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层螺旋CT在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

2011-04-16倪恩珍王亚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分叶肺门内分泌

倪恩珍,王亚非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江苏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 镇江 212002)

肺神经内分泌癌约占肺肿瘤的25%,是由支气管树黏膜上皮及黏膜下腺体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发生的肺肿瘤,其恶性程度不等,预后差异大[1]。肺神经内分泌癌病理上分为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巨细胞癌5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较少见,发病比较隐匿,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而临床治疗和预后又与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分类关系密切,故早期诊断肺神经内分泌癌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2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2010年9月病理证实的12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4例。年龄38~64岁,平均48岁。所有病例经手术切除或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主要症状为干嗽10例,胸痛6例、体重减轻5例及咯血3例。病史1周至数月不等。

1.2 图像采集及处理方法

采用Siemens 64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增强扫描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剂量1.5ml/kg,流速平均3~5ml/s,注入造影剂35s后扫描。扫描条件:层厚/层间距=7mm/7mm,120kV,140mAs,矩阵512×512,肺及标准算法,重建3mm,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和肿块及周围结构的分析。

由2位高年资主治及副主任医师观察图像,记录病变部位、大小、内部结构以及密度情况、有无分叶、有无明显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阻塞性肺炎和增强后强化程度等结果。

2 结果

临床表现: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咳嗽(82%)、咳痰或痰中带血(42%)、发热33%、类癌综合征25%。胸痛2例。有吸烟史8例。

影像表现:中央型8例,肺门旁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2.1~8.6cm,平均4.3cm,可见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截断6例,同时伴有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5例,增强扫描呈中等强化。周围型病变2例,大小1.2~2.6cm,平均1.9cm,密度均匀,CT值平均为43HU,病灶边缘呈浅分叶,无深分叶、短毛刺和血管截断征。纵隔型2例,表现为纵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所有病例未见钙化及空洞形成。10例纵隔内见肿大淋巴结。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特征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占支气管肺癌的10%~20%,主要为中央型,起源于叶或主支气管。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且发病年龄较轻,多集中在40~50岁左右,易早期发生转移,和吸烟有密切关系,本组8例有吸烟史。临床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持续咳嗽,可产生上腔静脉征候群。中央型早期瘤体即可压迫支气管产生阻塞性肺炎或伴感染时可有发热;周围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有时原发病灶较小,但纵隔及肺门已淋巴结转移明显,压迫气道产生咳嗽等,可有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一系列压迫症状;也可表现为胸痛;肺部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肿瘤都可以产生多种异位激素,常见有ACTH,CRH,GHRH和5-HT等,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为哮鸣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等症状[2]。本组3例具有上述临床表现。

3.2 病理组织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多发生在大支气管内,常包绕支气管形成肿块,肿块质地较软,呈灰白色,常伴有退行性黏液样变性及出血,坏死明显。光镜下癌组织多呈实性片块或弥漫性分布,癌细胞小,多呈圆形、雀麦形或短梭形,胞浆稀少或呈裸核状,核深染,分裂像多见。电镜下癌细胞内仅见少数神经内分泌颗粒NSG,细胞器稀少。免疫组化检查癌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可呈阳性反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期少于18个月,有广泛转移者少于1年。

3.3 影像表现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多为中央型生长,较少周围型分布,中央型肿瘤较大,多为4~5cm左右,边缘清晰,常侵犯气管及肺门、纵隔,也可压迫大血管和气管,造成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周围型病变较小,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发生早,融合成团,此为周围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其它类型神经内分泌癌鉴别之处,肿大淋巴结易压迫气道,患者咳嗽气喘。纵隔型多伴有胸痛,可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癌可合并有肝及肾上腺转移。也有仅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而找不到原发灶的病例。

本组有以下特点:①病变的部位不同:肿块呈中央型、周围型或纵隔型,分别为8例、2例和2例;②中央型病灶较大,边缘清晰,形态不规则,增强见明显强化,纵隔内淋巴结转移明显并融合成团,可见气管狭窄、截断及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③周围型呈小圆形结节状或片状,边缘锐利,未见深分叶、短毛刺以及血管截断、血管聚集等征象;病灶内密度均匀,均未见空洞、坏死及钙化,有文献报道在组织学上肺类癌钙化的发生率为30%[3]。本组病例CT表现上未见明显钙化,这可能与病灶钙化率低或收集病例数较少有关,增强后呈中等强化;即使原发病灶很小,也可见有明显肿大的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易淋巴结转移可能与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的含量密切相关[4]。④2例纵隔型可见纵隔内较大的占位,与其他纵隔型肺癌表现相同,因而无特征性改变。本组研究结果提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影像学表现与其它类型肺癌有一定差别,特别是周围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有以下影像学特点:①肺部肿块较小而纵隔肺门淋巴结已广泛转移,甚至融合成团形成“冰冻纵隔”。这是因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低分化癌,恶性程度高,所以转移早且广泛。②周围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多为浅分叶。分叶征是由于瘤体向各方向生长速度不等或生长过程中受支气管、血管阻挡所致,浅分叶说明其生长缓慢或各向生长基本均衡。未见明显短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空泡征改变,这与周围型肺腺癌明显不同。③病灶密度均匀,未见明显坏死、空洞、钙化,增强轻度均匀强化。这可能与周围型肺神经内分泌癌病灶较小、生长缓慢、不易缺血坏死有关,也可能与周围型小细胞肺神经内分泌癌细胞排列紧密匀称有关[5]。

总之,利用64层螺旋CT对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征象进行分析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有着积极的意义。

[1]Doppman JL,Pass HI,Nieman LK,et al.Detection of ACTH-pronchial carcinoid tumors:MR imaging vs CT[J].AJR,1991, 156(1):39-43.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9-516.

[3]鲍润贤,叶兆祥,刘佩芳.体部肿瘤CT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165.

[4]胡春峰,张迎春,刘惠,等.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和血管(VEGF、MVD)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3):318-320.

[5]杨建峰,王伯胤.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12):1742-1744.

猜你喜欢

分叶肺门内分泌
肺门单中心Castleman病CTA“抱球征”1例
桡侧副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不规则创面△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肢体复杂创面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修复
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
单微导管分区成蓝技术栓塞颅内分叶状破裂动脉瘤体会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CT在肺结节病诊断中的价值
稳住内分泌
小儿肺门影增大辨识的Kappa一致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