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运感区临床应用举隅
2011-04-13孙忠人曹燚
孙忠人,曹燚
足运感区临床应用举隅
孙忠人,曹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头针;便秘;关节痛,膝关节;肛门直肠痉挛症
头针疗法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微刺方法。足运感区位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 cm,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 cm长的直线。临床上除用于治疗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还可用来治疗中风后便秘、增生性膝关节痛、肛门直肠痉挛症。
1 中风后便秘
患者,男,67岁。患者于就诊前45 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家人送至医院时右侧肢体肌力2级,急行颅脑MRI示左侧基底节区大面积脑梗死。经针灸、药物等综合治疗,患者右侧肌力可达3级,但有便秘症状,多4~5 d一行,粪便干燥坚硬,并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腹部触诊可触及粪块,遂于治疗中加入头针足运感区。取双侧足运感区。用长30 mm毫针沿头皮快速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1 min后,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电流量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患者在针灸第二天自觉腹部胀痛症状减轻,第三天有便意,可排出干燥粪块,针灸10 d后可3 d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较顺畅。
按 从解剖角度看,头穴足运感区位于旁中央小叶的头皮投射部位,而大脑皮层旁中央小叶恰是人体大脑中枢排便控制区。中风患者由于大脑病变,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伤,大脑皮层排便中枢不能接受和发出排便信息,而使脊髓内低级中枢亦丧失其调节作用,导致排便障碍。从患者的针刺效果来看推测针刺此穴区可以改善该部位脑部血液循环,调整局部血流供应状况,对排便中枢有直接调整作用。
2 增生性膝关节痛
患者,女,70岁。患者来我诊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步入诊室时见其左下肢行走拖沓,经过问诊得知,该患于5年前膝关节隐痛,后来病情加重,长时间行走或久坐起立开始行走时膝关节疼痛,就诊医院诊断为“膝关节骨质增生”。5年间采用理疗、按摩、药物等多种治疗手段均不见缓解。取对侧足运感区。采用长30 mm毫针沿头皮快速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针体2 min,后每10 min捻转1次,留针40 min。足运感区捻转1次后,嘱患者行走,步态较来时灵活,患者自觉膝关节疼痛减轻四成。针刺3次后膝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步态如常人。
按 头穴足运感区位于旁中央小叶的头皮投射部位。第1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觉以及位置和运动觉。身体各部在此部的投影呈倒置,既中央后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支配下肢,中央后回中部支配躯干和上肢,中央后回下部支配面、舌、咽、喉。推测针刺足运感区使针刺信号作用于感觉中枢下肢代表区,从而起到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发挥镇痛作用。
3 肛门直肠痉挛症
患者,女,64岁。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肛门有特殊臭味,怪声异响,疼痛坠胀,时有麻木奇痒。有时疼痛难忍,彻夜不眠。全身伴有精神萎靡,悲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失眠,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一年余。物理和器械检查均无相应的阳性体征发现,实验室检查为阴性。西医诊断为肛门直肠痉挛综合征(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多方求医,包括肛门给药,口服止痛剂,口服镇静剂及应用常规针灸治疗,均无明显好转。取穴百会、双侧足运感区。采用长30 mm毫针沿头皮快速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提插2~3 min,每隔10 min捻转1次,留针可长达1 d。针刺5 min后患者自觉肛门疼痛大减,有明显的松弛感,但还有坠胀感,留针30 min后,症状消失。连续治疗3次,痊愈。
按 百会为督脉之穴,该脉与足厥阴肝经交与巅,而肝经支脉与肛门有关,故在经络辨证上属于“病在下,取之上”的下病上取法,另百会有安神镇静之功,中医学认为“静则痛减”。足运感区相当于中央旁小叶的体表投影,为下肢的感觉、运动中枢,也是尿便中枢,故对泌尿系统疾病有效。
4 体会
大脑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有感觉功能,对躯体、内脏具有调节作用,具有控制、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作用。头针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或根据头颅解剖部位,以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本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理论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针刺手法上与传统的针刺相比,头针需要快速捻转,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发挥该处的作用。另外,关于足运感区疗效的深入途径、中枢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专题深入研究。
2010-07-30
R249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3.183
1005-0957(2011)03-0183-02
孙忠人(1960 - ),男,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