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和转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1-10-15郝静
郝 静
辽宁省海城正骨医院急诊科,辽宁 海城 11420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之一[1],临床表现为胸骨剧烈疼痛、发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病死率在10% ~15%[1]。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约有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因。院前急救是急救的一个阶段,是抢救患者的黄金阶段,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院前急救30例AMI患者,效果满意,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50例,均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标准符合WHO1979年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为:⑴发病时间≤12h;⑵心电图至少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⑶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30min,含服硝酸甘油无缓解;⑷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肌酸激酶 (CK)或其同工酶 (CK-MB) >正常2倍以上,肌钙蛋白T(CTNT)升高。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 (46.5±7.2)岁。全部病例均有胸闷、气短及出冷汗等症状,前壁心梗15例,侧壁心梗21例,下壁心梗8例,后壁心梗6例。其中30例为我院院前急救者 (观察组),20例为自行就诊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快速反应、评估病情
在接到急救电话以后,迅速做出反应,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保证在2min内出车,出车时通知患者家属,指导家属帮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理支持,安慰患者,嘱家属到标志物醒目处接救护车,以节省时间。在到达现场后,迅速进行查体,患者就地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观察患者的呼吸、心律、心率、血压、神志变化。常规做18导心电图,询问病史,发病时间、原因及用药情况。
1.2.2 吸氧及药物治疗
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最初给持续中流量氧气吸入,流量为4~6L/min,对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者可采用高浓度面罩给氧。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低流量吸入,流量1~2L/min。纠正酸中毒,适当给予镇痛镇静针,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适当补充血容量,胸痛10min未缓解者按医嘱给予吗啡、地西泮等,抗凝、祛聚、营养心肌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如收缩压>90mmHg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 0.3 ~0.6mg[2]。
1.2.3 静脉通道的建立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1条选择上肢静脉,以便迅速增加有效血容量,改善冠状动脉灌注,维持有效血液循环。静滴门冬氨酸钾镁30ml/天。1条选择下肢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心电监护调整滴速,不影响抢救工作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输液的速度。
1.2.4 转运与交接工作
告知患者所患疾病的严重性并取得患方的理解与签字。移动患者时,首先嘱其躺下,双手平托患者四肢和躯干,再一齐将患者托上担架至车上;途中不间断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做好除颤准备。转运到医院后,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已采取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就诊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主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1.4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采用结果以 (±s)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t检验做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发病就诊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护效果比较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AMI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由于心肌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猝死率较高,所以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损失会更严重,约有1/3患者在院外病死,得不到救治的机会[3]。院前救护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这要求急诊医护人员必需不断地从各方面尽快完善自己,努力圆满完成救治护理工作。
[1]刘静.100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3):89.
[2]刘伟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1):39-40.
[3]刘政欣,刘发斌,王英,等.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与转运对预后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