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2011-04-14谭颖颖刘昭纯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学院 (咸阳 712046)
笔者曾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从发生学上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提出“中国传统思维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中医养生原则和方法的确立产生着深远影响”。经过大量文献阅读和长时间的思考,笔者意欲对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进行一番更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建设中逐步发生与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存在也必将依托于整个民族的人文大环境。整体思维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历经数千年的人类智慧和思维的历史积淀,蕴涵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追溯整体思维的文化和哲学源流,《周易》是目前所知较早记载与整体思维相关的经典古代哲学著作。《周易》在观察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结合人自身的特性,将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和自然置于一个整体的系统中来解释人的吉凶祸福。虽然其尚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系辞》所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观点已经初露整体思维的端倪,将人和自然置于统一的思维平台。
作为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至远的儒、道两家,无论是老子的“天人合道”观还是孔子的“天人合德”观都无一例外的受到《周易》整体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理论体系。《道德经》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庄子◦天运》也说:“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其中的“顺之天理”和“应之自然”均是在天人合一观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养生原则。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在儒家那里经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加以发挥、完善,尤其是经汉代董仲舒的阐述,进一步充实了天人合一观。但是先贤的诸多论述并未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直至宋代理学家张载在其著作《张子正蒙》中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至此天人合一观的发展方告一段落,整体思维模式已初具规模。这种朴素整体思维模式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尤其在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详而言之,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整体思维模式影响而建构的中医养生理论主要包括:
1 顺应自然养生观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中,使其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顺应自然养生原则。人与天地相参,与所生活的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形成了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变化。随着这些规律性的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发生适应性的规律性变化。如果气候变化异常人体不能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类而言,就要从各个方面调节,使之适应外界的变化,即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进行养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及《灵枢◦ 岁露》所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人生于自然,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适应性改变,必然也受到自然的制约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古人认识到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地生活,必须协调好与自然界的关系,做到顺应自然以养生,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 形神兼顾养生观
中医养生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没有割裂形神关系,而是在形神一体的整体思维模式下,建构了更为客观和全面的形神兼养的养生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除了对外在形体的关注,同样重视内在“神”的状态,提出形神兼养的观点,并成为中医养生有别于西医保健的理论特色。形神兼养的养生观认为,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重视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形体和精神得到均衡的发展。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无神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基于对形神关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内经》认为养生尽天年的最高标准是“形与神俱”,如《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若“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把这种关系概括为“形与神俱”,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形神观念。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可概括为锻炼身体,外避邪气以养形;调摄情志,内葆真气以养神。
3 精气神养生观
在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中医认为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与人浑然为一个整体,人无精气则不活,精气离人则不存。人体之中精气无处不在,精气充足与否与人之健康寿夭休戚相关。在此基础上,中医养生建立了积精全神和保养真气的养生原则。“积精全神,保养真气”这一养生原则的建构受道家“道气论”哲学观的影响。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经战国中期分化为分别以庄子和管子为代表的两个派系,前者重视“道”,认为“道”是物质世界永恒的、无处不在的终极本原;后者认为“道”是无所不在而富有生机的精气,精气才是宇宙万物发生并存的本原。在战国后期上述两派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黄老新道家,这便是道家“道气论”观点的由来。所谓积精,就是护养精气,使之充实,不致妄泄而耗伤。精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本,是构成人之形体的基本物质,是化生神的物质基础,只有注意精的摄养,才能“形与神俱”。葛洪在其《抱朴子》中曰:“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说明保精在中医养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中医认为,人身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水谷,先天精气是否充足取决于父母精气。因此,父母在孕育胎儿之前就应该注意保养肾精,以使胎儿的先天之精充足,出生后的婴儿则应保证充足的饮食摄入,以培补后天之精,正如张介宾《景岳全书》所言:“夫人之所受于天而得生者,本有全局,是即所谓天年也。”又曰:“然则后天之养,其为在人,可以养生家而不以此为首务乎!”“若以人之作用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这种养生重视保精理念的建构不能不说深受整体思维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家“精气说”的影响。
4 五脏六腑养生观
在整体思维模式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五脏六腑整体观,是五脏六腑养生观建构的理论基础。五脏六腑整体观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以脏腑功能为中心进行的,五脏主藏精,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能受盛和消化水谷,吸收精微,排泄糟粕。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心的主导下,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因此,协调脏腑功能在养生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养生强调重视脏腑之间的配合协调关系,明代万全《养生四要》指出,“今之养生家曰:心者,神之主也;肾者,精之府也;脾者,谷气之本也。三者交养,可以长生”。推而广之,养生中对五脏之间、脏与腑之间的关系都要处理好,这应作为养生的要求贯穿在养生方法中,如四季养生中,春季强调养肝,其目的是为奉养夏长之心气;夏季强调养心,其目的是为了奉养秋收之肺气,等等。饮食养生中要求调和五味,不可偏嗜,其目的则是防止太过之味克伐或乘侮相应的脏器。在精神调摄中应认识到,一种过激的情志不但会伤害本脏,也能影响其他脏腑,避免情志过激可以保持脏腑功能的和谐。这些养生方法都是遵循协调脏腑的原则而实施的。《素问◦刺法论》中还介绍了一种气功避疫法,认为经常操练可以增强脏腑功能活动,培育正气,后世所创造的气功呼吸“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都与脏腑相联系 ,而有协调和促进脏腑功能的作用,进而达到整体养生的目的。
5 调畅情志养生观
情志是指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失调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情志的异常变化,尤其是突然的、强烈的、长时间的情志刺激,常常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使气机失调、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医养生理论在其建构过程中,不但将人体和自然、身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看作一个整体,而且认识到情志的正常与否也与养生密切相关,上述观点均得益于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就认识到情志在养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言,中医学远远超出了其他医学的步伐。《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可以说是较早关于调畅情志,以达到养生之目的的记载。《管子◦内业》篇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催,福将自归。”“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指忧、悲、喜、怒有失养生之道,而只有调畅情志,安神定志,保持乐观才是养生的正确做法。受诸子重视精神愉悦的影响,中医养生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也非常重视对精神的调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与五脏密切相关,并认识到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如果情志活动失常,可以影响到五脏功能,致使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即《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的“喜怒不节则伤脏”,具体来说就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相反,如果情志活动正常则脏腑和顺,气机条畅,身体健康,即《灵枢◦本脏》所言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提示人们,养生不仅要被动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环境,而且要积极主动地调摄情志。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反之则身体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因此,积极调畅情志,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才是养生之要旨。
综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重要养生理论的建构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建构的中医养生理论极其重视对整体的认识和协调,既认识到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共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以及情志与健康之间的功能联系和整体调摄的重要意义。简言之,该哲学思维模式赋予中医养生理论以理性和智慧的特征。
[1]谭颖颖 ,刘昭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45-48.
[2]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 [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2-243.
[3]王 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 [M].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52-58.
[4]张登本,孙理军.黄帝内经话养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2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