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研究方法的田野回归

2011-04-11高河永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拳种田野武术

高河永

(广东省技师学院,广州 510800)

武术研究方法的田野回归

高河永

(广东省技师学院,广州 510800)

基于对武术研究视角的厘定及对当前武术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武术研究问题的关键是转换视角和变革方法,即从体育竞技视角转变为民族文化视角,探索武术田野工作的思路,打破“武术从属体育”的思维惯性,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武术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武术,从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强化学术意识和学术规范,让武术研究走向田野,走进真实的武林世界,阻止中华武术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流失。

武术;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

1 新时期武术研究需要转换视角

武术尽管具有体育的种种功能和特征,但它与体育有着根本的差异。单纯的体育运动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易于模仿和普及;而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技击的关键是“变化”。武术套路内含阴阳哲学原理,但不能像散手对抗那样完美地体现阴阳的互动性。因为离开了对象就无所谓互动,没有互动就无所谓阴阳,可以反复复制的套路会很快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只有那些在不断变化的攻防技击中印证阴阳哲理的武术对抗才是中国武术真正的魂。现实中,作为体育的武术力争竞技体育的生存空间却“曲高和寡”。如果继续按照体育的视角和相应的思路去继承发展中华武术,那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缺乏实际意义,我们应该回归中华武术的“文化优势”,将视角重新归回到武术的攻防技击属性上,走出竞技武术发展的困境。

改革武术、发展竞技是武术发展的微观视角,保护武术文化遗产则是武术发展的宏观视角。一些传承百年之久的武术拳种渐次消亡,这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折翼,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一直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是研究中国各地区族群文化的活样本。例如,北方拳种大开大合多腿法,南方武术精致细腻多桥手,北方拳种多跳跃翻腾求灵活,南方武术多沉身下马求稳健。除了地域因素,不同民族的武术拳种之间也有差异,拳术的格斗仪式、着装、技击理念等就展现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此外,一些拳术的产生与发展还与一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如南拳的发展与反清斗争密切相连,拳术又是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还远不止这些,它高度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学、佛学、儒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等理论,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样本。

因此,在民间传统武术拳种渐次消亡的紧要关头,武术研究需要转换视角,即从体育竞技视角转变为民族文化视角,视武术为人类学范畴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而带动武术研究方法的适时更新,保护好中华武术这一“最大宗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2 人类学视角下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保护武术文化遗产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而理论建设滞缓和研究方法陈旧的问题也日益显露。作为体育的竞技武术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较之一般的体育项目,武术具有更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样本,武术理论研究理应早有建树,但现有的研究中并未见到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与所有的体育项目一样,武术也是一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项目,其研究的目的是要总结已知领域的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即总结和创新。但纵观近三十年的研究内容却恰恰忽视了实践环节。将武术视为体育项目的既定思维模式使武术研究过多地停留在基础研究和开发推广研究领域,较之文化内涵、健身原理、发展策略研究,有关武术运动训练和武术教育的应用性研究非常少。而研究者亦多采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专家调查研究等方法,虽在武术文史、武术推广、健身效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轻视了武术应用研究,如武术竞技训练理论、武术教育理论、武术遗产保护等。另外,武术研究存在着学术风气浮躁、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现象。这种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倾向,从研究方法上也可发现。不管是文献研究法还是社会调查法,体育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几乎都是书斋内的行为,人们偏好文献研究法并非都出于学术需要,而是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足不出户便可“闭门造车”。武术科学研究需要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更需要走出室内,到广阔的田野(民间)中去触摸真实的武术,了解武术的真实处境,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搞清各个武术拳种的历史源流、套路功法、技击要领、健身效用、文化内涵、传承流变、功法创新、生活应用、社会影响,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承方法和发展策略,进而保护这一大宗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田野调查法的引入及现状

田野调查法,即所谓走出室内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保护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武术视作民族志内容而采用田野调查法来开展研究。换句话说,将武术归为人类学或民俗学也未尝不可。“武术,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文化学的研究。”[2]

早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 (武术在高校学科建设上被明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三个方向之一)建设初期,就有学者提出“实地考察法”(赵苏喆,2005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 (田野工作)” (方征、刘新华,2008年),但这一提法却少有实施。如今,那些在1986年结束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被确认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之外的武术拳种,因为社会影响小、习练人口少等原因,已经大面积流失。在这样的情势下,田野调查对于研究武术和保护武术文化遗产来说都是尤其必要而且及时的。更进一步讲,如果武术也要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田野调查应被确定为其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当前,中国武术正处于一个继承、变革、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创新。武术发展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方法和方法论的创新,但“创新的源泉不在书斋,而在田野工作的广阔天地中。”[3]对于那些行将消失的拳种,田野调查的意义正在于为它们重建历史。

田野调查,也称“参与观察”,是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3]深入民间与拳种传承人亲密接触,是获取武术拳种资料的最基本途径。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年开始发掘整理工作。挖整历时三年,可惜却没有在后来的武术遗产保护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990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那次实地考察历时四年,遍访全国村寨,深入采编,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资料[4]。近几年,情况有了新的改观,相继出现了电视纪录片形式的类武术田野调查报告。如2004年广东卫视体育频道播出的40集武术纪录片《武林探秘》,该纪录片“以全新的立意、独特的构思,全方位多角度论释中华武术,探访武林传奇人物,讲述武林传奇故事”,并“透过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审视武术的时代价值。”[5]又如2007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播出的16集武术纪录片《武林传奇》,该纪录片是中国武协与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在郓城武术活动的背景下策划的一次带有学术性质的“郓城会盟——中国武林论坛”活动,“论坛”邀请武术中最富影响力和传奇色彩的16个拳种参加,集中了中国武林的精英泰斗 (包括武术学者),以“梳理与思辨”为价值取向,力求为中国武术文化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辨色彩。“这是有史以来由官方组织的第一次武林盛会,是中国武术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6]再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 (CCTV-10)播出的15集武术纪录片《中华武功》,该纪录片“以历史和文化的宏观视点为角度,以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为脉络,以探索和揭秘中国武术代表流派及发扬过程为手段,为观众呈现一部完整、真实、权威展现中国武术魅力的全景式作品。”此外,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格斗全天下》栏目也播出了散打 (嵩山少林寺)、咏春拳 (香港)以及气功 (台湾)的中国武术旅游纪实片[7]。

之所以称它们为“类武术田野调查报告”,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国家地理人文类科普性电视节目,主要体现的是影片的大众性和观赏性,学术性有所欠缺。但是绝不能忽视它们的先驱作用和科研启示,这些材料是武术田野调查当之无愧的“先驱著作”,尤其是《武林传奇》,以“郓城会盟”为题目,以“武林论坛”为平台的“学术性质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历史、人文、学术价值。

4 武术田野调查的开展探索

从纯粹的学术角度来看,目前几乎没有关于武术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或类似研究成果。而依照当前的武术传承形势,武术田野工作的开展,恐怕已经到了不能不行动的时候了。应该大力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深入民间逐步开展武术田野工作。具体而言,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联合全国专业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及目前濒危的武术拳种负责人,尝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部分学术兴趣浓、科研素养好、发展潜力大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年时间 (研究生一年级)的扎实学习和积累,随后深入特定武术拳种流传地、发源地,认真细致地开展武术田野调查工作,撰写全面、细致、深入的拳种调查报告,拳种负责方、官方、院校方相互协作,通过著书立说、出版影像制品、运作文化市场等手段,在田野工作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来保护濒危武术拳种,传承武术文化。

这种探索式田野工作的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需要研究者在工作开展之前熟悉并深入理解田野工作的特点、具体方法,民族志访谈艺术及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人体解剖学等体育专业理论,深入理解中国哲学、中医学、兵学、中西文化比较基本理论,掌握准备调查的武术拳种的礼仪规范和基本套路,进行常见功法练习,认识理解拳法的技击理念、文化内涵、传承脉络、健身效用,培养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还应了解民俗学、体质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影视人类学、族群研究、人口研究、宗教人类学、家庭与亲属制度研究、政治体制与社会控制研究等人类学基本理论。这些前期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是正式调研工作出效率、见成果的根本保障。此外,从事武术田野工作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者的调研经费、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研究成果的归属等问题,也必须要事先做好妥善安排,这些是保证武术田野工作顺利开展并顺利转化为武术文化保护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这种田野工作计划如能全面实施,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是有利于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1983年的挖整工作“摸清了全国武术流传分布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文字、图片、录像、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取得了辉煌的成果。”[8]当时确认的在我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但是现在我们能够从图书馆和网络搜索引擎上了解到的当今武林现状却是:曾经拥有129个自成体系的拳种的中华武术,如今只留下了如太极拳、少林拳、形意拳等少数较有影响力的拳种。而这129个之内和之外影响力较小的武术拳种恐怕已经所剩无几了。曾经的挖整工作所取得的“辉煌的成果”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挖整的号召提得好,挖整工作也很有必要,但如今的武林更需要真正学术性质的田野调查,不要等到它们都消失了再去历史中找寻它们的踪迹并试图重新还原。其次是有利于武术科研方法的革新和学术氛围的转变。武术研究过去一直在走体育学的路子,少有人类学的意识和作为,传统武术濒危,恐怕与传统的武术科研方法不无干系。再次是有利于研究生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术意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使武术教育、训练与武术科研、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近些年,由于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大幅提高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等因素,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动机发生改变。据考研教育网消息,“200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考研首要动机为就业,仅12%的考生为做研究而选择考研”[9],武术所在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也不例外。在这些各式各样的考研动机中,学术研究的地位不断下降。可想而知,众多的武术方向研究生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做研究?武术研究生的含金量有多高?除去国家的教育政策因素,田野工作的引进,可以由点到面地带动武术研究生教育走向真正的精英人才教育,实现武术人才培养与武术学术风气的良好互动。

不管是全民健身还是武术入奥,诠释的是武术价值的实现以及武术功用在不同领域中应用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术文化遗产能够被继承和保护,改变武术文化濒危处境的办法最终要依靠务实创新的科学研究,而理论建设滞缓和应用研究欠缺的武术科研现状又需要深刻变革研究方法。武术研究方法的田野回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武术研究方法的必然走向,是武术文化遗产濒危问题解决的必然路径,也是中华武术实现继承与复兴的根本举措。

[1] 周广瑞,王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中的传统武术保护[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90-92.

[2] 龚鹏程.武艺丛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318.

[3]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250.

[4] 石展望.试探武术理论的科学创新与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4):94-96.

[5] 尔东.《武林探秘》广东体育频道春节热播[EB/OL].(2004-01-14)[2011-01-08].http://www.southcn.com/ent/wenyi/new s/200402200521.htm.

[6] 刘考勇,王金鹏.中国武林论坛郓城会盟碑落成[EB/OL].(2009-03-23)[2011-01-09].http://www.shuihuwenhua.com/Htm l/?302.htm l.

[7] 王国志,张宗豪.现代化进程中武术的科学发展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5):88-93.

[8]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40.

[9] 2008年应届毕业生考研报考动机调查分析[EB/OL].(2009-01-04)[2011-01-10].http://www.freekaoyan.com/new s/20090104/1231071966116228.shtm l.

Discussion on How to Make Use of Field Work in Wushu Research

GAO He-yong

(Guangdong Province Technician College,Guangzhou 510800,China)

On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visual angleof research and analysison the current p roblem of w ushu research,Ihold that the key to solving these p roblem s is to change the research angle and transfo rm research methods.That is we should transform f rom the sports competition angle to national culture angle to study,give up the thinking inertia on“Wushu belongs to sport”.This paper takes the field wo rk method to study Wushu from the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and consolidates academic consciousness and criteria from the persepctive of the urgency of cultural heritage p rotection.We researchers should get out of library and get into the real Wushu world and do something useful to p revent Wushu culture from extinction.

Wushu;culture;anthropology;research method;Field Wo rk

G80-3

A

1008-3596(2011)04-0094-03

2011-03-25

高河永 (1981-),男,河南信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拳种田野武术
希望的田野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武术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