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都市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2011-04-12刘士林

关键词:人文学科进程都市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34)

【文艺学】

【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

略论都市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34)

>编者按: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建构、跨学科与多学科的集约组合、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以都市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为中心,广泛涉及城市环境、政策、规划、经济、管理、人口、交通、公共服务、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审美时尚等方面。在都市化进程中,随着文化资源直接构成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文化生产力成为城市社会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文化发展成为城市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更高理想,都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不仅迅速获得了现实空间,同时在文化城市建设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战略核心地位,对于人类应对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有鉴于此,我们从今年开始推出《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专栏,希望以此推动传统学科转型,提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服务水平。

作为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研究,其重点主要在城市的空间、经济、金融、物流、人口、种族、性别等方面,都市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附属部分,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对象与领域。就中国人文学科而言,在价值观念上深受西方影响,农业文明传统培养的对自然、乡村的深厚情感,特别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这些对于理性、科学地认识与研究都市文化,都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必须为都市文化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使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价值领域的观念、理论与方法得到有效的整合。

都市文化;基本理论;交叉建构

都市文化研究是一个正处于探索过程中的新学术领域,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出现的新兴学科。

从世界范围看,与城市文化研究不同,都市文化研究与当代城市化的新模式直接相关。城市化包括城镇化、城市化与都市化三种基本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都市化”模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是“城镇化”,也不是“中小城市化”,而是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城市群”为发展目标的“都市化进程”,才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现实背景。这是都市文化从城市文化中独立出来的根源。

从中国城市化进程看,尽管我们的起点低,城市化水平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置身局外。在现代化的金融、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下,“都市化”进程迅速超越了国家、种族与地理的界限,蔓延为影响巨大的全球风暴。目前国内已有 183座城市提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尽管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发展中存在着误区,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都市化进程”对当代中国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国当代城市对“都市化”进程的理论需要。这是在中国必须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因。

从“都市化”的不同层面看,其影响并不局限于经济、金融、社会领域,也直接影响到精神生产、文化消费、审美趣味等方面。“都市化”进程意味着人口更加集中、资源更加紧张、交通更加拥挤、空间更加逼仄、竞争更加激烈,这不仅给都市主体的心理环境与精神生态带来更加强烈的冲击、污染与破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城市自身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而言,受西方消费社会与快餐文化的影响,都市文化的粗鄙化、庸俗化、垃圾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城市社会自身的健康与和谐,对其所辐射的广大农村地区也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关注都市文化的现实原因。

在以往的研究中,西方城市社会学等提供的知识谱系,以及中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城市(都市)社会与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总体上可分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类。

就社会科学而言,其主流在西方的社会学、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又以城市社会学、城市史、都市人类学等为代表。如 Mumford,Lewis.The Culture of Cities(《城市文化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0.)、Kasinitz,Philip,ed.Metropolis:Center and Symbol of Our Times(《大都市: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与象征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5)、LeGates,Richard T.and Frederic Stout,eds.The City Reader(《城市读本 (城市文化文选)》New York:Routledge,1996)等。此外还包括蔡勇美、郭文雄的《都市社会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9年版)等。它们不同程度地提出或揭示了都市文化存在的特殊性。但作为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研究,其重点主要在城市的空间、经济、金融、物流、人口、种族、性别等方面,都市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附属部分,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对象与领域。由此可知,都市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与体系框架不能直接从社会学中“拿来”,而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就人文学科而言,其主流是文化研究、媒体理论、大众文化等话语谱系。中国人文学科受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二者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相似的。具体说来最值得关注的是价值问题。“都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极端复杂的都市环境与都市社会给个体在感觉、心理、情感、精神、意志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异化,但另一方面,这也提出了如何在都市空间这个超级复杂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更高目标。由于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源是 20世纪以来的审美主义思潮,因而往往对前者比较敏感,而对于后者则难以理解与接受。一旦把大自然、乡村、童年视为诗意栖居之所,就容易对现代文明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就中国人文学科而言,在价值观念上深受西方影响,农业文明传统培养的对自然、乡村的深厚情感,特别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这对于理性、科学地认识与研究都市文化,都是极为不利的因素。“都市化”带来的问题固然众多,但绝不能否定这一历史实践进程。而都市文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与工具。

以上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逻辑上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必须为都市文化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使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价值领域的观念、理论与方法得到有效的整合。需要指出的是,这既符合西方社会学“从实证走向人文”的学术历程,也与中国人文学科一直关怀现实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西方城市社会学内在理路的变迁,主要经历了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环节,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道德色彩比较浓郁,如社区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与贫民有关的社会问题”,其后则“转向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分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反对“社会学……以自然科学为其样板”成为主流,出现了与人文科学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文学科一直对中国的现实与文化问题十分关注,形成了开放型的学科框架与学术传统,近年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则为其介入都市社会与文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对象与现实契机。以马克思哲学理论为指导原则,以西方城市社会学与中国人文学科为学术资源,建设都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体系,为当代人认识其生活的世界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不仅在逻辑上可行,在实践中也十分必要。

都市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性与异质性,在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结构与规律可循,但实际上正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所说,构成都市社会与文化的诸要素,“并不是混乱不堪,毫无逻辑可言;相反,它们‘互为关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事都市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与建设,可以建构一个具有较大普适性、适合中国城市化特殊国情的“文化理论”与“解释框架”。其现实价值主要有三:一是以基本理论问题为核心建构都市文化研究的框架体系,推动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与更深入的研究,为当代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减少自身的异化提供一种理性的精神资源;二是适应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都市群”的现实需要,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科学与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参照系统;三是由于一般中小城市在发展模式上主要以大都市为样板,所以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为其他城市与地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与经验。

目前,对“都市化”进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人们的认识与研究是不够深入与全面的。从现实上看,主要是中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使关注的焦点一直停留在“乡土中国”上。尽管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与影响越来越重要,使这种倾向有所改观,但在急于发展生产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功利发展观念驱动下,其关注仍主要偏重于经济社会方面,对其文化与精神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学术上看,尽管由于都市文化模式对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使都市文化、城市文化研究在近年来受到一定的重视,吸引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管理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但由于基础理论的缺乏,因而在研究对象与范围、学科性质与目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念等方面,往往显得比较零乱与破碎。造成这种知识生产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对都市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与框架体系缺乏科学界定与系统研究,是其关键所在。在这个意义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建构都市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意义。

Realistic Background and Sign ificanc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Ubiculture

L IU Shi-lin

(School ofMedia and Design,Shanghai 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urban space,economy,finance,logistics,population,race,gender,etc.Ubiculture is justone subsidiary part and it can not become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objector field.Since Chinese humanities are influenced byWestern values,the deep feelings cultured by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the natural,rural,especially the special nature ofChinese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process are extremely unfavorable factors for the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ubiculture.We mu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framework system forUbicultural studies,so that the concepts,theories and method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different areas ar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ubiculture;basic theory;cross construction

G112

A

1007-8444(2011)02-0222-03

2010-12-02

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8-0899)。

刘士林 (1966-),男,河北曲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江南文化、都市文化学研究。

【文艺学】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进程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