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接触网高速线岔布置方案的探讨
2011-04-23陈龙福
陈龙福
关于优化接触网高速线岔布置方案的探讨
陈龙福
南昌铁路局安监室
通过对交叉线岔硬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接触网高速线岔布置方案,改进线岔弓网受流质量,防止线岔处弓网故障的发生。
优化 线岔 布置 方案
0 引言
线岔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重要设备,但线岔常因一些细节的问题导致弹性不足、硬点多、过渡不良等现象,这些细节问题在实际的施工、运营中常被忽视。在高速区段,弹性不足、硬点多、过渡不良问题严重影响弓网受流质量,甚至引发弓网故障。高速线岔引发弓网故障后,至少破坏两支接触悬挂,影响整个站场,并波及区间设备。所以探讨如何优化高速线岔的布置方案,提高弓网运行质量,防止弓网故障的发生对高铁的运营安全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1 线岔硬点形成分析
始触区不允许有线夹、合理设置跨距的要求在目前的高铁运营中,容易得到重视并积极予以修正,但有一些细节问题容易被忽视,而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线岔运行品质,具体如下:
图1 道岔处接触线平面布置图
1.1 支持装置Ⅰ处两支定位同时接触受电弓。在支持装置Ⅰ定位处,该处悬挂质量大,在限制管及定位的作用下,接触线基本呈刚性,若同时接触两定位,则硬点更大。
1.2 下锚支转角过大。非工作支下锚转角过大时,增大定位拉力,进一步削弱支持装置Ⅰ处的弹性。
1.3 两支接触线交叉点距支持装置Ⅰ定位过近。受限制管的影响,增加接触线在支持装置Ⅰ处的刚性。
1.4 两工作支接触线间距布置不合理。受电弓同时接触两工作支时,若本线接触线位于与所要接近的接触线滑板的另一半时,容易导致动态运行的受电弓滑板与线路不平行而出现危险接触,也极易引发弓网故障。
2 优化布置方案
2.1 定位处只让工作支接触受电弓。非支抬高往定位顺延过支持装置Ⅰ处,在定位点处,非支高于工作支,使受电弓经过定位点时抬升正线接触线仍不触及非支,但抬高量也不宜过大,否则影响岔心弹性。如图,设岔心到支持装置Ⅰ处定位距离为x,非支在定位处的抬高量设为y,则非支接触线的抬高量计算公式如下:
Y=Gcw′•x2/(2•Hcw)
式中 Y —支持装置Ⅰ处的接触线高度增加值(即抬高量),m;
Gcw′—接触线特定负荷(可根据不同型号接触线查得),N/ m;
X —接触线交叉点(岔心)到支持装置Ⅰ之间的距离,m;
Hcw —接触线张力,kN。
2.2 减少定位处下锚支的转角。根据国内外的运行经验,在支持装置Ⅰ处定位点下锚角度应不大5°为宜。
2.3 接触线的交叉点应尽量远离定位,到正线线路中心的距离应小于到侧线线路中心的距离。设正线拉出值为bz,侧线拉出值为bs,交叉点到正线线路中心距离为Bkz,到侧线线路中心距离为Bks,静态始触点到交叉点距离为Bk,则交叉点在符合下式情况下受电弓过岔心时仅出现较低的接触压力,弓网接触弹性较好。
Bk=Bkz+Bks=2/3bz+1/2bs
2.4 合理设置始触区两工作支相对位置。我国普遍使用的受电弓总宽度为1950mm,滑板工作宽度为1250mm。受电弓通过线路中心线与邻近接触线之间的距离为1050mm,从这接触点开始,正线及侧线的接触线应位于两条线路中心线之间。
3 结束语
通过对线岔硬点形成分析,得出优化线岔布置方案,对增加接触弹性,提高受流质量,防止弓网故障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对在今后接触网交叉线岔的设计、施工及维修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