不说,仅从图书馆蕴涵的职能来说,服务社会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内涵应有之义。

事实上,高校图书馆或因各种原因无暇顾及社会服务领域,或虽有心而无可行措施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综观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可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较有影响的图书馆还很少,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是以‘小作坊’方式运作,一般采取的是小范围、小规模、个别项目的社会化服务。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比,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水平和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1]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是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 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文献414篇。分析414篇文献的历年发表情况可知(如图1),国内学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尤其最近几年,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2007-2010年发表相关文献263篇,占历年总发文量的63.5%,由此可见,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分析历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目前,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历年发表相关文献数

1.1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该研究从理论上解决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理基础。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思路和对策研究等。目前,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研究是迄今为止累积文献最多的研究范畴。

1.2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研究

主要是关于国内各区域内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研究,主要解决该区域范围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区域、乌江流域等行政区域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及策略性研究。

1.3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业性研究

此研究主要针对专科院校,如农业院校、医学院校、林业院校等如何为地方的行业发展(如科研、企业、旅游业、文化建设等服务问题)除进行一般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之外,还就专门院校的资源特色与地方行业发展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服务措施与策略。

1.4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性研究

技术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该研究基于文献信息获取方式,从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科学出发,研究各项服务措施具体的实现方法。由早期的定题服务、文献传递到现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信息共享,技术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由理论向实践的转换。

1.5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

主要包含了以所在学校、所在地方等为例进行的实践介绍、成果及经验总结等。笔者现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为例,说明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具体实践情况。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众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网络技术、人才资源、数字化建设都处于国内较高水平。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不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研究与举措。理论研究方面,如苏北信息贫困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扶贫工程建设,以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为例的外向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常州市图书馆与驻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优势障碍与对策研究等。具体实践方面,如徐州工程学院对地方特色小吃技艺的保护措施,苏州科技学院为地方寺院服务,扬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提供文献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原文传递服务等。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实践参与者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内容主要体现在高校图书馆对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地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写照。

2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已有研究成果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做出了理论上的一般性研究,并就区域性、行业性、技术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实践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基础研究不够深入,政策研究不足

首先,基础研究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范畴的重要部分,由表1可知,基础研究论文187篇,占分析数据的66.8%.但基础研究以大量的、重复性的、一般性理论研究为主,如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缺乏理论深度。其次,在研究内容上,障碍及对策研究、法律制度研究、体制和机制研究是这一研究主题的关键[2]。因此,政策应该是研究重点。但是,由表1可知,政策研究论文仅有5篇,与政策在该问题上的重要性不符。

表1 研究层次分析表

表2 检索结果统计报表

表3 文献发表期刊分析

2.2 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文献大多以局部性的、微观的实践介绍为主,经验总结的意义居多。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目前,有关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案例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作者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城市的高校图书馆,缺乏从整体角度对全国各地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的全面调查和介绍。[3]如何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是本课题实证研究应该重视的问题。

2.3 技术研究薄弱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文献借阅、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等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何将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相对接,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正与当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对应,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关注的还是应该与否、可行与否的层面,技术服务自然还不能提上研究日程,尤其是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由表2可知,工程技术研究论文仅有8篇,可见技术研究的薄弱程度。

2.4 研究层次较低,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

首先,以论文所发刊物所属期刊级别来判定论文的内在质量是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采用的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方法。由表3可知,载文量5篇以上的刊物,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只占分析论文总数的11.8%。其次,引文量反映了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其科学意义的大小,是目前国际上已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对论文质量进行后期评估的方式。[4]由表2可知,408篇来源文献中没有一篇高引用论文,仅有1篇高下载量文献。此外,重要作者、重要机构对该研究领域也几乎没有涉及。以上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发文质量偏低,研究层次不高,另一方面,也导致研究成果利用率偏低。

3 几点建议

2005年7月在“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通过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昭示了信息资源和图书馆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向所有人提供服务的理念,提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行动方向。[5]可见,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馆长们的共识。事实也表明,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研究引起了更多学者的重视。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以为,在未来应该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3.1 扎实深入的基础研究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看似简单,又很复杂。实则因为我国各系统图书馆职能分工不同,固守各自服务领域,从观念、机制、人财物等方面都难以逾矩。因此,目前研究纠结于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等等方面,有其客观原因。其实,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并非单纯的图书馆学问题,涉及管理、行政、法律、信息等学科问题,因此,需要学科交叉研究。所以,基础研究要大胆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将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图书馆学相结合,注重创新研究。

其次,虽然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开展了这么多年,但关于社会用户对此问题的看法却寥寥无几,即社会用户在此问题中的缺失。社会用户对高校图书馆有需求吗?什么样的社会群体有需求?有什么需求?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的社会服务其服务效益如何?如何评估?如何提升?等等问题才应该是未来基础研究的重点。

3.2 深入开展策略研究,注重政策的可行性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虽然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但该规定的指导意义大于实践意义。正如《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最后呼吁“敦促政府主管部门与有关图书馆,制定战略、政策和计划以实施本宣言的原则”,政策与政府的推动仍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关键因素。

首先,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障碍,未来应该重点研究阻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如相关法律政策的缺失、封闭的单位制度造成的机制障碍。信息服务共享机制、知识产权问题及利益分享机制等。通过研究,从而建立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机制,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其次,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后续研究的重中之重。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的策略与方案,如高校图书馆市校共建、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中心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结成联盟、地方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等。遗憾的是,以上研究大多浅尝辄止,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3.3 立足基础项目,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基础是自身拥有的丰富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以此为基础开展了相应的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已经初步实现了数字化,如何创新技术,以网络平台进行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新课题。此外,面临社会发展的进展,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如何为特定地区和特定群体服务也是重点研究的内容。

[1]万文娟.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3-76.

[2]杨焕敏.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97-199.

[3]董乾枫.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5):71-74.

[4]杨亚晶,左惠凯.高校学术论文质量评估及其数学模型[J].现代情报,2005,(11):191-195.

[5]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2-4.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去图书馆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