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效应及其防控

2011-04-12刘启刚乔明明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群体性网民

刘启刚 乔明明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效应及其防控

刘启刚 乔明明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有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众多网民通过虚拟的网络沟通平台,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和价值评判标准出发,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点评,并最终演变为现实社会所关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效应主要包括不满心理、不信任心理、无助心理、宣泄心理、责任分散心理、盲从心理、道德权威心理和仇视心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事前社会心理预警机制、事中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和事后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减少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损害。

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心理效应;防控机制

据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连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57亿。网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缺乏话语权的平民百姓提供了不受约束的交流平台。在这个虚拟的沟通平台上,每个人的人性、观点、体会,甚至内心隐藏的欲望都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表达。一些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感同身受的问题,他们借助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观点和声音,通过形成一致性的网络舆论洪流发挥出巨大的影响效应,导致影响全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使政府和传统媒体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在现代社会,很多现实社会所回避或忽视的问题正是通过网络的关注而得以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涵义、类型与性质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涵义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当数量的网民自发或有组织的对某个特定的网络话题,发表观点,表达关注,从而引起一定倾向性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目的是引发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与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运行模式是:先有某个网民以消息的形式曝出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网民感到愤怒和不可理解的事情,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网民关注,网民或从自己的道德标准出发加以评判或指责,或以自己在现实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但无处表达不满而借题发挥和发泄愤怒。如果所关注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网络的质疑、争吵、愤怒的声音会不断掀起新的高潮,最终演化为震撼现实社会、官方和传媒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根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或者矛头指向,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由对社会道德沦落不满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如踩猫女、铜须事件等;二是由阶层矛盾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如瓮安事件、邓玉娇案、石首案、南京周久耕天价香烟案、药家鑫案等;三是贫富差距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杭州飙车案等。这些事件初始是以网络传闻的形式在网民之间广为传播,并迅速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愤慨,借助网络沟通便捷迅速的特点及传统媒体的关注而引发更多人上网发表看法,从而形成声势浩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性质

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身并无褒贬之分,实际上,在一定限度内,政府和社会可以通过网络群体性事件了解当下网民的关注、意见与需求,来发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网民的意见尤其是形成较大舆论影响的意见,能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和重视,体现了网民言论自由,关心国家建设和社会公平的民主意识。但另一方面,由于网上言论很难控制,缺乏约束,如果一些肆意妄为的不法分子其出发点并不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在于通过一个小的事件兴风作浪,发泄不满,制造轰动效应,希望将广大网民对实际问题的注意力转移和凝聚到对政府和社会制度不满上,妄图制造社会混乱,最终可能造成严重消极后果。可见,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性质的评判,要从网民主体的心理特性、虚拟的沟通平台、政府解决问题的姿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心理效应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在网上发表言论并最终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千千万万的网民个体在现实社会中是真实个体。网络群体性事件最终发生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虚拟的网络沟通平台、二是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三是网民独特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在三要素中,网络群体事件中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心理效应值得研究者结合网络沟通平台和社会热点问题加以详细分析,从而为有的放矢的疏导网络群体性事件打下基础。

(一)不满心理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分配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群体通过利用权力或垄断资源获得了超常的收益,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与此相反,一些群体在改革的调整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受到了损害,对此他们抱有着强烈的不满心理。如有的国有或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只考虑管理层的利益和所谓的宏观前景,不与普通工人协商沟通,擅自将企业破产兼并,导致大量工人下岗而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中的很多人受制于权力的威慑和制约,可能并不会在现实社会中制造群体事件表达不满和反抗,但当在网上遇到和自己类似情况的新闻和消息时,便会以同情的心态表达不满,对敢于反抗的个体或群体表达支持和声援,通过群体性的积极关注和发表极端言论来制造声势,寄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关注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不信任心理

网络群体性事件传达出的是网民对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的不信任,政府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声音或处置措施大都会引起网民质疑和嘲讽。网络上弥漫的这种不信任归根结底是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管理机构和官员漠视群众要求和粗暴工作态度的回应。一些官员在处理群众问题时不作为、乱作为,缺乏作为人民公仆的责任心,将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变为水火关系。当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并引起网民关注时,他们便不再相信政府或者相关的司法机关能秉公处理,进而借助这些问题在网络上表达关注和质疑,并将在现实社会中不信任通过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肆意的表达和宣泄,给政府施加压力。

(三)无助心理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新兴利益阶层、权贵阶层、富裕阶层、精英阶层不断涌现。与此相对应,以农民、下岗工人、未就业学生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既是历史性的,也是政策性的。作为弱势群体的一方在面临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的对立面往往是占有权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强势阶层,作为个体的他们通过寻求法律渠道或上访渠道往往很难满足他们的诉求,有时甚至受到打击、报复甚至迫害,无助心理便油然而生。当在网络上遇到和自己类似遭遇的情况时,他们便竞相表达关注和不满,无助心理转化为寻找群体归宿感,他们希望借助网络表达对政府和社会处理类似问题的不满,希望通过制造强大的网络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宣泄心理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宣泄,网民会借助表达对某一热点问题的不满,将之扩大化,借助社会热点问题宣泄自身所遭遇一些不公正经历的不满。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体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由于受制于个人能力、法律的约束以及所面对的强大势力,很多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这种压抑的不满和情绪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民个人的真实身份被虚拟化和隐蔽化,现实生活中所体会到的约束和压制得以解除,网民便不再有思想上的顾虑,他们会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肆意宣泄自己现实社会中所累积的不满情绪。这也是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很多问题可能少有人关注或过问,而在网络上却常常能引来众多的争吵和指责的重要原因。

(五)责任分散心理

责任分散是个体在参与群体活动时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其具体含义是指,个体在参加群体活动时,个体会倾向于认为行动是由群体人员共同一致的行动,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只是追随或是迫不得已的,事后责任追究存在都有责任或者自己没有责任的心理。网络群体事件中由于群体的言论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的,这种沟通平台的虚拟性特征结合众多网民共同参与进一步使参与者感到身份隐蔽、责任分担和法不责众的心理。因此,在网络中,一些过激的、冲动性的话语或号召此起彼伏并引来众多附和、赞同或发表更极端的话语,从而不断将网络群体性事件推行非理性的舆论高潮。

(六)盲从心理

盲从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在感知、思维和判断上出现的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盲从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经验判断原则,网民对网络上出现的热点问题判断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进而表达观点的,而这些经验判断大多数是和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准则相一致的。因此,即便有个别网民对事件的真相有怀疑,但在网上表达与大多数人相左的观点时,仍然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在盲从心理的支配下,按大多数网民的观点表达声音变成为最容易和心理代价最小的行为方式。二是寻求真相的心理。网民对事件有找寻真相的心理,但由于缺少直接的观察和参考信息,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模棱两可和缺乏信心,此时他们的态度便容易将多数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盲从心理的存在导致网络群体事件发生时,大多数网民的声音是强烈而一致的,从而能营造出巨大的舆论声势。

(七)道德权威心理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话语和价值标准很难为较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同。但在网络中,网民对热点问题进行点评使他们感到自己拥有了能够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点评问题的“话语权”,而且自己的话语很快就能让较多的人所了解甚至获得呼应和赞同。尤其是自己的观点和网上大多数人观点一致时,更会使他们感觉自己的观点是得到众多网民赞同和支持的,自己在网络上是道德权威的心理更促使他们不遗余力的去点评和关注一些网络热点问题。因此,网络群体事件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为数众多的网民高举道德大棒争相对某一行为进行指责、谩骂和嘲讽。这一情况在“踩猫女”事件和铜须事件两起影响较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八)仇视心理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仇视心理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这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看法、经历和体会所导致的心理状态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投射反应。根据经济、知识、权势、地位等标准可以将中国社会的结构划分为若干阶层,但从总体上可分为强势富裕阶层和弱势贫困阶层,阶层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日趋强烈,由此带来仇视强势富裕阶层的社会现象。现实社会中,为官不公、贪污腐败,贫富差距、为富不仁,由此所导致的官民矛盾、警民矛盾、贫富差距都造成部分群众对为官者、为富者强烈的仇视心理。当局部地区权势富裕阶层和弱势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成为社会热点而被网民所关注时,为数众多的网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站在弱势群体一边,痛斥社会中达官显贵的恶劣行径,一些仇视的话语更是在网络上满天飞。

三、社会心理学视阈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社会心理效应分析的目的在于以社会心理学为视角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事前社会心理预警机制、事中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和事后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一)事前社会心理预警机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两个渠道中及时发现和迅速处置可能造成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平复民众的不满心理。具体而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事前社会心理预警机制有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关心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及时发现让群众感到不公或者侵害弱势群体权益的敏感问题,采取公平公正的方式加以解决。尤其需要谨慎处理官民冲突、警民冲突、富贫冲突等敏感问题。二是各地建立专门的网络巡视监控人员,认真留意一些知名网站和论坛发布的有关本地社会矛盾或热点问题内容,对可能引起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帖子和消息要及时责成负责部门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公布于网络,避免遮掩和时间滞后引发网民的猜疑。

(二)事中社会心理干预机制

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而分散,事前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不少问题最终因各种原因酿成轰动一时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当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处于逃避责任或者害怕影响本地本部门声誉的考虑而一味的拖延或者掩盖事实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做只能激起网民更大好奇和怀疑的心理,更有可能猜测其中隐含着损害弱势群体利益的幕后黑幕。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后,政府一方面认真负责地处理问题,及时公布处理的进展,避免引起更大猜疑,同时又要对网民没有明确指向性的宣泄言论抱有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过度的封锁、压制等手段反而可能激起更强烈的反弹。对一些肆意闹事、心怀不轨的网民则可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政策的方式予以提醒警告,严重的可以追究法律责任,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制止网络谣言,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三)事后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事后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具体是指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发生,但网民的消极心理或过激言语在短时间难以消除,这就需要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疏导网民的不良情绪。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开展,一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网民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认识问题到最终会逐步解决,苛求和扰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理智的眼光看待网上未经证实的消息,对一些小道消息发表鼓动性的言论最终会危害社会的整体秩序;二是加强对网民异常心理的研究,建立一支对网络群体事件中的网民的异常社会心理进行针对性解决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可以开通在线心理咨询及时了解网民的真实想法和困惑。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nnic.net.cn/,2011-01-19.

[2]罗亮.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特征及其治理[J].行政与法,2010,(9).

[3]张志恒.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积极作用[J].新闻爱好者,2009,(14).

[4]肖浩.群体事件心理特点与对策探析——基于社会分层视角[J].长白学刊,2010,(5).

[5]邬心云.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分析[J].新闻记者,2010,(7).

[6]孙静.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特点与疏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吴克云.群体行为心理的理性分析[J].公安研究,2007,(7).

[8]任龙,任军.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中开展心理攻势研究[J].公安研究,2009,(5).

B849:C912.6-0

A

1672-6405(2011)04-0068-04

刘启刚(1980-),男,山东临沂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侦系副教授,心理学博士。

乔明明(1983-),女,辽宁锦州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研究实习员。

2011-11-09

张钦]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群体性网民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常见热点问题及应对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
有感“网民节”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