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背景下 “ 民工荒”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2011-04-12黄珍华陈晖涛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农民工

黄珍华,陈晖涛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蔡的贵、谭琳认为,所谓 “民工荒”,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的供给落后于用工单位对其需求而形成的农民工短缺现象。[1]2003年 “民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经历过如SARS这样的“灾难性事件”,导致经济短期内大幅波动,就业萎缩,事件过后经济活动迅速恢复,但劳动力的供求出现时间差和地域差,因而喊 “荒”;而此轮“民工荒”的发生也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那么这是否说明了 “民工荒”的出现是伴随经济形态变化而随机、偶然发生的呢?其实不然。

一、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后危机时代 “民工荒”再现的必然性

(一)农民工就业价值观念的变化

经研究,农民工在选择就业时着眼于预期收入和全年收入的最大化,而不是季节性收入和瞬时收入的最大化。[2]但是多年来农民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长期徘徊不前,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无论是实际生活成本还是隐性的心理成本都提高了。如此,农民工往往选择在家乡附近就业或者是创业,而不是一如既往的 “东南飞”。这是老一辈农民工的考虑,而对于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发生了更为根本的变化。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大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是指 “80”后 “90”后的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约1亿人。[3]从规模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新世纪农民工的主体力量。此次 “民工荒”大量缺乏的仍是普工,缺工最严重的还是家具、制衣、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而95%的这些企业都希望招收年龄在18~25周岁的青年熟练工。[4]但是这些却是收入低、强度大的苦差事。这与更追求精神满足,渴求自我实现,渴望扎根城市的农二代的就业价值观念相悖,他们再也不愿单纯从事脏、苦、累的体力活,他们对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可现有的企业因为无视或淡漠这种需求而面临着用工短缺的问题。

另外,拥有较高素质的二代农民工更加倾向于自己创业,他们能够利用自己在求学或务工过程中积累的资源,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逐步实现创业。这样不仅减少了农民工在市场上的供给,更重要的这些选择创业的农民工有可能会和先前的企业争抢农民工,增加了对农民工的需求。在供给减少、需求增长的情况下,“民工荒”的问题便显得更加的严重。

(二)劳动力供需的能力结构不匹配

虽说此次 “民工荒”更多的是 “普工荒”,但是,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它还包括技能型工人的缺失。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需要工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术,主要表现在对熟练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但是市场提供的只能是普通的劳动力。虽然说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的素质较之老一辈的农民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目前在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约83%的人只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教育,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比例仅有15%左右,大量农民工缺乏技能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招到合格的工人。[4]

(三)企业用工机制和用工环境存在问题

企业所定的工资水平过低是 “民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伴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而农民工的工资又相对偏低,农民工的生存压力加大。而且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长,劳动负担重。全国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4.65小时,一半的农民工每周工作56小时以上。如果按每周五个工作日计算,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0.9个小时,如果按每日8小时工作制计算,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8天。数据还发现,有20.67%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这可以说是超负荷的劳动。[5]同时,大多数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恶劣,一些高危行业甚至缺乏必要的卫生和防护措施,使他们的职业病时有发生,而他们要想获得相应的补偿,维护相应的权利又必须与企业进行长期的抗争。种种的不公平待遇,逼迫着农民工 “用脚投票”,选择离去。

另外,许多企业缺乏长效的用工机制。当企业订单下降,农民工就被裁员而被迫离开,当企业订单增加,用工需求增大,但此时农民工就业出现分化,要么变换行业,要么变换地点,要么回乡就近就业、创业,很少返回原城市、原岗位,于是,企业出现了招工难。

(四)政府公共服务不足

现行的就业登记制度即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仍然不够健全,管理部分登记的对象往往只是城里人,而忽视了当地没能积极主动进行登记的农民工群体。政府相关部门对本地缺多少农民工,或有多少农民工就业和失业不太清楚,更无法谈及为其提供就业服务了。

同时,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就业信息发布制度也不尽完善,由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建立,劳动力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导致原本很多人想做的工作无人知晓,无人应聘,即有工没人做。[6]

(五)惠农政策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惠农政策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工就业可替代选择增加。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快推进、农业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等,使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的吸引力增强,于是农民工更愿意留守农村,发展农业,所以农业劳动力从城市工业回流到农业,城市工业劳动力数量减少。

近几年国家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于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和发展,为此我国中西部也迎来了各自的发展契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上日程,这样势必会使劳动力分流,劳动力供给自然暂时无法满足其需求。

“民工荒”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上是主要原因的分析。另外一些原因比如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 “民工荒”。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因此此次的 “民工荒”出现全国性劳动力短缺,不仅广东、福建、浙江等农民工输入大省出现 “民工荒”,就连原本是传统农民工输出的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农民工大量短缺的现象。

二、任重而道远—— “民工荒”问题解决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我们知道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企业、政府、农民工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来实现。

(一)企业方面

1.企业产业升级,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因为实践证明长期依赖低廉劳动力的低端产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了。企业只有转变发展思路,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才能拓展利润空间,从而摆脱低成本劳动力陷阱。

2.“公平”对待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待遇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像 “企”,上面是人,下面是止,离开了人,企业就停止了,而一线员工的积极生产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善待农民工,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当地给予其工作以及必要的保障和补助,如此他们才能够安心工作,尽心为企业办事,同时这也将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吸引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3.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长效稳定的员工队伍

“民工荒”其实一定程度也折射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足。[7]长期以来,企业认为农民工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少企业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时候,挑挑拣拣,对劳动者的学历、工作经验等多加考究;在劳动力淡季、人手紧缺时就不限条件随便录用。这样一来,自身无法形成一个长效稳定的员工队伍。因此,企业在寻求产业升级的同时要转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对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挑战。

(二)政府方面

1.加大支持力度,保障企业顺利转型

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顺利实现转型少不得要提高经营成本,而这对于急功近利的多数企业而言,往往动力不足。为了保证企业的顺利转型,政府应该将更多的资金注入企业,用于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解决企业的产能过剩,让企业赚更多的钱。或者通过各种鼓励措施激励企业实现技术措施,如税收优惠等。这样企业才能更有动力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考虑农民工同样作为 “劳动者”的各种需求。

2.完善各项制度规范,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城乡对立的二元框架下,农民工为城市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城市的发展却亏待了农民工。而这一问题的产生和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是具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解决一些市场遗留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各项法规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进城,减小其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如政府可以放开中小城市的城市户籍,敞开大门让农民工进城,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各种福利系统中。其次,政府应该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解决农民工的就业技能问题。再次,政府应当针对技工荒的问题,着眼于长远,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既然农民工因为各种原因被 “拐”进城市,那么就应当将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 “拐”入城市的教育体系,并将城市教育体系 “拐”入农村,为我国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

3.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帮助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农民工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降低农民工就业的风险和盲目性。伴随着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政府不妨可以在网站上开设农民工就业专栏,提供当地企业的招工信息,也可以为个别农民工提供应聘信息,充当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 “介绍人”。同时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就业注意事项、相应法律法规以及一些维权的渠道等信息。在一些网络不是很发达的城镇,政府应尽可能利用公告或通知抑或是宣讲的形式为农民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帮助。

(三)农民工方面

1.加强学习,提升自我,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当劳动力数量下降时,弥补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质量。随着制造业聚集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会出现明显的结构分化:企业对文化程度较高、拥有相关技能等级的劳动力需求旺盛;对文化程度较低、无技能等级劳动力的需求则日益萎缩。[8]因此,提升自我,将学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是对当下农民工的一项紧迫的要求,农民工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加职业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自身价值。

2.转变就业观念,踏实做好手上的工作

农民工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所谓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 “明”即表现在如实分析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些人好高骛远,对工作百般挑剔,厌恶一线劳动,只想当白领,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考虑现实情况,结合目标的可能性和挑战性进行分析,制定出“跳一跳够得着”的职业目标。要肯于从一线工作做起,在干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为迈向更高的职业阶梯打下基础。[9]

三、结语

研究表明,“民工荒”是农民工、企业、社会长期博弈的结果,它包含着 “农民工”价值观念的变化,企业用工问题,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农民工待遇水平长期徘徊不前,企业产业升级等问题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加上政府惠农政策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农村和中西部形成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政策的短期稳定性,农民工短期之内不太可能再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因此,“民工荒”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循序渐进,妥善处理。

[1]蔡的贵,谭琳.沿海地区 “女性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J].人口研究,2006(2):56-61.

[2]李浩.内生性——“民工荒”成因的非结构性特点[J].经济问题探索.2010(4):118-121.

[3]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OL]. (2010-06-21) [2011-03-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21/c_12240721.htm.

[4]王海青.“民工荒”再现的原因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8):47-48.

[5]杨舸,孙磊.从 “民工慌”到 “民工荒”——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反思 [J].中国青年研究,2010(1):69-74.

[6]华婷.“民工荒”的经济学原因及其对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启示 [J].经济论坛,2010(7):60-62.

[7]刘四元.“民工荒”背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透析 [J].管理观察,2010(16):45-47.

[8]蒯鹏州.后金融危机下的 “民工荒”问题研究 [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47-50.

[9]沙占华,赵颖霞.后危机时期民工荒的成因、对策与积极意义 [J].保定学院学报,2010.23(6):70-72.

猜你喜欢

民工荒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