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研究
2011-04-26孙韶刚
孙韶刚
临床上提及的颈动脉狭窄 (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一般指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颈总动脉和 (或)颈内动脉直径狭窄>50%,是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其中尤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为常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无创性影像技术的广泛开展,临床诊断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越来越多,颈动脉狭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十分密切,约30%的缺血性卒中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性疾病所致[1]。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和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对治疗及预防颈动脉狭窄有良好的效果[2-4],但目前关于颈动脉狭窄中医证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芳村分院B超室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狭窄者共150例,均符合西医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排除:(1)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者;(2)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疾病处于急性期者;(3)相关检查资料不全者。150例患者中住院患者114例,门诊患者36例,男98例,女52例;年龄42~87岁,平均 (67.4±7.9)岁。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颈动脉彩超检查使用GE公司LOGQ4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1 MHz。患者取仰卧位,探头沿颈动脉走向,自上而下做连续纵横切扫,血流与声束夹角<60°,分别对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检查,测量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及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扫查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按照形态学及超声回波性检查与记录,斑块类型按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标准分为Ⅰ~Ⅷ型。按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征,Ⅰ、Ⅱ型属于正常颈动脉,Ⅲ、Ⅶ、Ⅷ型属于稳定性斑块,而Ⅳ、Ⅴ、Ⅵ型为不稳定性斑块。颈动脉狭窄的测定采用长轴管径测量法,选取管腔最狭窄处测量,狭窄度 =狭窄处斑块最大直径/狭窄处总管径×100%;多发性斑块以最大斑块的测量值为准。将稳定性斑块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组按狭窄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轻度组狭窄度为0~49%,中度组为50%~69%,重度组为70% ~99%。
1.2.2 颈动脉狭窄中医证型的确立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 《中医诊断学》[5-7]制订的中医四诊调查表,由1位主治医师根据相关诊断标准辨证,1位副主任以上医师进行复查确诊。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原发疾病、临床表现、狭窄程度、中医临床表现、诊断、证型、并发症、中西医治疗方案以及转归。为便于统计,将证型分成基本证型和复合证型。颈动脉狭窄分为以下6个基本证型:精髓亏虚证、气虚证、痰浊内阻证、血瘀证、气滞证、阴虚证。复合证型是指各基本证型之间相兼复合的证型,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未予考虑。根据各证型的属性,归纳其某些共性,提出4种证类 (血瘀、气虚、阴虚、痰浊)。证类出现的例数,是统计该证类所属各证单独出现的例数及其与其他证型合并出现例数之和。气滞血瘀证类包括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气滞证、气虚血瘀、痰瘀阻络证;气虚证类包括气虚证和精髓亏虚证;痰浊证类包括痰浊内阻证和气虚并痰浊内阻证;阴虚证类包括阴虚风动和气阴两虚证。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原始资料录入计算机,在SPSS 13.0软件支持下建立数据库,组间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病种证型分布情况 150例患者中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80.0%,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仅占20.0%(见表1)。
2.2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证型类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7.869,p<0.05)。轻度颈动脉狭窄者以痰浊及血瘀证类为主,而重度颈动脉狭窄者以血瘀证类为主 (见表2)。
表1 各病种及证型分布情况Table1 Distribution of every entity and syndrome
3 讨论
中医没有颈动脉狭窄的病名,从其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来看,包括同侧视网膜一过性黑蒙、对侧单肢或偏身无力和(或)麻木及失语症 (优势半球受累),以及头昏、全身主观无力、晕厥和视物模糊等症状,主要归属于中医的中风、消渴、眩晕、痹证等范畴。病机早期应归于痰湿或痰浊,从形成痰湿或痰浊的原因看,则可以是脾胃虚弱,运湿失常,水湿内聚,终至痰湿内聚,成“脂浊”之证,此类脾虚痰湿内胜患者以肥胖人居多。而阴虚火旺也可炼液成痰,至痰浊内聚或痰瘀互结,此类阴虚痰阻患者多体形消瘦。本研究结果显示,轻度狭窄者证型主要以痰浊证类及血瘀证类为主,说明痰浊、瘀血是颈动脉狭窄早期的主要病机。从痰瘀形成的病理机制看,颈动脉狭窄的病性是虚实夹杂,因虚成实,早期以实为主,中期往往以痰瘀为主,此期可出现或伴气滞,痰瘀阻滞,气机不畅可出现气滞,而气滞反过来则可使血瘀进一步加重。同时此期也可因实至虚,痰瘀久聚不散,一方面可使脾失运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久则气血化源不足,而出现气阴不足之症;另一方面痰湿久蕴化热,可化阴耗气,终到气阴不足。本研究中血瘀证类及气虚证类占主要,可见这一阶段有因实至虚的趋势。后期则主要以痰瘀为主,一方面患者虚损可以进一步加重,虚实互损逐渐加重进展,最终表现以痰瘀为主,甚至至血脉不通,而出现肢麻、头晕等症;本研究亦显示重度颈动脉狭窄以血瘀证类为主。
表2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证型分布Table 2 Syndrome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different level
肾虚在颈动脉狭窄的形成亦有一定的作用。罗陆一等[8]则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位在血脉,病根在肾,肾虚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根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机是肾气不足、瘀血内阻,治疗宜补肾益气、活血通络,其运用地黄饮子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0例,结果表明地黄饮子治疗后可使颈动脉斑块体积缩小或消失,总有效率为88%,其疗效与辛伐他汀相当,减少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陈文垲[9]采用滋肾养肝、消痰祛瘀之软脉冲剂治疗,对照组服用绞股蓝片,结果治疗组20例中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85%;对照组2 l例中显效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仅42.9%。本研究显示精髓亏虚证也是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症型,在所有证型中约占10%,与前面的报道一致。
1 Barnett HJ,Taylor DW,Eliasziw M,et al.Benefi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moderate or severe stenosis.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8,339(20):1415-1425.
2 李艳梅,陈可冀,张学文.血府逐瘀丸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52-154.
3 孙华锋,莫鸿辉.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28(4):648-649.
4 陈俊发.大黄廑虫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1,16(6):331-332.
5 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12.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5.
7 邓铁涛,郭振秋.中医诊断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9-104.
8 罗陆一,冯润芬.地黄饮子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5):417-418.
9 陈文垲.软脉冲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例临床分析 [J].江苏中医,2000,2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