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2011-05-31李晓鹏李明媚张爱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理工科人文

李晓鹏,赵 敏,李明媚,张爱华

(南京理工大学,210094)

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关于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角色与作用便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本文以理工科院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对国内有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理工科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取得全景式的了解。

1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背景及内涵

文化素质培养有别于专业教育,某种程度上,它更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一种环境的营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恰恰契合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潜性”特征。同时,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有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图书馆只有洞悉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背景与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

1.1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背景

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大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对理工科院校高等教育现状反思之后形成的共识。从学界的研究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提出的背景因素可做如下归纳,如表1(见下页)。

基于以上因素,1998年3月国家教委在湖北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会上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指出:“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理工科大学生要加强人文、艺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配合教学科研开展服务;(2)为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开展服务。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讲,理工科院校图书馆都应该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实质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存在多种表述,如表2。

表1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提出的背景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归纳,从理工科院校图书馆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看,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弥补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理工科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技能,更在于人的基本素质,理工科人才其人文素质与专业知识相比,在更深层次上反映着人才的质量[7]。

(2)改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对科技推崇的逻辑思维是一种强有力的补充,把丰富的想象与顿悟渗透到严谨的推理当中是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思维品格。文化素质教育目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树立起科学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情操的社会栋梁。

(3)引导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以文化的眼光去审视科技,从科技的角度去思考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并非把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一种非文化形态排斥在“文化”的范围之外。科技文化形态更具有科学理性和文化感性两大特色,对理工科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正是为了让理工科大学生用不同的文化视野、文化期待和文化洞察力来读解专业母体,在思维、行为与创造中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效互动,以生成新的意蕴和创造契机[8]。

表2 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及其相关概念分析

2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

理工科院校开展文化素质培养的条件较综合性或文科性院校相对贫乏,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但这一点恰恰为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可为空间。对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发现和利用这个空间。

2.1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现状概览

相关调查显示,现实情况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施教与受教者双方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归结如表3。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科院校更需要立足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文化素质培养的科学性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问题上加强思考和探索,方能找到学生自觉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2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现状概览

目前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资源构建、阅读指导和信息素养教育。人文社科资源构建解决的是读什么的问题;文化艺术类书刊导读面向的是怎样读的问题;信息素养教育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吸收能力问题,现状具体如表4。

复旦大学哲学系张汝伦教授说,“人的素质只靠学习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14]。大学生人文资料阅读只是其文化素质培养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同时,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内在潜能的发展,看重的是外在的文化知识内化为潜在的品质、精神和能力,因此,理工大学图书馆需要转变观念,从文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开展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与院校教学相结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3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模式研究

目前,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文化功能、教育职能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可以说这个时期才是图书馆摆脱“借借还还”、“搬搬排排”的局限和负累,切实实现其文化、教育职能的关键期和转型期。图书馆怎样利用现有条件,构建契合院校特色的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并实施之,是每所高校图书馆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3.1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优势分析

理工科院校因其根深蒂固的强调专业与技术的传统,在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上相对缺乏,这正反向印证了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以下优势会更加明显:

3.1.1 文化环境气息浓郁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是校园文化的活跃因子,其文化特性、艺术底蕴为开展文化艺术培养工作提供了一个舒适、高雅的空间。置身图书馆,随处可感受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崇高的美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接受教育、陶冶情操,达到洗涤心灵、塑造人格的人文素质教育目的。

表3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困境分析

表4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3.1.2 人文馆藏资源丰富

图书馆有着经过精心挑选和长期积累的文献资源沉淀,丰富的人文资源中处处可体现健康向上、乐观纯美的人生情趣和人生态度。复旦大学的相关调查表明,80.3%的理科生认为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的读物中70%以上来自图书馆[15]。而且,图书馆的收藏可不受教学计划、课时讲授的限制。因此,就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培养而言,图书馆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可将其作用推至第一课堂。

3.1.3 培养方式自由开放

潜课程教育指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16]。课堂教学实行的是共性教育,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系统性。而素质教育是立体、个性、全方位的,由此可见,隐性课程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类型的教育无法替代的。

在图书馆,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基础、兴趣、特长等,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可以跨越不同的学科,也不受年级的限制,既可以选择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又可以广泛地涉猎专业以外的图书。图书馆教育职能侧重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正是这种特征,使得理工科院校图书馆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2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实施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优美和谐的图书馆环境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无声课堂;专业的图书馆员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而这三点必须有效地结合,才能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作用。然而,理工科院校图书馆恰恰在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

3.2.1 加强优秀人文社科类馆藏资源建设的问题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在人文社科类馆藏资源的构建方面,除了要摆脱市场良莠不齐的不良影响,跳出单纯迎合读者嗜好的圈圈,经济、有效地增加、更新以人文社科类知识为核心的图书文献资料外,还面临着其特有的藏书体系专业化与文学艺术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因为,从理工科院校的教学科研出发,需要馆藏围绕学科进行专业化的构建,如何针对学生的课余阅读需求和文化素质培养特点完成人文社科类文献的系统化、精深化建设,以满足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教育、活动开展等的需要,这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问题。此外,从目前学界的观点看,理工科院校图书馆还要加强文库建设,收集、整理本校老师撰写的著作、编写的教材以及学术论文等。因为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读者而言,文库不单可以真实地反映学校学科建设情况,其本身也是很好的文化素质培养教材。

3.2.2 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营造的问题

环境是无言的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可以给读者以暗示和感染,有着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目前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几乎都面临着大学生文化素质素养亟需提高与理工科院校图书馆人文环境相对薄弱的矛盾。理工科院校图书馆的文化素质培养环境是图书馆工作者有意识营造的一种文化传递、辐射与熏陶的场所和氛围,应从两方面入手进行构建:(1)物质环境,是指馆容馆貌、建筑设施、环境布置等物化形态所体现出的环境氛围,它是图书馆文化底蕴的外化表现。(2)人文环境,主要是由馆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风貌、气质等融合而成的馆内人际环境。它体现于馆员的工作精神,是馆员文化素质的外化,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17]

3.2.3 基于文化素质培养的信息服务内容出现的新问题

理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各学科、各门类的专门技术人才,相对而言,文化素质的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乃至校园文化生活上都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此外,理工科院校图书馆也面临着适应新技术引起的信息环境变化,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在了解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封闭服务为开放式服务、变浅层次服务为深层次服务、变共性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通过观念的更新带动服务方式的更新,探索多层次、更具个性化的文化素质培养途径。积极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工作,坚持不懈地引导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提升其信息素养、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2.4 馆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问题

现代化的进程中,图书馆不断地将其人力从传统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读者自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大趋势下,带来的并不是读者对馆员的舍弃,相反,他们对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院校图书馆员面对的是受高等教育的读者群,馆员若无相应的文化素质,就很难与他们面对的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搞好服务育人的首要前提是提高馆员队伍的文化素质。理工科院校图书馆不能在日益重视营造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绿洲”的同时,不断地扩大馆员文化素质的“沙漠”。应制定馆员道德规范,设计馆员服务形象,建立一套完整的综合素质提升体系,激发全体馆员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共同塑造图书馆良好的人文氛围。

3.3 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分析

基于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及图书馆参与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情况的分析,如何在不增加理工科大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加强其文化素质培养,并积极解决其面临的问题,理工科院校图书馆需积极探索出一条更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之路。目前在理工科院校图书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文化素质培养途径:

3.3.1 基于导读服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

大学阶段倡导的是自主地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但是现实中,目不暇接的资讯在提供大学生更多阅读选择机会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到了无所适从。如果能通过合理的导读,引导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读书,必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目前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基于导读服务的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是在面向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对导读工作进行了引申,使传统意义上的导读服务发生了诸多变化,具体包括:(1)导读方式从传统的宣传、讲座等方式转向融入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教学环境和资源中。(2)导读范围从馆藏人文社科书刊扩展至涵盖网络的文化信息资源阅读引导。(3)导读深度从人文社科书目信息拓展至具有组织性、系统性的阅读交流与分享活动。(4)导读重心从关注理工科大学生的阅读内容转向关注理工科大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心理。(5)导读目标从面向优秀人文社科资源的推送转向面向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3.3.2 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素质成为一项基本素质。教育部2002年颁发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网络认知习惯培养等核心内容。目的就是为了造就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技能、自觉的信息道德、科学的认知习惯以及良好的信息表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群体和现代社会公民[18]。结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图书馆更应该从人文角度开展和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具体转变包括如下:(1)从生硬的检索培训到唤醒和挖掘理工科大学生潜在的信息需求。(2)从刻板的引用、引证规范宣教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术道德、信息伦理培养。(3)从通用信息查找能力培训到面向本学科领域的专业信息能力培养。(4)从自主获取信息与知识到渗透到课堂与科研的学术基础构建、学术思想分析、科研能力挖掘的培养。

3.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

建构理工科大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配合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与环境优势,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去,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中心和主要阵地。目前,理工科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积极吸引大学生文化艺术社团将相关人文讲座、艺术成果展示、主题文化活动等安家在图书馆。(2)关注学校内外的科技与文化活动,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并组织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3)以学校独特的文化特质为基础,全面营造反映理工科院校独特建校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文化环境。(4)从关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出发,将人性与道德、美学与文化的理念渗透入科学技术氛围相对浓厚的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中。(5)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出发点,通过联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构建理工科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与理论研究的综合性文化建设体系。

综上所述,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有其特有的内容、形式和规律,要注重挖掘科学知识中的人文成分以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注重科学知识向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内化。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特有的优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积极承担相关的培养、教育与服务任务。

[1]高 原.1995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59-62.

[2]王建平,许静宇.论工科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5):35-36,34.

[3]王建军,夏从亚.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J].石油教育,2000,(12):15-18.

[4]高红文.浅谈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建构[J].沧桑,2007,(3):134-135.

[5]舒代民.试论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宜宾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1):79-81.

[6]沈亚平,索海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1,(3):84-88.

[7]路日亮.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J].化工高等教育,1998,(2):38-40.

[8]李 英,杨凤丽.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操作模型 [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6-108.

[9]刘道富.理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119-120.

[10]刘晓明,陆文颐,庄偃红,朱远程.北京地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8,(1):20.

[11]黄 斌,李开文,郭肖华.广东四所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104-107.

[12]董加和.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1-3.

[13]李临玲.从大学生阅读现状谈院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6):67-69.

[14]黄润芬.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86-88.

[15]潘秀玲.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188-189.

[16]孙长虹,吴碧霞.图书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潜课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94.

[17]宁冬云.院校图书馆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54-55.

[18]洪拓夷.院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组织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7,(3):42-45.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理工科人文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