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精神病患者不同辈分家属心理需求调查及护理对策
2011-05-25李淑华朱淑芬王碧环叶雅俊浙江金华市第二医院321016
李淑华 朱淑芬 王碧环 叶雅俊 (浙江金华市第二医院 321016)
由于受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上升到70年代的5.4%、80年代的11.1%和90年代的13.5%[1]。当得知患有精神病,患者及整个家庭往往会出现生活秩序混乱、忧郁不安、害怕和紧张等负性情绪。家庭的存在与支持是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家属的情绪和行为方式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2]。如何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及时帮家属排除心理问题,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为了解精神科初诊患者不同辈分家属的心理需求,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初诊患者家属110名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受过培训的护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制的心理需求调查表对首次来院就诊患者的110名陪同家属进行测评。测评时要求对问卷逐条进行评估,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对文化程度低不能自评的家属,由评定者逐条宣读,家属回答后代为填写。SAS评分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统一标准评分,有20个条目,主要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特异性症状,每个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用于评出个体的主观感受。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发出调查表110份,收回110份,有效107份,有效率达97.3%。其中男55人,女52人;年龄29~55岁,平均(41.9±11.0)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4人(22.4%),高中21人(19.6%),初中36人(33.6%),小学19人(17.8%),文盲7人(6.5%);与患者关系:长辈30人(28.0%),同辈31人(29.0%),晚辈46人(43.0%)。
2.2 不同辈分家属心理需求比较(表1)从表1可见,长辈家属对患者发病须保密和感到害怕的心理较其他辈分家属明显;同辈比其他辈分家属对患者更加同情;晚辈较其他辈分家属更担心患者疾病是否会遗传;不同辈分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均较关心,晚辈家属相对更明显;同时,50%以上的家属担心经济问题。
2.3 不同辈分家属SAS评分与常模评分比较 长辈、同辈及晚辈家属SAS评分分别为(37.42±1.21)分、(39.56±2.06)分、(35.17±1.42)分,均明显高于常模评分(29.78±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326、25.798、24.491)。总体上,长辈和同辈家属焦虑程度比晚辈家属明显。
3 讨论
3.1 长辈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对策
3.1.1 保密心理 由于人们对精神病十分敏感,有的家属视精神病患者为家丑,即使来医院检查,也对他人隐瞒,尤其是独生子女患病的家长,更是小心,一方面担心子女的病情发展,另一方面更注意他人的反应。针对这种心理,护士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实行隐私保护制度。同时,要让家属学会面对现实,认识到求助于医疗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纠正患者不良个性习惯,尽量避免精神刺激,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发现异常应及时陪同返院检查治疗。
3.1.2 害怕和焦虑心理 对于一些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认为精神病是魔鬼附身,多去求神拜佛等,最终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剧,由众人陪同来院诊治,这样的病例屡见不鲜。同时,有的家长,除不愿接受孩子得病事实外,更担心孩子病情的发展,表现为焦虑万分,希望得到有经验医师的诊治。这些家属往往缺乏对精神病的正确认识,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既害怕精神病的标签,甚至否认精神病,又急于了解疾病的性质、有无迅速治疗有效的措施,对疾病治疗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时还担心药物是否会损害健康,害怕药物成瘾等,故又急需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针对家属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及急于求成的心理,我们予以健康教育,解释精神病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是可以治疗的,使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说明药物治疗的目的和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的复杂性,修正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树立与患者一起战胜疾病的信心[3]。
表1 不同辈分家属心理需求比较 [人(%)]
3.2 同辈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对策
3.2.1 配偶的焦虑心理 婚后得病与婚前有病而隐瞒对方结婚的配偶,心理表现完全不一样。前者有浓厚的感情基础,对配偶关心细致、体贴入微,伴有焦虑、同情、爱怜等心理,一起四处求医。我们在接诊时,应热诚相待,取得家属信任,耐心听取病情介绍,采取暗示、激励等方法,消除患者及家属负性心理,嘱其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而那些被骗成婚的配偶来院时,多牢骚满腹或一声不吭,尽义务似的陪同患者求医。此时,应予适当同情,劝解家属患者既已得病,应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并嘱其妥善保管抗精神病药物。
3.2.2 兄弟姐妹的同情心理 因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或其他原因,兄弟姐妹陪患者就医较常见;年青人情绪相对不稳定,易冲动,对患者的怪异行为不理解,个别家属甚至觉得丢脸,但大多数对患者深表同情。护士与家属接触交往时,态度要和蔼,言语要恰当,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尽量避免刺激患者。
3.3 晚辈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对策
3.3.1 担心精神病会遗传 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尤其身为患者的子女,有人甚至认为精神病是遗传所引起的。我们须向陪同家属说明,某些疾病确与遗传有关,但并非必然,只是受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发病率比普通人群稍高一些。
3.3.2 担忧、疑虑心理 目前,仍有人认为精神病表现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哭笑无常,而实际上许多患者发病早期仅表现为思维、情感、意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有的患者若不通过精神检查,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患病。另外,由于平时工作忙,加之与父母分居,没能及时发现患者的一些变化,或觉得是人老衰退的一般行为改变,待需送医院诊治时,病情往往较严重,还需住院治疗。此时,家属顾虑重重,怕住院后老人孤独、饮食生活不方便、医生经验不足等;若不住院自己又没精力和能力管好患者,怕出意外而进退两难。针对这种心理,护士应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介绍医院的膳食生活情况、查房会诊制度及病区医生配备情况,使家属认识到疾病需尽早诊治,利于患者康复。
3.4 担心经济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患者家属担心日后的经济问题,这与精神疾病病程迁延、易复发有关。因此,护士应特别注意宣教配合治疗,告知家属按时按量服药和定期复诊的重要性,使其了解一些精神科特有的知识,发现患者异常及时就诊,以稳定控制病情,这样既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又能节省医疗费用。
[1]王顺铨.精神病防治康复中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4):317-318.
[2]王云仙,田红琴.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度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50-51.
[3]胡建德.住院与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状态与需求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