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2011-04-15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434020
张 芳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434020)
肠道间质瘤 (GIST)是一种非上皮细胞性肿瘤,是由Mazu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的,认为肠道间质瘤为一类独立的起源于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性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3%,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大小及部位,缺乏特异性表现[1]。近几年随着多排螺旋CT(MSCT)的普遍应用,有关CT诊断肠道间质瘤的报道和文献也越来越多。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道间质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18例肠道间质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为36~66岁,平均44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呕血、黑便、腹部肿块及消瘦等。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16排lightspeed螺旋CT。嘱病人空腹8~10h,扫描前喝完1000ml水充盈胃及肠道,本组18例均行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300mg/ml碘海醇造影剂80~100ml,流率为3ml/s,于注射造影剂后25s和60s各扫描一次。
2 结 果
本组18例中,发生于空场8例,回肠9例,十二指肠降部1例,肿块小于5cm为6例,等于5cm为1例,大于5cm为11例。良性10例,低度恶性1例,交界1例,恶性6例,其中合并肝脏转移1例。
2.1 CT表现
多向腔外成长,良性,平扫肿块多呈类圆形,小于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动脉期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减弱,肿块内无坏死,无转移。本组10例良性肿瘤的CT表现基本一致,见图1。低度恶性1例,病灶小于或等于5cm,增强有强化,见图2、3。恶性,肿块多大于5cm,呈分叶状,边界欠情,密度不均匀,可有囊变及坏死,肿块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坏死及囊变区无强化,瘤内可见钙化,可有邻近或远处脏器转移。肿块可轻度压迫肠管,间质瘤一般不引起肠梗阻。本组6例恶性,见图4、5。图6为间质瘤肝脏转移。
图1 回肠间质瘤,病灶较小,强化明显
图2 动脉期空肠中段间质瘤(低度恶性)
图3 静脉期空肠中段间质瘤(低度恶性)
图4 十二指肠间质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中间坏死
图5 小肠间质瘤、强化明显,中间有气体、坏死
图6 间质瘤肝脏转移
2.2 免疫组化
本组18例均行手术及病理免疫组化,术中见肿瘤血管丰富,包绕血管,肿块大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恶性与周边肠管有粘连。CD117免疫组化染色表达阳性,是GIST特异性和敏感性标志物为诊断GIST的决定性因素,较过去认为的CD34更具有诊断意义。核分裂计数:>5/50HPF可为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本组病例,免疫组化:CD117(+)10例,CD34(+)9例、核分裂计数>5/50HPF为5例。
2.3 CT表现与病理对照
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见表1。
表1 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
3 讨 论
肠间质瘤常发生在肠道平滑肌固有层,与其它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影像及组织学特征相似,但它是起源于具有起搏功能的Cajal间质细胞,这点与其它间叶组织肿瘤不同[2]。是除外肠道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的富于细胞及且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的间叶原性肿瘤。CD34较早应用于GIST研究中的一种造血前提细胞抗原,具有较高的表达率,但其特异性不强,但CD34在内皮细胞、纤维细胞及其他的一些肿瘤如卡博肉瘤、中也有表达,所以常用CD117联合检测GIST。
肠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人,但不存在性别差异[2],根据肿块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及良恶性程度不同而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便血、体重减轻、腹部肿块、贫血及消瘦等。多排螺旋CT的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可显示肿瘤边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肿瘤血管的形态等。Boonsirikamchai等[3]认为CT扫描,特别是MSCT定位准确、定性率高。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肠道间质瘤肿块可以位于腔内外,但大多位于腔外,所以不易造成肠梗阻。综合病理及影像学分析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主要为:良性: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cm,光镜下:梭形肿瘤细胞,呈编织状、栅栏状排列;HE染色:部分深染,胞质呈伊红色,肿瘤细胞有一定异型性,核分裂计数:<5/50HPF。CD117(+)或CD34(+)。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计数少于5/50HPF;恶性:肿瘤直径大于5cm,肿瘤细胞有异型性,核分裂计数>5/50HPF,CD117(+)和CD34(+)。就本组病例,良性10例,肿块均小于5cm,均匀强化,无坏死及转移。交界性2例,空肠中段间质瘤,肿块小于5cm,强化较均,瘤内未见异常血管影。根据MSCT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可以得出,良性组肿瘤无明显出血、坏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但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免疫学指标CD117和CD34都呈阳性。恶性组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所以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与CD117和CD34有一定的相关性。
综合以上,MSCT不仅可以为肠道间质瘤提供定位及定性诊断,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良恶性、有无转移及复发提供较准确的信息,也是临床治疗方案及术后复发评价的最好检查方法。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不能依据形态学指标定,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肿瘤性坏死在判断良恶性时有重要参考价值。
[1]Lupescu I G,Grasu M,Boros M,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omputer-tomographic aspects[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07,16:147.
[2]Miettinen M,Sobin L H,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tomach:a clinicopathologic,immunohistochemical,and mole-ular genetic study of 1765 cas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J].Am J Surg Pathol,2005,29:52-68.
[3]Boonsirikamchai P,Podoloff D A,Choi H.lmaging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assessment of benefit from systemic therapy[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2009,23: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