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人质谈判中如何确定劫持者的心理需要

2011-04-12郑芳芳智世勇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劫持者人质谈判

孔 萍 郑芳芳 智世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浅议人质谈判中如何确定劫持者的心理需要

孔 萍 郑芳芳 智世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也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人质谈判过程时,了解劫持者的真实需要是制定谈判策略的依据。在实战中,谈判人员可以从劫持者的外表和穿着、外显动作、提出的要求、劫持方式等现场情况和劫持者的成长经历、当前生活际遇等幕后情况两个方面获取信息,综合判断劫持者的真实需要。

人质谈判;劫持者;心理需要

劫持人质犯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绑架犯罪的一种形式,本文所讲的劫持人质案件是指犯罪行为人公开的以暴力手段控制一人或者多人的人身自由,并以杀死、伤害、折磨或继续扣押被控制者相威胁,强迫第三方或者被控制者本人满足其某种要求的犯罪行为,这是一项严重危害社会的恶性犯罪。根据劫持者事前有无预谋,可以把劫持人质分为预谋性劫持和突发性劫持。

人质谈判是一项策略性很强的活动,谈判人员只有制定适合特定劫持者的谈判策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谈判成功的几率。因此,谈判策略的制定是谈判成功的关键。而谈判策略的制定是建立在综合分析劫持者信息的基础上。这里所指的信息,包含了劫持者劫持背后真实的需要和劫持动机是什么。只要劫持者精神状态正常,不论劫持行为是否有预谋,其背后肯定有原因,从较深层次来说,他们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致基本的正常需要转化为非分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谈判中,要了解和遏制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一个人的需要,并根据需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对策。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当有机体出现对某种东西的需求并为个体所觉察时,身心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为了消除这种感觉,个体就会积极寻求能够满足自己需要、消除紧张焦虑的客体或途径。可以这么说,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它体现着人们在试图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过程。因此,需要是人们积极性的源泉,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

根据心理学中经典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在前一种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但低级需要并不会因为高层次的需要的出现而消失,只是受个体关注的程度减少。人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上不可能只有一种需要,而是几种需要类型的混合,但只有一种是优势需要,这时候个体通常会优先考虑并满足优势需要。

一、了解劫持者真实需要在劫持谈判中的意义

(一)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是劫持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活动,去寻求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东西。当活动指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转化成为人们的动机。在进行人质谈判时,通过分析劫持者的行为,了解劫持者的劫持动机,可预测劫持者未来行动的方向,以此制定正确的谈判策略。通过与劫持者深层次的谈判,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攻势,削弱劫持者的信心和斗志,争取谈判的成功。但是行为动机的产生是以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所以若要洞悉劫持者根本的犯罪动机,必须考虑劫持者目前的优势需要。

(二)了解劫持者真实需要是制定谈判策略的依据

人质谈判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在没有或者尽量少的伤亡的情况下成功处置案件。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策略,即如何与劫持者进行谈判,确定谈判的方法、重点,选择最合适的谈判时间和地点,各方面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制定相应的谈判策略需要依据多方面的因素,但无疑了解劫持者真实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依据。试想在谈判时,如果我们连劫持者真正的内心需求、劫持动机都不知道,我们怎么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进行交流,那么说服他们放弃犯罪,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了解劫持者的真实需要,对那些没有满足并已经演变成非分欲求的需要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谈判策略,就能够在谈判中触摸到劫持者真实的内心,增强双方的良性互动,也为成功进行人质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判断劫持者的真实需要

谈判人员面对完全陌生的互动对象,了解必须从零开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从劫持现场提取有用元素和劫持者的背景调查两方面入手,分析其真实需要。

(一)劫持现场情况

1.从劫持者的外表、穿着来判断

谈判人员在进入劫持现场,首先得到的关于劫持者的信息就是他们的外表和穿着。人的面貌、体型、穿衣打扮、佩戴首饰是可以传达出人的心理特征的。苏格拉底就认为,“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骨相学研究也得出结论说,“黑瘦、凶相,多为敢做敢为者;身材矮小,多为喜好攻击者;外表清瘦、文儒,多为果断狠心者”。这些可以作为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对劫持者加以观测的一个参考,推断或初步猜测此人可能的个性特征,作为判断劫持者需要的参考。当然,这需要谈判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深厚心理学基础知识背景。但是此时切不可以貌取人,在与劫持者进行深度交流之前,通过外表和穿戴所判断出来的心理需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谈判人员应该注意不可产生“首因效应”。

穿衣风格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如有些人往往穿着显眼、有特色,这种人渴望成为焦点并引起别人关注的,但是有句话说“人越表现什么就越欠缺什么”,所以他可能正是在生活中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关注,没有成为别人的焦点,他就欲通过奇特的装扮吸引别人的眼球。所以,如果劫持者穿着比较有特色,或者是着一些奇装异服,他们很可能是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关注,试图通过劫持这样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方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劫持者也有可能会着一些比较特殊的、有代表性的服饰和装扮,如一顶过时的帽子、一个印有某人头像的书包、一双极不搭配的鞋子、一个感觉怪怪的首饰、一个可怕的纹身、一封口袋里露出一角的信件等,此种看似不合时宜的物品对于劫持者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其背后有一段故事,或者是他们劫持的心结所在,谈判人员可以从这样特殊的物品出发,展开与劫持者的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

2.从劫持者提出的要求来判断

在与警方对峙时,劫持者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条件,通过这些要求和条件来判断劫持者的需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如果劫持者要求提供水和食物,这可能是生理需要的体现;如果他们要求交通工具,这可能是期望逃避制裁,是对于安全需要的考虑。当然,劫持者提出的要求和条件一般不是劫持的真正目地,很可能抛出来诱惑警方的虚假目标。劫持者之所以会这么做,或者是在掩饰他们的真正劫持目的,或是他们劫持目的的一部分,或者是实现其劫持目的的手段,往往和他真正的劫持目的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仅依此一个方面来判断劫持者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出现失误,应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如2005年发生在广东的一起劫持人质案件,劫持者是在广东打工的农民,由于老板拖欠工资,在多次讨要无果的情况下,绑架了老板的儿子作为人质,将其置于大楼顶层边缘,威胁老板支付给自己一百万现金,否则就和人质一起从楼顶跳下。谈判人员没有捕捉住劫持者现场的内心活动,没有了解到劫持者背后的故事,没有了解清楚他和他的老板间的恩怨,想当然的认为劫持者因为多次讨要自己应得工资无果才绑架老板的儿子,劫持的目的是为了要回工资,要一百万现金是恼急成怒的惩罚性要求。在此错误的分析下,谈判小组选择了错误处置策略,同意老板当场支付劫持者一百万元现金。令现场所有人员始料不及的是,在拿到要求的钱款后,劫持者并没有放人,而是当场焚烧现金,残忍杀害人质。后来警方得知,此劫持者前一段时间要为老母看病,急等钱用,但是老板迟迟不肯支付工资导致老母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延误时机含恨离开人世,劫持者发誓要血债血还,让欠钱老板钱财两失。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是他内心的正常需要转化成为畸形需要,而这些畸形的需要往往是隐藏在劫持者所提出的要求之后的。

3.从劫持的方式来判断

劫持者的劫持方式包含的内容丰富,如劫持者人数、劫持所用的工具、劫持时间、地点、人质人数等,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有不同的维度,每一劫持案件的劫持方式又各有特点,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劫持者心理需要也千差万别。

一般说来,团伙劫持中劫持人员比较专业,预谋性强,作案前有周密的计划,目的也隐藏的很深,而且团伙成员之间的优势需要也有可能各不相同,有的是出于低级的需要,如勒索钱财供自己日常挥霍,有的是出于高级需要,希望在劫持中满足自己畸形的自我实现需要,但团伙作案中所有成员能够走到一起,总会有一个共同的需要,可能是因为大家有相似的经历,同病相怜,一拍即合组成团伙,借作案发泄心中久存的情绪。这时安全或者归属与爱的需要可能是优势需要,但是由于团伙作为一个小群体,成员之间不断进行互动,加之又面临着警方的巨大压力,个体的心理活动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团伙的这种共同需要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判断团伙劫持作案者的需要较为复杂,本文不作详细讨论,重点讨论如何判断个人劫持作案者的需要。相比来说,个人劫持作案背后的心理需要相对简单,比较单一,但更会体现在相对高层次的需要上,如出于报复的动机可能是由于平时没有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嫉妒别人的成功是由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劫持者所使用的工具和劫持的时间地点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判断劫持者的需要,在未知劫持是否有预谋的前提下,谈判人员无法确定工具和时间地点对劫持者是否有特殊意义。但就某些劫持者而言,他们所选择了一些极其特殊的工具和时间地点进行劫持,这时就应该考虑这些特殊的工具和时间地点的背后的原因,劫持者可能有一段故事,故事中就表现出劫持者所需要的东西。

4.从劫持者的外显动作来判断

在劫持情境中特殊的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下,劫持者虽故作镇静,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出的一些语言、表情、手势等外显的动作,会体现出劫持者真实的意图。谈判人员应该细心留意劫持者这些不经意的外显动作,尤其是一些不断重复的语言或者是一些无意间流露的只言片语,这些言语可能反映出了劫持者深层次的真正需要。如在2001年发生在某省的一个劫持案件中,劫持者先是对一个9岁的小女孩连砍数刀,而后在警察的围追堵截下走投无路,将在路边行走的一个11岁女孩劫为人质,并叫嚣着提出要手枪和子弹的无理要求。在相持的期间内,谈判人员注意到某劫持者嘴里在不断自言自语说着什么,听不清内容,但是劫持者会偶尔试探性的说,“你们要是不满足我的条件,我就杀了这个小孩,那会儿那个小女孩已经死了,反正我杀一个人是死,杀两个人也是死,临死还拉个垫背的”。在以后的对话中,劫持者总会有意无意的说到先前小女孩,好像在表示自己什么都不怕了。但是,谈判专家从另外一个方面判定:劫持者并非是丧心病狂的杀红了眼,而是在担心先前抢劫时砍伤的小女孩的生命安全,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杀了人,会不会因为杀人而受到法律制裁,此时可以判断安全的需要是优势需要。因此,在谈判时,谈判人员就采取了适当宽慰劫持者谈判策略,告诉他先前的小女孩只是受伤,经过抢救没有性命危险,缓解了他的紧张焦虑敏感多疑的心情,虽然最后由于突发因素谈判没有完全成功,但这一举动为以后武力解决劫持者创造了时机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人质安全获救。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一个信息要完整的传递给对方,55%依靠的是面部表情。劫持者在紧张的情况下,他的表情会传递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当劫持者发生不自然的表情变化时,一定是谈话中提到的什么或现场出现的什么突发情况对劫持者有着某种意义,说不定这正是劫持心结所在。若就这个人或事件为话题,巧妙与劫持者进行交谈,则必然能发现劫持者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也就自然而然完成了。如在几年前发生的某市的一起劫持案件,劫持者只是劫持一位医生为人质,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起初任凭谈判人员说什么,劫持者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后来某位女性谈判专家发现当一提到孩子这个词时,劫持者的脸就会抽搐一下,但是幕后调查发现劫持者没有孩子,联想到人质也是一个医生,谈判专家马上调查医院档案,发现当年劫持者的孩子是在医院中因医生对伤口处理不良而感染死亡,他试图起诉医院但处处碰壁,没有为孩子讨回说法。而且在孩子死后的几年里,此人事事不顺,经历过离婚、失业等一系列的挫折,现在依然处于单身、无业、穷困潦倒的状态中,几乎天天酗酒,精神十分颓废。劫持者认为自己所有后来的不顺都是因为医院不负责任导致孩子的死亡所引起。从这个事实出发,谈判人员大胆得出结论,劫持者不能为自己的孩子争回一口气,心里觉得委屈,他现在可能只是需要别人的倾听、理解和关怀,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可能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进行谈判工作,最后成功解救人质而没有任何人员伤亡。

同理,劫持者的手势及其微弱变化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论是通过劫持者的言语、表情还是动作来判断劫持者的真实需要,都需要谈判人员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具体判断,综合各种信息辨析得出结论。

(二)劫持者幕后情况

同劫持现场的信息一样,劫持着幕后的情况,如劫持者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尤其是成长中对其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和目前状况等同样重要不可忽视。

1.了解劫持者的成长经历

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得的观点,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事件,如果个体受到某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心理发展固着在这一点上,不能正常向前发展,出现抑制、偏执。这些不正常的心理会在某种情境激发下干扰人的正常心理反应方式。

有些劫持者之所以会进行劫持,可能和其成长经历中发生的了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比如父母离婚、亲人去世、家族破产、同学欺凌等有关,这些生活事件给其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甚至是自己无法解开的心结,使个体心理发展固着在这一点上,导致他们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回应生活中的某些事件。谈判中要想化解劫持者的这种深层心结并不容易,但为谈判提供了思路和着眼点。了解劫持者生活中这些重大的生活事件,从这些事件出发,深入劫持者的内心,以期能够洞察此时他们的需要。但是人质谈判中时间不充裕,不可能详细了解劫持者的人生经历,这只能通过联系劫持者的亲朋好友简要了解,并期望对方告知一些关于劫持者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2.了解劫持者目前的生活状况

多拉尔德、梅尔、米勒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中认为,当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此时个体心理会产生一种弥散的状态即挫折感,不同的人面对挫折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受到挫折后反而增强了战胜因难的决心,有人受到挫折后变得紧张、倒退、无动于衷或陷入空想等,而有的人在遭受挫折时,会引起沮丧、愤怒的情绪,加之受到环境中存在某些情境线索的激发,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劫持可能是因为劫持者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挫折感,并且没有进行及时的自我排解,导致负面感受越来越强烈,最终在情境刺激下爆发。这种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随机性,并且随着劫持过程中所受刺激的影响,尤其是其他人针对其所受挫折进行的宽慰和疏导,劫持者感受、态度、动机、手段也就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当然,宽慰和疏导必须要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效果。通过劫持者目前的人际关系了解他们目前的工作、生活情况,发现劫持者挫折背后隐藏着的未满足的需要,利用劫持者劫持心理特点的可变性,对症下药,缓解其失衡状态,人质谈判也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劫持谈判的成功,需要对现场细节信息的关注和收集,也需要从劫持者幕后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状态中汲取有用元素,所以,谈判不仅需要优秀合格的现场谈判人员,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通过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高效工作,能够迅速对获取的重要信息进行整合,综合分析、判断劫持者劫持行为背后的真正心理需求和动机,制定有针对性的谈判策略,并根据各方面进一步收集的信息不断地调整策略,这是谈判成功的关键所在。

[1]郝宏奎.反劫持谈判与战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国民.论劫持者的需要与反劫持谈判策略[J].江西公安专科学院学报,2008,(5).

B84

A

1672-6405(2011)04-0075-04

孔 萍(1988-),女,山东莱芜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级犯罪心理及测试方向研究生。

郑芳芳(1982-),女,河北定州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级在职法律硕士,河北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侦查系助教。

智世勇(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级在职法律硕士,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特警支队四大队一中队指导员。

2011-11-08

猜你喜欢

劫持者人质谈判
俄乌第五轮谈判
解救人质
劫持人质案件中语言沟通能力训练方法研究
在危机谈判中劫持者的心理变化阶段及应对方法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人质拯救行动
论劫持人质案件谈判中的沟通
二次体验(下)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