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2011-04-18韦树理邹尤宝饶官华
韦树理 邹尤宝 饶官华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 钦州 535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or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经证实CAG的发病机制涉及HP感染,免疫及遗传等方面因素,其中HP感染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是最为重要的机制,同时当CAG出现胃黏膜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时称为癌前病变[1],所以对 CAG的治疗是阻断胃癌发病的重要一环,CAG的临床治疗关键是抗HP治疗,根除HP可以使临床症状缓解,复发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胃黏膜萎缩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的逆转、改善。我科应用雷贝拉唑及奥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治疗CAG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CAG,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用药前全部经我院胃镜和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为CAG。诊断HP的标准: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胃黏膜病理切片用Giemsa染色法找HP呈阳性。以上患者在检查中均排除患有严重的肝、肾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前3d停用一切抗生素、抑酸剂。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 (安斯菲,20mg/片,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迪康制药公司生产)20mg bid,左氧氟沙星0.2g bid,呋喃唑酮0.1g bid,疗程为7d。对照组:奥美拉唑 (北京康蒂尼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mg bid,左氧氟沙星0.2g bid,呋喃唑酮0.1g bid,疗程7d。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的抗HP药物和抑酸剂。
1.3 疗效判定 用药前、用药后1周及停药后4周后各随诊1次,记录患者用药情况、体征的变化,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停药1周及4周复查胃镜及C14尿素呼气试验。
1.3.1 症状评估 各种症状的消失。
1.3.2 胃镜检查判断标准 (1)治愈:胃黏膜病变消失;(2)显效:胃黏膜组织病变明显减轻;(3)有效:胃黏膜组织病变减轻或者病变范围缩小;(4)无效:胃黏膜组织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无变化。
1.3.3 HP的根除情况 (1)HP根除:停药后4周C14尿素呼气试验为阴性,为治疗有效;(2)HP未根除:停药后4周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为治疗无效。
1.3.4 药物的不良反应 统计各项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的例数及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用SPSS 10.0计算。
2 结果
2.1 HP的根除情况 治疗组对HP根除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则为75.76%,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HP根除情况 (n)
2.2 胃镜检查情况 治疗1周及停药4周后检查胃镜的治疗情况基本相同,治愈率治疗组为62.86%(22例),对照组为60.61% (20例),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χ2=0.036,P>0.05)。胃黏膜萎缩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率为57.14%(20例),对照组显效率为54.55%(18例),两组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 (χ2=0.046,P>0.05)。
2.3 临床症状消失情况 两组中各项指标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 (n)
2.4 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的不良反应例数,治疗组1例(2.86%),对照组 4例 (12.12%) (χ2=2.108,P>0.05),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不良反应主要有药疹,乏力,腹泻,恶心,停药2周后均消失。
3 讨论
质子泵抑制剂 (PPI)是一种H+-K+-ATP酶和酸分泌的抑制剂,能显著抑制组胺、乙酸胆碱、促胃液素和食物引起的胃酸的分泌[2],快速提高胃内PH值,加强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杀菌能力,因此,PPI可用于包括胃食管反流病 (GERD)、PU、联合抗生素根除HP、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黏膜病变、治疗胃泌素瘤引起的高分泌状态、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3],而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通过不同的机制杀菌,二者有协同的作用。本研究的联合用药既达到根除HP的效果,又能消除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有效的改善或治愈临床症状,能部分使萎缩的胃黏膜逆转或改善。应用该方案治疗CAG与对照组相比,在HP根除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和治愈率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本研究标本量小或雷贝拉唑及奥美拉唑均是质子泵抑制剂,药理作用相同有关,有待进一步行大标本量研究。CAG由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部分病例对上述治疗可能无效,因此,对CAG应根据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以往的治疗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4]。
[1]房殿春.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研究动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8):645-649.
[2]唐世孝,李小云,唐川康等.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泸州医学院报,2003,(6):492-494.
[3]上海市雷贝拉唑协作组.国产雷贝拉唑钠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5,7(25):425-426.
[4]聂志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6,8(13):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