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皮下注射脱敏抗原方法探讨
2011-05-25曾雪玲张秀月张乐萍
曾雪玲,张秀月,张乐萍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广西 玉林 537000 E-mail:zxl3988@126.com)
脱敏一般在病人上臂外侧三角肌处做皮下注射,注射不宜太浅,太浅容易发生局部反应[1],常规脱敏注射每周2次,持续半年至一年后改维持脱敏。传统的三角肌皮下注射法,注射部位是三角肌下缘,注射侧上肢叉腰,手臂较大者及冬天穿紧身内衣者,较难暴露注射部位,常需脱去所有上衣,患者觉不方便,同时注射部位时有较明显疼痛现象,故易在冬天自行中断治疗而影响疗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对皮下注射法作一改进,通过自身对照,观察两种方法疼痛程度、局部红肿、硬结发生率及患者接受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5月在我院变态反应科行常规脱敏治疗的患者共481例,男228例,女 253例;年龄5~86岁,其中5岁~79例,18岁~336例(占69.85%),56岁以上 66例。病种:荨麻疹、湿疹等皮肤过敏病175例,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过敏病198例,眼结膜及其他系统过敏病108例。
1.2 注射药物 脱敏抗原注射液为北京协和医院变应原生产中心提供,稀释液为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变应原溶媒。均使用苏云牌一次性1ml注射器注射。
1.3 方法 481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①每周第一次注射为传统法:患者坐位,注射侧上肢叉腰,暴露三角肌、取三角肌下缘为注射点[2],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从注射点两侧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注射器与患者皮肤成30°~40°角迅速进针,进针深度为针梗的2/3,抽无回血后缓慢注药,注完后迅速拔针,用干棉签轻按局部5~15s。②每周第二次注射为改良法:患者坐位,注射侧上肢自然放下,贴近躯干,掌心向内,暴露三角肌,取肩峰外下4~5横指(以病人手指为宜)处及其左右1~2cm范围内为注射点,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用左手食指与拇指从注射点上下方向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注射器进针,进针角度、方法、注药、拔针同传统组。
1.4 疼痛评价方法 患者于每次注射后填写疼痛程度问卷表,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3],疼痛程度分为轻、中、重 3类,将无痛、轻微疼痛划分为轻度疼痛;疼痛较明显为中度疼痛;剧烈疼痛为重度疼痛。每次注射后及3天后再来注射时询问及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选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种方法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两种方法长期注射(观察半年)均无红肿、硬结发生。改良法患者更易接受。
3 讨论
3.1 脱敏治疗是唯一可以影响变态反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病因治疗方法,并可以防止过敏性鼻炎发展成为哮喘或其他新的过敏[4]。三角肌下皮注射是目前脱敏治疗最常用且有效的给药途径。
表1 481例患者两种方法注射后疼痛程度情况 (n,%)
3.2 传统法中度及重度疼痛明显高于改良法(见表1)。三角肌下缘靠近三角肌附着点,有肌腱坚韧,有较强的张力[5],进针时所遇到的阻力较改良法大,疼痛程度有所增加。
3.3 传统法患者较难暴露注射部位。传统的三角肌下皮注射法要求患者注射侧上肢叉腰,注射点是三角肌下缘。为了暴露注射部位,患者常要脱去所有上衣,尤其是手臂大者及穿紧身内衣者,冬天若注射室无暖气时患者易受冷。脱去上衣又很容易搞乱头发,影响美观。
3.4 改良法三角肌下皮注射,注射部位是肩峰外侧下4~5横指处及其左右1~2cm范围内,此点相当于三角肌中下1/3交界处,无肌腱、张力小,注射时上肢自然放下,三角肌处于更松弛状态,进针时所遇阻力小,易进针,本组注射481例,仅有2例为重度疼痛,疼痛程度明显低于传统法。
3.5 改良法操作较传统法方便。改良法注射时,若患者的紧身内衣是圆领或低领,只要把领窝拉向注射侧肢即可暴露注射部位;若穿有胸扣衣服,只需松解上面2~3个胸扣,再往注射侧轻拉领窝即可,免脱去内衣之麻烦,患者更容易接受,长期注射无红肿、硬结发生,值得推广。
[1] 叶世泰.变态反应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4.
[2] 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8-349.
[3] Campbell B.Arterial Wavefoms:Monitoring changesin configuration[J].Heart Lung,1997,26(3):204-214.
[4] 孙宪清,赖克方,李靖,等.广州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吸入过敏原调查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21(变态反应专辑):46.
[5] 刘方.人体解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