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机制探析
2011-04-14王雄
王 雄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紧迫需求,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高职高专教育要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在新形势下应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进程,探索“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机制,从而提高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1 “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对“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结合“双师素质”教师现状,尝试对“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的内涵进行界定。
1.1 “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
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是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完成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以及相关工作经验。二是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三是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采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
1.2 “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内涵的界定
上述“双师素质”的标准明确了认定办法,但这只是“双师素质”教师首次认定的标准,它没有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进一步等级划分,也没有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资格和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双师素质”教师的资格和等级不应该是“终身制”,而应该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因为行业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大部分“双师素质”教师即使在当时的情况下符合了“双师素质”的标准,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原来的“双师素质”已经不能跟上行业的变化,必须通过再培养机制进行自我能力更新,才能成为符合变化的新“双师素质”标准的教师。据此,笔者对“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的内涵界定如下:即通过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再培养模式等方式,构建完善有效的再培养机制,对首次认定为“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再次培养,实现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动态和等级管理,进而打造与时俱进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的必要性
2.1 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且存在就业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及实习实训条件仍不足、校企合作尚不到位、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国家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对“双师素质”教师如何培养的研究较多,方法也较成熟,但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对“双师素质”还没有设置独立的考评办法,使“双师素质”教师处于有评无考的状态。这就使部分“双师素质”教师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强,从而影响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考评体系,并依据这套体系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再培养、再提高,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
2.2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将决定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国高职高专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稳步提升,取得了阶段性的办学成果。但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一线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现实需求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职教特色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对“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领域的研究还基本是空白。如果高职高专仅注重扩大“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规模,而忽视对既有“双师素质”教师的再培养,则不能把握行业的第一线和市场需求,势必会极大影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积极构建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机制[2-9]
3.1 构建科学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根据考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再培养
第一,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通过考评实现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动态等级管理。可考虑尝试建立新的“双师素质”教师评价体系,打破资格认证终身制,实施动态管理,进行分级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不同,对其素质进行等级认证,例如可以对“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分为“A”到“AAAAA”五个等级。考评内容包括部门考评、学生考评、教师互评、专家考评、企业考评等方面。评判标准可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结合社会需求等因素制定。
第二,根据考评结果对不同等级的“双师素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培养。根据考评情况,制定再培养计划和方案,同时由专家对再培养计划进行论证,减少资源浪费,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论证后的方案分别安排实践、理论培训和校内互训。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将有利于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相互学习与督促。教师也可根据自身等级和发展需求,选择参加不同级别和形式的再培养。
3.2 构建“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的激励机制,调动“双师素质”教师主动参与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始注重对“双师素质”教师的激励。但总体而言,力度明显不够,最关键的是没有体现不同等级“双师素质”的教师待遇差距。教师素质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坚持“高素质、高水平、高工资”。一般而言,“双师素质”教师在素质和水平方面都相对高于普通教师,特别是一些“双师素质”等级高的教师,其地位和待遇也相对较高。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双师素质”教师的等级与分配制度挂钩,在岗位津贴、课时津贴等方面体现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向更高等级“双师素质”教师的目标冲刺。
3.3 构建多渠道“双师素质”教师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实用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当前形势下,在积极构建多渠道“双师素质”教师的再培养模式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3.1 充分利用校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网络。职教师资基地的专业设置覆盖所有的职业领域和职业院校的主体专业,培养培训内容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需求,可针对不同等级的“双师素质”教师分别制定训练计划,派出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学习培训,或者聘请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做教员,利用寒、暑假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培训。
3.3.2 安排“双师素质”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企业或科研单位,安排不同等级的“双师素质”教师到相应的单位采取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等形式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通过专业实践,“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双师素质”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
3.3.3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制定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做到真题真做。以教学与生产、技术开发应用紧密结合为指导,利用学校教学设备和设施同专业技术指导人员进行研制、开发实验实训环节。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能为学校节省资金,锻炼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紧密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生产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3.3.4 聘请业内专家上课,组织“双师素质”教师观摩学习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通过聘请、吸纳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或定期进行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既可以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双师素质”教师眼界,又可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
3.3.5 产学研结合,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较好途径,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高职高专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主要应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双师素质”教师可以定期到实习基地学习、实践,接受新的专业知识、企业先进技术及学术交流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修订再培养计划和方案,组织“双师素质”教师的再培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教师的双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 (教高厅[2004]16号)附件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Z].2004-04-12.
[2]刘复国.简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4(9).
[3]马素玲.浅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4]赵敏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探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5]延静.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
[6]庞洪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中国育人,2006(6).
[7]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8]昊淑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9]余克全.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