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带徒——新教师上岗”有效策略的行动研究
2011-04-19赵葵
赵 葵
幼儿园“师带徒——新教师上岗”有效策略的行动研究
赵 葵
福州市儿童学园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教师毕业的成功转型,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引领新教师顺利上岗是一条捷径。
师带徒 新教师 上岗训练
每一位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都是充满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憧憬来到幼儿园,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但运用学校习得的专业理论知识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常常力不从心、会遇到很多问题,减缓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有的甚至动摇其理想信念。为了让新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并胜任幼儿园的工作,现在幼儿园都普遍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即“借骨干教师引领,扶新手上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言传身教,使新教师快速成长。在几年的“师带徒”活动中,我们深思:对于刚进园的新教师,“师带徒”要带什么?怎么带才能让她们顺利地承担一个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怎样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1 “师带徒”存在的问题
1.1 “师徒协议”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
在“师带徒”活动中,一般在开学初,骨干教师和新教师互相签订师徒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制定出培养目标、内容、指导形式和成果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骨干教师多数身兼数职,不仅要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研或行政管理工作等,还经常是幼儿园公开观摩、重大接待工作的领头羊,因此常常忙碌一学期后,发现原先制定的计划,如骨干教师下班听课、评课,跟踪指导课题研究等都没有落实到位,“师带徒”活动没有真正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1.2 “成长计划”要求过高,不符合新教师自身的实际水平
对于新教师,从学生角色转换成教师,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是其漫长教师生涯的第一步。可现实中常出现师父求成心切,徒弟也想一步登天,在指导新教师制定成长计划的时候,不能客观地分析徒弟的特点和现有水平,制定的计划要求高、内容多、操作性不强,最终计划不能扎实、稳步地实施,“师带徒”活动没有取得实效。
1.3 “师带徒”重集中活动的指导,轻一日活动的组织
现实中,师父重视对集中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并进行较详尽的指导,徒弟也比较重视一个活动、“一节课”的效果。却忽略了合理、有效地组织一日活动。殊不知,幼儿园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是课程”,只重视集中活动的组织好坏,就不能衡量徒弟专业成长的水平,更不能全面地促进徒弟取得专业全面进步。
2 “师带徒”的有效策略
2.1 师徒共同制定成长计划
2.1.1目标定位要准确
新教师刚进入幼儿园工作,属于工作的“适应期”,要让其尽快适应和胜任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脚踏实地地从怎样带好半日活动、怎样上好一个集中活动、怎样与幼儿有效互动、怎样与家长沟通等开始,师徒之间协商制定出最基本的易于达成的成长目标,是“师带徒”有效性的关键。
2.1.2内容选择要适宜
在选择成长计划的内容时,要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新教师的个人优势。如,要带好半日活动,对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安排的内容要熟悉并理解,才能做到带班不随意,活动组织有计划、有条理,班级常规稳定。又如,上好集中活动,首先要学习设计活动方案并有效组织和实施。新教师应先重点掌握各领域活动方案的设计框架,再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长,重点研究一两个领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从而以点带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1.3指导形式要多样
“师带徒”活动中,师父一般都采用下班听课、评课、上示范课等形式进行指导。指导形式较单一,指导的范围较狭窄。师父对徒弟的指导可以是多形式的,如:沟通式指导——师父每周与徒弟针对本周出现的情况进行沟通、反思;提醒式指导——师父对徒弟教学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进行暗示和提醒;示范式指导——师父对徒弟的困惑直接进行示范,帮助徒弟理解(一般用于集中活动的指导);合作式指导——徒弟通过和师父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学习师父的有益经验。多样化的指导形式,让师父和徒弟成为一个共同体,让徒弟的受益更全面。
2.1.4成果体现要具体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师父制定的预期成果要具体,经过努力易于实现。如:能安全不出事故地组织半日活动;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获得家长的信任;能独立设计和有效组织一个领域活动,并在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中获奖等等。新教师第一年主要是熟悉、学习阶段,是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型,第一年良好的工作成绩可以增强其职业的成就感和信心。
2.2 帮助徒弟树立“爱”的情感
老一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也就没有教育。”幼儿教育面对的是年幼无知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他们人生第一次离开父母,身心都十分脆弱,他们更需要父母般的关爱。新教师要从被父母关爱、受长辈教导到去爱孩子、去教育孩子,也是一个角色和行为的转变,同时遇到不讲卫生的孩子、经常惹麻烦的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困惑和对职业的反感。因此,师父要帮助徒弟树立“爱孩子、爱职业”的情感,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徒弟。只有教师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才会去包容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解决孩子的困难;只有教师有了一颗爱孩子的心,才会有“责任心”,做一个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好老师。
2.3 学习师幼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效策略
2.3.1学会师幼互动,提高新教师管理幼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师刚与幼儿接触,常会出现以下情形:新老师说话,幼儿不予理睬;遇到幼儿同伴间的纠纷,新教师不知如何处理或简单处理;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新教师不知道采用什么策略帮助指导等等;因此,让徒弟学习基本的师幼互动策略,有助于有效管理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协商式互动——与幼儿共同制定班级活动常规时采用;询问式互动——处理同伴间的纠纷时采用;讨论式互动——遇到同伴间意见不统一时采用;启发式互动——在幼儿遇到困难时采用;示范式互动——在引导幼儿正确的方法时采用;提醒式、鼓励式、赞赏式、肯定式互动——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达到目标或幼儿进步时采用,可以灵活运用这些互动方式。
2.3.2学会家园互动,提高新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全面了解幼儿情况和取得家长信任的一种手段。新教师年轻,常常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师父应该鼓励徒弟主动与家长反馈、沟通幼儿在园情况,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班级QQ群;运用电话、短信访谈;运用来园、离园的个别交谈等等方式。在与家长沟通时注意的策略有:尊重家长,语言婉转;以表扬为主,适当提出建议等,逐步提高新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2.4 加强规范化教学研究
2.4.1指导徒弟学习设计活动方案
设计好活动方案是上好活动课的基础。因此,师父在指导徒弟学习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有计划、有方法。首先要推荐规范的优秀活动设计方案让徒弟学习,了解各领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要领,如一份较完整的活动设计应包括活动内容、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五个方面;再与徒弟一起备课,做到“四解读”:解读目标,认真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领域的目标,理解其情感、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解读幼儿,分析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现有的能力和基础;解读教材,就是所选领域的内容特点,包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解读活动策略,如采用讨论法、示范法、图示法、游戏法等等,通过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等形式,达到活动目标;最后再指导徒弟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要写出类型、领域名称、年龄段和课时;活动目标要写明情感、能力和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活动准备包括已有经验准备、物质材料准备和环境创设准备;活动过程包括开始部分、新课导入部分和复习结束部分,要求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层层递进,为目标服务。
2.4.2指导徒弟有效组织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类型多,有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科学领域和游戏等等,师父在指导上不能太随意,要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引领。
第一,考虑到每一个新教师都有其优势,有的音乐素养好,有的美术天赋高,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师父在指导徒弟的教育活动时,要以徒弟的优势学科为突破口,再迁移到其他学科,这样便于徒弟快速上手,丰富教学经验,增强其自信心。
第二,鼓励徒弟多下班听课,汲取优秀教师的有益经验。在幼儿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对某一学科有研究,并总结了一套有益的经验。新教师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才会有可能发挥主动性和潜能,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因此,师父根据徒弟的不足和需要与徒弟协商每一次听课的重点,如:美术活动课,教师是怎么进行课前准备;音乐歌曲活动课,教师是怎么进行示范演唱的;科学活动课上教师是怎么组织幼儿开展探索活动的等等,在听课中做好记录,听课后进行总结梳理,积累自己的有益经验。
第三,师徒共同梳理活动过程的注意事项,提高教学过程的常规调控。新教师常常在熟悉教案后,进入“课堂”后却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是常规问题不明确,有的是生成的问题不能灵活应变。因此,师父应事先和徒弟探讨预设环节的注意事项,尽量把握好预设环节活动的有效性。如:课前准备、教具的制作和演示、提问的技巧、讲解规则的要求等等,减少低级错误的发生,提高活动过程的有效性。
第四,课前反复预教,师徒共同探讨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提高徒弟的教育教学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评价一堂好的教育活动,要看看教师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别差异、教师的指导是否能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学习等等。反复的预教,可以帮助徒弟发现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已有水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应该采用什么有效策略等等,通过与幼儿反复的互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2.4.3指导徒弟学会活动反思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指出,“一个教师上一辈子的课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实际教学中,活动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手段。因此,指导徒弟学会活动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并要遵循“徒弟反思在前,师父引领在后”的原则,让徒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改进的对策,师父再协助徒弟分析原因。要反思什么?从几方面进行反思?常常是新教师开展活动反思的困惑。因此师父要和徒弟探讨活动反思的方法。活动反思一般从幼儿的表现来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我们不妨借鉴在备课中提到的“四解读”,可以反思活动目标是否达成;反思活动过程是否突出幼儿主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反思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是否突破;反思活动策略是否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让新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升自我探究的能力。
总之,在“师带徒”活动中,师父既是徒弟理论学习的引领者,又是徒弟教学行为的支持者,更是徒弟教育反思的跟进者。只有师徒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才能促进徒弟实现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