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对话式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索
2011-04-12方长安
方长安,方 舟
(1.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 经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新诗对话式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索
方长安1,方 舟2
(1.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 经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高校新诗对话式教学,就是改变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观念,学生与老师以平等姿态研讨诗歌,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介绍知识背景,引出话题,参与对话,虽发出声音但不硬性要求学生接受,相互尊重,砥砺思想。“对话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发掘新诗的现代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价值判断力和审美力。
新诗教学;对话式;创新思维;价值观;审美意识
一
中国是一个诗歌传统深厚的大国,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吟诗,无人不作诗,诗是一种身份象征,是知识者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别的场合与时刻,必须有诗歌助兴,献诗、踏诗、和诗。读书人相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治国可以仰仗诗歌,正人心可以借助诗歌,所以诗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是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致使诗歌改道,白话自由诗取代了文言格律诗,传统诗教方式发生了变化,诗走出了文化小圈子,以更直接的姿态参与社会变革。合奏启蒙、救亡以及翻天覆地的主题,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诉求。
随着新诗的不断完型,新诗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与传统诗教不同,现当代诗歌教育主要由学校来实施,就是说新诗进入了不同层次学校的教科书和讲坛,当然高校是现代“诗教”最重要的地盘。
高校如何教授新诗,一直困扰着教师们。建国前废名等在大学开设的新诗课程,将既有新诗作品鉴赏、理论抽象与新诗创作规律探索紧密地结合起来,就是说那时的诗歌课程相当程度上还是新诗如何发展的创作探索课,是新诗推广普及课,是创作得失总结课,而不是要以诗歌感动人、教育人,不属于古代意义上的“诗教”范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文学地位逐渐确立,新诗成为现代文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作为一种知识的地位被确立。总体看来,对于新诗的讲述,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1950年至1980年代初是第一阶段,主要阐述、张扬新诗发生、发展历史过程的革命性,突出新诗创作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潮流在反封建、反资本主义革命中所起的积极作用;1980年代中期以后,“五四”启蒙主义再一次成为言说的重要立场,新诗的思想启蒙性受到高度肯定,高校新诗教育成为回忆、讲述“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两个时期言说的着重点不同,但讲授的目的与方式大体一样。教学目的不是以诗启迪灵魂,强调的不是新诗所包蕴的个体意识,而是将新诗作为新兴文化运动进行介绍、评析,新诗被看成是一种必然进化的文学事件,所以讲授的知识模块往往是诗歌运动、创作社团、创作潮流、创作方法等,诗人尤其是诗作往往被这些宏大叙事所湮没;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按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内容讲授,教师讲学生听,大体是填鸭式的满堂灌,中间当然也有一些“启发式”环节,但这种启发完全是教师按照大纲的设计进行,启发的不是学生的人文情怀,而是对知识的逻辑理解。学生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很难被启发,很难真正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蕴,最终大都停留在对新诗知识客观记忆的层面。这种教学方式背离了新诗的精神。
那么,新诗的精神是什么呢?与之相应采取怎样的教授方式更恰当、有效呢?新诗简单地说就是白话自由诗,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其精神体现在“白话”与“自由”上。“白话”是相对于“文言”而言的,不同于“文言”的“典雅化”、“贵族性”、“庙堂性”,它是口语的,日常的,具有大众性、平民性、公民性,是现代社会的言语,而言语就是话语,承载着文化的精义,或者说它就是文化本身。就是说,“白话”即是一种现代文化。“自由”即规范的解除,新诗的“自由”指的是传统格律形式的颠覆,即破除束缚人的情感、思想的外在形式,就是人的解放、人格的独立,就是个体人价值的回归,包蕴着一种理性诉求,张扬着现代文明。所以新诗精神,概而言之,就是现代精神。
这种现代精神决定了近乎“专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于新诗。满堂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真正的参与环节,缺乏审美体验过程,也就难以真正体味诗歌内在的情感。新诗的现代精神要求的是开放的对话式的教学,赋予诗歌教学过程以审美体验性、思想独立性和人文感召性。
二
那么,何谓对话式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就是改变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观念,学生与老师以平等的人的姿态参与诗歌探索,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引出话题,参与对话,虽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不要求学生硬性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赋予学生学习上自由讨论、自由言说的话语权。
武汉大学重视新诗课程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设有“中国现代诗歌名篇导读”课程,全校学生开有“中国新诗鉴赏”通识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开设了“中国新诗史”课程,博士生有“新诗专题研究”课程。所以,我们的新诗对话式教学实践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展开。在教学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新诗知识水平,了解他们的审美观念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当然探索的重点放在本科生教学上。
近几年,我们对本科生的阅读现状、审美趣味和价值观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乐于消费大众文化快餐,审美品位走低,特别是人文意识不足,有的甚至称得上人文情怀淡薄,对当代世界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生世相缺乏足够的人文价值判断力。“对话”就是相互聆听与表达,相互尊重,体现为一种平等的人文情怀。基于当下大学生审美意识特别是价值观念现状,我们努力在新诗对话式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人文意识,强化现代人格教育和审美教育,将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文价值观和崇高的审美趣味,作为新诗课程对话式教学探索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实践探索。
一是从人文价值诉求出发,在尽可能了解学生审美要求的前提下,邀请部分学生参与,重新遴选新诗作品,编写新诗教案。现在新诗选本很多,但大同小异,收入的多为长期以来“公认”的新诗“精品”。这些所谓的“精品”有些确实称得上艺术杰作,如《雨巷》、《再别康桥》、《断章》等;有些则既不属于审美意义上的上品,也不是人文精神充分的作品。那些平庸之作变为“精品”的过程大体如此:它们因历史非常时期的需要而被遴选出来,受到重视,后来的不少新诗编选者懒于鉴别或鉴别力不足,照抄非常时期的选本,那些平庸诗作便有幸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选本里,“以讹传讹”,进而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文学史编写者不加辨别地写入文学史,强化其重要性,这种现象不断重复,伪精品就这样诞生了。如此状况的选本自然是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所以重新编选新诗作品显得非常重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讨论、遴选作品;学期结束后,以是否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性为重要标准,再次征询学生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对原有教案所选作品进行增删修订。例如,在全校“中国新诗鉴赏”通识课结束后,测绘学院、口腔医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生命科学院等非文科专业的一些学生,认为应该选择一些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作品进行研讨,这是非常好的建议,我们就在下一学期的新诗篇目安排上进行了调整,选择了一些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作品,共同探讨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等问题,探讨科学实验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格式化的当代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特别是提升了他们面对人类精神困境时(如克隆人现象)的价值判断力。
二是课堂讨论之前,由师生共同参与制定出对话教学议题表。这个议题表是由人文价值主题和审美主题构成,意图是使对话始终置重于人文价值的研讨和审美眼光的培养。新诗在现代文学里人文意蕴、现代审美趣味最为浓厚,对它们的对话式发掘过程就是学生人文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新诗中的人文价值维度起码包括:人的自觉,个性解放,独立思考,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平等自由,民主观念,人格尊严,自强自立,反偶像,自我反思,不屈不挠,宇宙意识,尊重自然,爱国意识,民族认同,农工意识,浪漫情怀等等,那些被一代代读者所推崇的优秀作品,诸如《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夜》、《雪花的快乐》、《雨巷》、《再别康桥》、《凤凰涅槃》、《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诗八首》等,无不表现了某一层面的人文意蕴,关于这些作品的对话赏析过程,相当程度上就是发掘其人文价值的过程。由于过去的一些学者对于某些作品的鉴赏,偏离了人文精神向度,或者说人文关注不够,相比而言,我们的鉴赏常常富有新意。
三是课堂上教师先介绍诗人、作品的相关知识背景,然后与学生一起就作品的情感特征、审美个性、价值取向等等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是平等对话,老师既不居高临下,也不低位迁就,而是在相互尊重中发表意见。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述,学生对老师的导读同样展开讨论,学生之间更是相互提示、评析。课堂气氛活跃。这时老师就像导游一样将学生引入风景区,共同欣赏,一起畅聊,陶醉其间,轻松中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是课堂外的交流对话。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封闭式的,45分钟完了,一节课就结束了,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深层对话,以至于有的老师上完一学期课后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这种师生之间缺乏对话交流的模式,不适合现代新诗课程的教学,因为新诗内在的审美意味不是课堂有限的时间能够琢磨透的,新诗内在的人文关怀更需要联系社会人生慢慢领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将现代新诗名著导读环节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具体做法主要有四:(一)与兴趣浓厚的学生不定期举行新诗课外研讨活动,三五人、七八人或十几人都可以,有时周末进行,有时晚饭前相聚两个小时,以自愿为原则,不强求参与,讨论对象有时是名家名篇,有时则是学生自己的习作,有时是网络上的作品,有时是新的诗歌现象;(二)课外组织学生开展新诗朗诵活动,邀请诗人、学者现场指导,学生与诗人、学者同台朗诵,除新诗名作外,还朗诵自己创作的作品,相互交流对话,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创造力。(三)鼓励学生在课外围绕新诗精品进行人文探索,撰写阐释、弘扬人文精神的论文,创作诗歌,老师则跟踪指导,对部分学生实行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修改作品,向刊物推荐优秀习作;(四)与学生电话里交流,有时在网络上相互对话,气氛民主。
五是开放性考试模式的探索。对话式教学要求考试环节必须做相应调整,为此我们改变了传统闭卷考试形式,一方面以平时课内外交流、对话情景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分值占40%或50%;另一方面,采用小论文写作的方式进一步考察学生的新诗鉴赏力,了解他们的价值观。老师提供一批具有人文意蕴的小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学生选择做怎样的题目,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这种考试方式,实践证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更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
“对话式”教学发掘、强化了新诗的育人功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发掘新诗的现代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价值判断力和审美力。
首先,可以消除填鸭式和简单启发式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新诗教学与一般文学史教学没有什么区别,采取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有些老师也进行了某些实践尝试,但大都只停留在简单启发式层面,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主观决定的,讲什么、不讲什么,学生没有知情权和话语权,老师的观点不管学生是否认同都必须接受,其结果是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的机械,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起来。对话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交流,积极思考,充分言说,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学习兴趣特别是对新诗的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一些学生的诗意被强化,诗情被点燃,诗性被激发,他们写诗,发表诗作,有的还出版了诗集。
其次,让学生参与遴选作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他们鉴赏诗歌的自信心,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习知识,欣赏作品,主动发现问题,思考研究问题,在对话交流中相互启迪解决问题,改善了课堂上学生被动接纳知识的情景。一些学生撰写出了新诗研究论文,质量不错,并公开发表;一些学生考取了诗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立志从事新诗研究。
再次,开放式对话学习,叩问诗心,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培养,有助于他们深入掌握学科知识,理解新诗的思想意蕴,真正走进作品,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精神空间,与诗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审美对话,领悟诗人与诗作的真趣。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了。
第四,对于新诗内在人文精神的发掘、阐释过程,其实就是精神的旅游过程,学生在自由地解读活动中,不只是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深刻地体验着现代知识分子的苦痛与快乐,获得一种精神的崇高感,一种人文审美价值的认同感。课堂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同时成为砥砺思想、体验人文精神的场所。从他们的文学创作、学术论文以及平时的言谈中,不难发现其人文价值判断力、审美鉴赏力有明显的提升。
第五,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生存智慧。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非常重要,然知识转化为智慧更有价值,世界上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人物,往往就是将知识成功地变为智慧者。学生经由开放性的自由对话,灵魂之门被打开,他们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成为话语的创造者,在生产话语的过程中,在与他人交换体验与意义的过程中,智慧得以启迪。
第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的诗人热衷于挑战社会传统习俗,对社会陋习、陈腐思想说不,中国现代诗人多站在反传统的立场上创作,在质疑旧的伦理价值前提下创作,在呼唤现代理性时又有清醒的反思意识,如郭沫若、李金发、徐志摩、废名、卞之琳、穆旦等对传统社会文化秩序进行了深刻的表现与批判,他们的思维具有非日常性、非世俗性。逆向思维带给人的是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是灵感与创新。对新诗的开放性对话式赏析,使学生真正体味了诗人的文化叛逆性,特别是对诗人的非常规性思维有深刻认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富有创新性的思维习惯。
A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of New Verse in a Dialogic Styl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Values
FANG Chang-an1,FANG Zhou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The teaching of new verse in a dialogic style is to change the idea that the lecture is teachercentered in order to make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discuss verse equally with the teacher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eliciting the topic of discussion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dialogue most of the time.In this way,the teacher can air his or her view but would not impose it on the students so that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can respect each other and temper their mind.The teaching“in a dialogic style”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self-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but also be conducive to exploring the modern spirit of new verse and to improving students’sense of human values and aesthetic power.
the teaching of new verse;in a dialogic style;creative thinking;values;aesthetic consciousness
G642.0
A
1674-5310(2011)-06-0159-04
2010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国新诗课程对话式教学方法探索”;“武大课程2010”教改项目
2011-10-28
方长安(1963-),男,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诗研究。方舟(199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经管学院金融专业学生,主要研究经济学、人文科学。
(责任编辑:毕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