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症46例
2011-04-14吕利亚陕西省神木县医院内科榆林719300
吕利亚 陕西省神木县医院内科 (榆林 7193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西药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 2007年 6月至2010年2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46例均为本院门诊就诊患者,男 12例,女 34例;年龄在 22岁~ 65岁 ,平均年龄45岁;病程6个月~ 8年,平均 4.2年。诊断符合 FD的诊断标准[1]①有上腹部胀痛,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②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可排除肝胆胰疾病;④无糖尿病病史、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⑤无腹部手术史。
治疗方法 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 12g,人参15g,黄芩、干姜、枳壳、厚朴各 10g,黄连 8g,甘草 6g,大枣5枚。肝胃不和加柴胡、香附;失眠焦虑者加酸枣仁、远志;食积郁滞加莱菔子、鸡内金;反酸烧心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用法:清水煎汁300m L,分早晚2次温服,1d1剂。疗程4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主要症状(上腹部胀痛和不适)及其他症状消失,饮食正常,随访半年或以上无复发;好转:主要症状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饮食增加或基本正常,或停药半年内病情反复但程度较轻;未愈:主要症状无改善或仅有短期缓解,很快又出现反复。
治疗结果 治愈 28例,有效 15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93.48%。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组症状,据统计此病的发病率高达20%~ 30%,占消化门诊的 50%左右[3]。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 30%~80%的 FD患者有消化道运动异常[4],有明显的胃电节律紊乱及胃对进餐的反应异常[5]。并对胃酸的敏感度增高、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精神心理和应激因素等有关[4]。但临床上有许多患者单纯用促动力药不能完全缓解症状[6]。而抗抑郁、抗焦虑药副作用大,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因此发挥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整体调节作用治疗 FD是新的选择。
FD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由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劳倦伤脾,寒温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该病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是其发病的关键。因此辛开苦降、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符合其病机。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散结开痞,降逆止呕;炮姜温胃止呕,并助半夏辛开散结;黄芩、黄连泻热降逆,与半夏、炮姜之辛温共奏辛升苦降之效;厚朴、枳壳疏肝理气,为消结除痞满之要药;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使脾气得升、运化得健。诸药合用,行中有补,温中有清,升降并调,标本兼顾。既辛开苦降顺其升降,又寒热并用和其阴阳,功补兼施调其虚实,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痞满自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 叶任高,陆再英.西医内科学 [M].第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0-42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
[3] 汤 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现状和展望[J].海军医学杂志,2003,24(3):88.
[4] 李国华,侯晓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2002,11(4):370-372.
[5] 林金坤,胡品津,李初俊,等.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与胃窦部动力[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5):5315.
[6] 刘新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动力异常[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