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对比研究
2011-04-26唐红梅朱世殊霍翠华
唐红梅,陈 钫,朱世殊,董 漪,霍翠华
聚乙二醇干扰素即将a-干扰素与聚乙二醇分子连接起来,吸收入血后,代谢速度缓慢,t1/2为40~100 h,在用药168 h后,聚乙二醇干扰素仍能维持较高的血浓度,因此可以每周1次给药。在给药后的1周内,血中可维持恒定的干扰素浓度,因此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也是持续性的[1]。但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2003年7月—2008年6月我院对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丙型肝炎儿童与成人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7月—2008年6月在解放军302医院感染五科住院且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者共364例,其中儿童167例 (儿童组),成人197例 (成人组)。儿童组男131例,女36例;年龄5~16岁;乙型病毒性肝炎69例,丙型病毒性肝炎94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4例。成人组男133例,女64例;年龄>16岁;乙型病毒性肝炎9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95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5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2]的成人或儿童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观察,观察项目:体温、关节肌肉酸痛、头痛头晕、眼胀、眼眶痛、乏力、恶心、呕吐、纳差、皮疹及全身不适等。采用统一设计的表格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者的反应进行记录存档。
1.3 统计学方法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种类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成人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体温升高 (占40.6%,80/197例),其次为关节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大便次数增加、胃部不适、眼胀、眼眶痛、皮疹、脱发、心慌、出汗、咽部发痒、嗜睡、烦躁、口干舌燥、睡眠欠佳、呃逆、耳鸣、消化不良和腹胀;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体温升高 (占62.3%,104/167例),其次为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乏力、恶心、呕吐、纳差、眼胀、口角长疮和头晕。在治疗的第1周中,儿童组体温升高、乏力的发生率均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第1周中成人与儿童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major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after the first injection of peginterferon alfa-2a
表2 不同治疗时间两组中发热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者的比率比较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centage of patients needing drugs for decreasing body temperature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at different time phases
2.2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体温升高的程度 聚乙二醇治疗的4周中,成人组共有109例出现体温升高,体温多集中在38.0~38.9℃,以中热为主,占52.3%(57/109例);儿童组在第1周时体温多集中在37.3~37.9℃,以低热为主,占43.2%(38/88),到第2周之后体温多集中在38.0~38.9℃,以中热为主,占47.9%(35/73)(后3周中出现体温升高者共73例)。
2.3 发热发生的时间 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成人组与儿童组均多在3 h之后开始发热。在注射第1针时,以注射后9~12 h发热者为最多〔成人组占40.6%(28/69),儿童组占 39.8%(35/88)〕;但在注射第2针时,成人组以6~8 h发热者为最多,占41.7%(10/24),儿童组则以3~8 h发热者为最多,占61.9%(26/42);在注射第3针之后,又均以3~5 h发热者为最多,说明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多,成人组与儿童组发热时间按照不同的速度提前,最后同步到开始发热的时间相对多发生在注射后3~5 h。
2.4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及发热次数 成人组与儿童组的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及发热次数一致,体温升高多持续3~4 h;在注射后1周中大多数患者只发热1次,但也有少数反复多次发热,最多者达9次。
2.5 体温升高的处理 在注射第1针时,成人组55.1%(38/69)、儿童组40.9%(36/88)的患者需要药物降温;注射第2针时,成人组41.7%(10/24)、儿童组69.0%(29/42)的患者需要药物降温;注射第3针时,成人组25.0%(3/12)、儿童组60.9%(14/23)的患者需要药物降温;注射第4针时,成人组0(0/4)、儿童组75.0%(6/8)的患者需要药物降温。不同治疗时间两组发热患者需药物降温者的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儿童和成人均采用逐渐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量的“阶梯式”加量法,所以,包括发热在内的各种不良反应均相对少且轻。
3.1 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其比例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成人组不良反应种类较多,但所占比例较儿童组低。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为儿童组和成人组共同的3大主要不良反应。其中在治疗第1周中,儿童的体温升高和乏力这两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
3.2 儿童组与成人组不良反应的共同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和发热次数儿童组与成人组是一致的,体温升高多持续3~4 h;在注射后1周中大多数病例只发热1次,也有少数反复多次发热,最多的达9次。
3.3 儿童组与成人组不良反应的不同点
3.3.1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体温升高的程度 成人组多集中在38.0~38.9℃,以中热为主;儿童组在第1周时多集中在37.3~37.9℃,以低热为主,到第2周之后多集中在38.0~38.9℃,和成人组趋于一致,以中热为主。
3.3.2 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开始发热的时间 第1针时,成人组与儿童组均以注射后9~12 h发热者为最多;但在第2针时,成人组以6~8 h为最多,儿童组则以3~8 h为最多;第3针之后,成人组与儿童组又同步到以注射后3~5 h发热为主。
3.3.3 体温升高的处理 成人组在注射第1针时需要药物降温者的比率较儿童组高,但由于成人机体适应能力和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能力较儿童强,从第2针开始,成人需要药物降温的比率明显较儿童低。
3.4 在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上,儿童组与成人组是一致的。
3.4.1 体温升高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体温﹤38.3℃时勿需进行药物降温处理,可自行降至正常;体温≥38.3℃时多以对乙酰氨基酚进行药物降温,用药1 h后测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儿童组与成人组所不同的是:儿童组在治疗前要了解患儿既往是否有高热惊厥史,对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高度重视,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当体温达38.0℃时,就立即给予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降温处理,放宽药物降温的标准,并酌情同时给予镇静处理,如口服水合氯醛等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而成人组无需此项工作。
3.4.2 对症处理 对于出现全身不适、关节肌肉酸痛、头痛头晕等症状的患者,症状较轻时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当症状重时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进行对症处理。当然,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转移其注意力,能够有效地缓解上述症状,而且不良反应均为可逆性过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症状逐渐减轻。
3.4.3 心理护理 临床上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儿童家长和成人患者均表现出恐惧、焦虑心理,在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保证完成足够的疗程,避免半途而废[3],坚定他们继续治疗的信心。
3.4.4 普及健康宣教 出院前向患者及患儿家长做好出院指导,说明只有规范、完整的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嘱其出院后一定要坚持治疗,按时到院复查,特别是当治疗时间满1年时,决不能私自停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圆满地完成整个疗程。在院外的治疗过程中,要继续观察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了新的不良反应或原有的不良反应有加重的现象,要及时就诊,不能轻视。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干扰素是临床上新型的治疗病毒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干扰素[4-6],它是聚乙二醇与重组干扰素结合形成的新型干扰素[7],疗效明显提高[8]。目前,它不但广泛应用于成人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同时也应用于部分儿童,当然,它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红肿、疲劳、发热、肌肉酸痛及头痛等,但随着治疗的继续,上述症状的严重程度会逐渐降低[9]。本研究表明: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近期不良反应中,儿童组与成人组的表现不尽相同,成人组不良反应种类较多,但所占比例较儿童组低,其中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是儿童组与成人组共同的3大不良反应;发热的规律表明,发热多为一过性,部分成人与儿童均不需要进行处理;由于儿童和成人均采用逐渐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量的“阶梯式”加量法,儿童组和成人组的不良反应均在可控范围内。因此,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是安全、有效的。
1 马慧,王豪.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研究进展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1):78-79.
2 Patrick M,George KK Lau,Ferruccio B,et al.Peginterferon alfa - 2a alone,lamivudine alone,and the two in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J].N Engl J Med,2004,351(12):1206-1217.
3 宋亚军.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3):59-60.
4 张鸿飞,杨晓晋,朱世殊等.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54例小儿慢性丙型肝炎报道[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5,19(2):185-187.
5 周宝桐,范蕴明,李德明,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型1b及6a慢性丙型肝炎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972.
6 张国顺,尚华,马利转,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2818.
7 Zeuzem S,Welsch C,Herrmann E.Pharmacokinetics of peginter- ferons[J].Semin Liver Dis,2003,23(Suppl 1):23 -28.
8 Ferenci P.Peginterferon alfa-2a(40-kDa)(Pegasys)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J].Int J Clin Pract,2003,57(7):610 -615.
9 张鸿飞,杨晓晋,朱世殊,等.α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肝炎副作用的长期观察 [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0,14(4):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