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性血尿1056例临床分析
2011-05-21王玉刚张亚明江苏泰州市人民医院泰州市225300
王玉刚,张亚明(江苏泰州市人民医院,泰州市 225300)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既能发挥治疗作用,也可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由于药物对泌尿系统(主要为肾脏和膀胱)造成损害而出现的血尿称为药物性血尿。近年来,关于药物性血尿的报道日渐增多[1]。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药物性血尿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提出预防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1056例药物性血尿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分别以“药物性血尿”、“药源性血尿”为检索词,检索项为“题名”,通过初级检索,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的“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5-20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药物性血尿的个案资料原始文献,不包括相关的文献综述。共收集到16岁及以下儿童药物性血尿报道45篇,计1056例。对全部药物性血尿病例按性别、年龄及与用药剂量的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1056例患儿中,年龄最小者4个月,最大者16岁,男、女之比为1∶0.59。发生药物性血尿患儿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 原发疾病
45篇文献中,注明原发疾病的有41篇,计937例;未注明原发疾病的4篇,计119例。原发疾病情况见表2。
2.3 药品分布情况
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5版的药品分类方法,将诱发血尿所涉及的药物类别、品种数、例数及药品名称进行统计[2]。结果显示,引起血尿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感冒药为主,这与我国目前儿科临床用药的构成有较高的一致性。感染、发热为儿科常见病症,故导致临床抗微生物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滥用。引起血尿最多的药品是头孢拉定(451例),其次为氯芬黄敏片(210例)。引起药物性血尿的药品种类及例数见表3。
表1 发生药物性血尿患儿的性别与年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of drug-induced hematuria in children
表2 原发疾病情况Tab 2 Information of primary disease
表3 引起药物性血尿的药品种类及例数Tab 3 Drug types and case number of drug-induced hematuria
2.4 不同给药途径与药物性血尿发生的关系
1056例患儿中,静脉给药引起血尿618例(58.52%),口服给药引起血尿382例(36.17%),肌肉注射引起血尿23例(2.18%),未注明给药途径33例(3.13%)。
2.5 给药剂量
1056例患儿中,按治疗剂量用药706例(66.86%),超剂量用药221例(20.93%),剂量不详123例(11.65%),误服6例(0.57%),其中家长自行给患儿服药69例(6.53%)。
2.6 临床特点
本组患儿除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均表现有无痛性血尿,血尿次数均超过2次,有无尿、少尿、尿频、尿急、尿痛、浮肿、高血压、发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均正常。834例做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肌酐、钾、钠、氯均在正常范围内;688例做泌尿系统B超检查无异常;206例摄腹部X线平片均正常。所有病例既往无肾脏疾患及出血性疾病病史。药物性血尿的临床特点见表4。
2.7 治疗与结果
诊断药物性血尿后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嘱多饮水,卧床休息,治疗原发疾病。同时给予足量静脉补液,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用维生素K1、止血敏或肾上腺色腙(安络血)止血,给予适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治疗后肉眼血尿消失(均在48 h以内);镜下血尿消失时间(7 d以内)。1056例患儿全部治愈。
表4 药物性血尿的临床特点Tab 4 Clinical features of drug-induced hematuria
3 讨论
本文资料表明,引起小儿血尿的药物分布较广泛,本研究数据中共涉及5类药物41个品种,大多数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也可引发。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血尿763例(72.25%),在本研究中占第1位。抗微生物药中以头孢拉定(451例)最多见,该药在体内基本不被代谢,90%以上都是以原型药由尿排泄,静脉给药时,肾脏更易积聚高浓度的头孢拉定从而损伤肾毛细血管导致血尿。另外,头孢拉定进入体内后主要集中分布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和肾间质组织,大剂量应用时尿液浓度过高,可引起近曲小管坏死和急性肾功能衰竭[3]。第3代头孢菌素肾毒性较小,但亦有引起血尿的报道,本研究中7例,应引起重视。其次为氨基糖苷类药(114例),此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肾毒性和耳毒性。研究证实,氨基糖苷类多次给药后可在肾皮质内积蓄,而肾皮质内药物浓度与肾毒性作用大小密切相关,浓度越高者其肾毒性越大[4]。再其次为磺胺类药(107例),该类药吸收后,多在肝脏中转化为灭活的乙酰化物,溶解度低,易在酸性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等[5]。氯芬黄敏片(210例)为本研究中引起血尿居第2位的药物。氯芬黄敏片又称感冒通,其由双氯芬酸、氯苯那敏和人工牛黄组成,其中双氯芬酸为一种新型的强效消炎镇痛药,可引起肾血管收缩,导致肾髓质缺血,肾乳头坏死,出现血尿[6]。解热镇痛药是本研究中占第3位的药物,此类药可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产生直接的肾小管毒性作用,也可引起细胞免疫异常[7]。目前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特别是中药注射液。本组资料显示,中药制剂引起的血尿发生率占1.23%。中药制剂由于成分复杂,同时中药制剂质量受到药材质量及制剂工艺的影响,这种复杂性很容易导致B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8]。
分析药物性血尿的原因,主要是用药不当所致:(1)抗生素的应用不合理,扩大用药指征。本研究中患儿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465例,占49.63%。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中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单纯病毒感染无需应用抗生素[9]。(2)滥用药物。本研究中196例(20.92%)为腹泻,其中多为秋季腹泻,其次为消化不良,粪常规无脓细胞,经治医师给予抗生素治疗。须知秋冬季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无抗病毒作用。(3)用量过大。本研究中病例用药量过大引起血尿221例(20.93%)。用药量过大时,大量药物短时间由肾排出,会导致肾脏损害。(4)年龄因素。本研究中均为16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占 23.96%,4~7岁占 33.33%,8~16岁占11.74%,显示年龄愈小,肾脏愈易受药物损害,与儿童肾脏解剖生理特点一致。(5)家长自行给患儿服药的占6.53%。磺胺类可引起血尿,感冒通中的双氯芬酸可致肾损害,小儿应慎用,不少家长对这2类药的不良反应认识不深,小儿感冒、咳嗽便盲目给孩子服用。
预防药物性血尿的关键是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临床医师对药物的肾毒性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尽量少用或不用肾毒性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严格把握儿童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用药时注意给药浓度、速度、分次给药等,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3]。碱化尿液,可促进药物解离,在应用磺胺类、水杨酸类药物时,可同时服用等量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增加药物溶解度或多饮水以增加尿量,降低尿中药物浓度,避免损害肾功能[10]。在患儿因发热、呕吐、腹泻等易致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的情况下,注意输液浓度和速度,并注意及时纠正脱水[11]。对必须用药或联合用药时要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定期作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有条件者可监测血药浓度。切勿认为中药无毒、无不良反应,而应避免超剂量服用中药,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提高广大患儿家长的认识,加强对非处方药物的管理,家长应带患儿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提倡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本研究中病例预后良好,说明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在用药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血尿,就要想到药物性血尿的可能性。并应立即停止一切可疑的药物,给予足量液体输入,保护肾功能,避免损害进一步加重。
[1]王春婷,李 眉.头孢拉定引起药物性血尿的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5,2(3):137.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J].中国药物警戒,2009,6(2):118.
[4]金 彦,胡 洁,王 露.儿童抗菌药物肾损害与预防[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3):236.
[5]孙鹏丽,王智勇,陈 岩.哈尔滨市11所医疗机构肾脏疾病调查[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4):254.
[6]迟瑞艳,尹秋月,李 磊,等.小儿药物性血尿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8,24(6):28.
[7]蔡晶娟,殷青宁.小儿药物性血尿临床分析及防治对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5):1201.
[8]欧阳露,肖雨清,雷 龙.儿科用药不良反应36例分析[J].医药导报,2009,28(2):264.
[9]胡文淼.小儿药物性血尿50例[J].河北医药,2007,29(12):1394.
[10]赵龙英.儿童药源性血尿54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4):241.
[11]徐小娟.阿莫西林致血尿1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