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

2011-04-12刘绿丝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道德

刘绿丝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

刘绿丝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德育应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德育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统一、解惑传道与情感关怀的统一。现实高校德育仍存在着德育目的的工具化价值取向、德育过程的单向性、德育内容的片面性等“非人本”现象。高校人本德育的构建必须实现德育目的的人本回归、发挥人本德育“双主体性”作用、倡导师德育人。

高校;人本德育;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理念。高等教育领域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高校人本德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以学生的实际为教育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根本目的。人本德育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发展趋势与发展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德育深化发展、成效提升、持久生命力获取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

人本德育即指德育应以人为本,就是说,应该以对人的深刻研究和全面理解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德育过程中要贯彻人本理念和注重对人的人性关怀,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培养具有现代道德智慧的人。[1]人本德育主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塑造,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提升与素质的全面完善。高校人本德育是指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体现人本理念和注重人性关怀。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德育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归宿。在德育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上,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在德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德育“双主体性”结合的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人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方案,努力使德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目标和任务。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因此,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德育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

2、学生个性与德育共性的统一

德育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统一,首先是指人的社会性与人的个性的统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组成家庭、民族、社团、国家的最小的、最基本的元素,人的社会性是无数人的个性的统一,没有人的个性的统一就没有人的社会性;同时,人的个性又依托并归属于一定的家庭、民族、社团、国家等各种社会关系中,不依托一定的家庭、民族、社团、国家等社会关系,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发展便无从实现。

德育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统一,还包括教育者的“他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统一。人的良好个性素质的培养、形成需要教师、家庭、社会的“他教育”,教师、家庭、社会的“他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外部影响,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外因,其中教师的“他教育”尤为重要。人的良好个性素质的养成更需要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良好个性素质养成的内因,是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它反映的是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解惑传道与情感关怀的统一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的发展。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情感领域是与认知、动作技能并列的三大领域之一,布卢姆建议的情感领域包含了兴趣、态度、价值、信念等个性品质。现行教育只强调达到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忽视情感领域目标的实现,这是对完整教育目标的曲解。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道德情感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情感具有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构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对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和行为结果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道德情感又是与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二、高校人本德育的现实困境

1、德育目的的工具化价值取向

作为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目的是指德育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追求或培养的品德规格,它也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是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德育目的依据的是教育目的,由此可以归结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目的是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品质的学生。这种德育目的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服务功能,德育目的体现出工具化价值取向,高校德育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工具。一方面,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因相比,德育处于次要地位,容易造成学生忽略德育的现实;另一方面,忽视德育能够培养个人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过于强调通过塑造受教育者来实现工具化价值取向。

固然,就德育本身的价值追求而言,它既有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的内在价值,又有服务于社会的外在价值,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但在现实理论表达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德育目的片面强调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个人价值重视不够。尤其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过于强调国家、社会的主体地位,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片面强调个人服从社会,忽略了个人的能动性,个人的价值仅仅变成社会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政治价值的载体,从而压制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容易导致受教育者因循守旧、过于盲从他人。

2、德育过程的单向性

德育过程是指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培育和成长的过程,它是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是价值引导和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体。当高校德育体现为工具化价值取向,成为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时,高校德育过程则演变为以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为目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达到教育预期结果的过程。这方面高校人本德育过程也处在困境中。

一方面,德育过程演变为教育者模塑受教育者的过程。当高校德育过程被定义为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完成改造、变革目的时,德育过程就变成了教育者模塑受教育者的过程。这一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而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客体。从而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由互动的双向关系演变为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关系。此外,这种德育过程依据的是受教育者的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的标准是为社会主体目的服务的功利性人格。因此,高校德育过程只是一个重新对受教育者进行制约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科学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德育过程演变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纯传授道德知识的过程。一般认为,道德学习应该包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信念三个方面的内容,道德规范的遵从和道德价值信念的养成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式学习获得。相应德育有道德知识教育、德育规范教育和道德价值信念教育三个层次,德育过程是道德知识教育、德育规范教育和道德价值信念教育三者的统一。目前高校德育过程以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为目的,片面强调给受教育者传授标准化的道德知识,忽略了德育规范、道德价值信念的教育,德育过程演变为纯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这种德育模式没有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只是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存在。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情感、非理性教育的的德育模式,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全面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3、德育内容的片面性

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及其构成的体系。目前高校德育内容片面强调规律性、强调目标、强调认同,人本德育面临着内容困惑。[3]

首先,德育内容片面强调规律,忽视能力。目前高校德育的内容表现为知性化的特点,实证科学的研究范式下,认为只有人的理性符合客观事物本身才是知识、才是真理;把德育视为自然科学,要求其符合客观规律。而反映个人能力的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批判和反思能力,往往被排除在德育内容之外,因为其“不符合客观规律”。这只可能导致受教育者个人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

其次,德育内容片面强调目标,忽视过程。目前的高校德育过程,一般遵循“预先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定具体内容”、“组织实施”、“达成预期结果”的流程。德育目的的工具化价值取向的至上性与优先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单向性。当受教育者接受这种目标时,由于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被切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德育的价值就流失了。

再次,德育内容片面强调认同,忽视创新。高校德育内容片面强调知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忽视个人对价值、意义的追求。而这种规律一般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展现,无需证明,因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只能不假思索地接收、认同和服从,并内化为其自身信念。这一过程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本应该具有的创造新自我的精神与自我超越意识的能动性被抑制了,压制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高校人本德育的实现路径

1、德育目的的人本回归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是现实和历史的统一。作为德育主体的人也同样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孤立地存在,而是处于一定的家庭、民族、社团、国家等社会关系之中。人本德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德育主体的道德成长,提升其德性品质和道德境界,引导其体认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因此,德育目的更应该回归生活,更应该关注价值理性,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在工具理性日益凸显的时代,德育目的回归现实生活的意义更加重大。高校德育目的的人本回归,首先要求高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主体的现实生活为起点,通过教育者的耐心教人和精心育人,使学生贴近和走进多维的现实世界,通过多维的现实世界感悟生活的真谛,促进学生自主精神的培育;其次要求高校德育必须以主体的现实生活为归宿,通过德育主体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进一步领会德育目的,提高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知态度,化育其心灵,促使其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世界;再次要求高校德育应实现主体对现实生活的超越,通过继承和学习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培育学生创造新自我的精神与自我超越意识,促使其去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4]

2、发挥人本德育的“双主体性”作用

人本德育作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它是建立在德育双主体间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交往实践过程。它要求德育双主体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双主体间存在着对称的交往关系。高校人本德育的实现过程中,德育双主体之间的交往应采取交互式对话,而不是传统的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德育双主体应该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信息网络等平台,进行双向沟通,使德育双主体间的对话和交往融入到双方的精神世界,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交互式对话和交往,不断重构德育双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使彼此共同得到发展和进步。就是说,要通过德育主体改造德育客体 (包括作为客体的他人和自我)的德育实践,不断改变德育主体自身的和客体的认识、提升主体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实现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同时实现自我的他人化和他人的自我化。当然,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对称的对话和交往,并不等同于教育者放弃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只有充分发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德育主体才不会在德育实践中迷失方向。

3、倡导师德育人

人本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德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现代道德智慧的人。人本德育主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塑造,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提升与素质的全面完善,也是培育德育主体品格力量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击时代,高校人本德育更应该贯彻人本理念和关注人性关怀,高校教育者不能仅仅传授给受教育者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却不给予正向的价值引导;高校教育者不能只传授给受教育者过分超越现实生活、过分超越现实社会道德水平的价值观或者道德价值体系,忽视社会普遍的道德现实。高校人本德育的教育者应该在谨守多元价值社会的共同道德规范和尊重其他价值观基础上,积极引导受教育者选择和接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规范体系。[5]当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背景下,高校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品格力量,倡导师德育人,以教育者的模范个性去影响、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引导受教育者对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追求,增强受教育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6]当然,高校人本德育实践过程中,既要避免高校教育者压制受教育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的教育者专权倾向,也要防范任由受教育者根据其个人偏好进行自由选择、忽视教育者价值引导的“教育去道德化”倾向的发生。[7]

(编辑:程甸;校对:朱恒)

[1]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oklink.net/flfg/law/a70162.htm,2010-12-18.

[3]王晓丽.“非人本”现象:高校人本德育的困扰 [J].前沿,2007,(10):121-124.

[4]黄喜如.论人本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成都大学学报,2008,(12):38-40.

[5]郑家青.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教育对策探析 [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46-148.

[6]刘绿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和谐文化构建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136-138.

[7]黄艺羡.论高校人本德育的育人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08,(5):30-33.

The Essence,Predicament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umanistic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Lv-si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Hunan 410205)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humanistic and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and the dominance of teachers,the common character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 character of students,knowledge impartment and emotion care.Now some problems exist in mor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instrument-oriented value of purpose,one-way of process and one-sidedness of content.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ring the double subjectiv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s into full pla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umanistic moral education;people-oriente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648;G41

A

2095-1361(2011)02-0139-04

2010-11-18

立项课题: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湘教工委通[2009]44号,课题编号:09C37)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刘绿丝 (1971- ),女,湖南洞口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道德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