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

2011-04-11陈曙光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陈曙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哲学部,湖南 长沙 4100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

陈曙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哲学部,湖南 长沙 4100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维”说。“一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它逻辑地蕴涵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它们导源于“一体”,服从于“一体”,服务于“一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同一事物之“三维”,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史逻辑;内在逻辑;整体性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历史逻辑。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就党的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来说,应当说,陈独秀是把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的先驱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就是说,他认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清醒的。但是他忽视了时代化的问题,他没有看到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已经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应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领导革命的资格,要完成这个革命的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陈独秀不承认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革命的领导权拱手让给了资产阶级,结果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则是反陈独秀而行之。他看到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必须坚持革命的领导权,就是说他在时代化的问题上比较清醒,但是他严重忽视了中国国情,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照抄照搬十月革命,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与陈独秀殊途同归,其结果同样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陈独秀和王明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能够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他们那个时期,不要说老百姓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就连党的干部包括相当多的高级领导干部,都不是真懂马列。这主要是因为党尚处在幼年时期,各方面的经验都很缺乏,且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对“三化”问题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杰出代表,首推毛泽东。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1](p795-796)毛泽东的这个论断,在本质上就是对“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的论断。尚处在幼年时期的党,对“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认识,虽然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但确实又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在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不但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认识“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毛泽东所处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邓小平所处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究竟是什么?自十月革命胜利以来,人类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不可以也搞市场经济?对上述问题的科学回答就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时,尽管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中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党政官员特别是高层官员的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改旗易帜,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可以说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风云变幻,考验不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对上述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就是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随着全球性问题的迅速蔓延,“如何发展”的问题凸显出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是:“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科学回答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总之,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和创新都是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以及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的产物和结果。

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在当今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国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人民大众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更加尖锐、更加突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历史证明,我们党只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上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准确把握三者须臾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有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术界、理论界进行了充分讨论,大体有以下一些观点:

“核心—关键—基础”说。《求是》2009年12月发表“秋石”的署名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2]

“统领”说。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它们的地位又不是并列的。“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它逻辑地蕴涵着其他两个方面。但这并不是说其他两个方面没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不需要作为问题来探讨。[3]

“主次分明”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但是主次分明,中国化是主题,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服务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不是平分秋色,没有主次。[4]

“总体—本体—主体”说。中国人民大学高放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本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这“三体”形成三位一体,最终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5]

“核心—基础—落脚点”说。中央党校牛先锋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化和中国化的落脚点。[6]

“主题—关键—途径”说。西安政治学院尹从国教授认为,中国化是时代化、大众化的鲜明主题,时代化是中国化、大众化的关键和保障,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根本途径。[7]

以上种种观点说明,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分歧很大,还没有达成共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呢?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三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维”说。

所谓“一体两翼三维”说,“一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它逻辑地蕴涵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中国化的过程既是时代化的过程,也是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它们导源于“一体”,服从于“一体”,服务于“一体”,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两翼”得以存在的合法性支撑。“三维”即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它们构成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是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化为“一体”,是统领时代化、大众化的总原则。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但三者的地位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体”,是统领时代化、大众化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还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统领时代化、大众化的总原则和总要求,时代化、大众化围绕着中国化展开,大众化以中国化为前提,时代化以中国化为内核。在当代中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时代特征、同人民大众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当然,强调“中国化”的总体性地位,这丝毫不意味着“时代化”、“大众化”两个方面没有相对独立的意义,相反,它们作为“一体”之“两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服从服务于“一体”。

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体”,那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是附着于其上的“两翼”,脱离了中国化这“一体”,时代化、大众化也将不复存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得以存在的合法性支撑,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服从于中国化,服务于中国化,分别从两个方面拓展和深化着中国化。

第一,时代化为“一翼”。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大众化为“一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成为大众普遍信仰、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来自实践、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伴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离开了“大众化”这一主体维度,“中国化”的意义是不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转换,才能变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同一事物之“三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三维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从空间维度来说,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从时间维度来说,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需要时代化;从受众维度来说,产生于少数先进分子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统一性,根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这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同一个过程,而不是三个相互独立、互不关涉的过程。也就是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

第二,从结果来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同一个东西。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从实施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同一项任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一个整体,要在整体上考虑和把握,整体上推进和实施,而不是分类实施,分别推进。

第四,从目标来看,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是同一个追求。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内在地蕴涵着追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当前,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割裂开来的倾向。比如,有学者认为,“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这类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整体割裂的嫌疑。因此,这里有必要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三个比肩并列、彼此分立、泾渭分明的独立事物。

三、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使思想与实际相一致。

解放思想意味着不把经典当教条,不把“老祖宗”当“圣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体制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政策上的每一个重大调整,在实践上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思想的解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产生了新课题新矛盾。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以“继承”为基础。

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以继承前人优秀成果为基础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继承下去。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石而失去根底,就会因为没有坚定的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无可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情况所作出的许多具体结论,可能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但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发现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则具有普遍的意义,将长期指导我们的实践。正如江泽民所言:“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8](p1143)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老祖宗”始终不能丢。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分析和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更加需要我们在继承“老祖宗”的基础上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崭新篇章。

(三)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以“实践”为动力。

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以创立他们的学说,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推动理论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历史,离开实践这块沃土,不可能开出马克思主义之花,也不可能结出马克思主义之果。

历史经验证明,永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必须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新判断,发展新理论,指导新实践。

历史经验还证明,离开实践谈理论创新,就会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绝不能用本本去匡正实践,去裁剪现实,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让本本去顺从实践。

世界在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

(四)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以“问题”为中心。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科学方法。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p802)江泽民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方针。他说:“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9](p339)

准确捕捉和回答时代性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只有准确地捕捉、及时地回答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抓住每个时代中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根本命运的大问题,对这类大问题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在场”方式,也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学院派的作风,具体表现为:问题越来越高雅,视阈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当前要强化理论的问题意识,强调“问题”之于时代、之于理论的重要性。理论如果企图绕开问题而独自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

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给予研究和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提炼和概括,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如何紧密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并在解答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始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项重大课题。

(五)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以“创新”为灵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p68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表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绝不会躺在前人留下的本本上而固步不前,更不会固守一些被实践证明已经过时的观点和错误的判断;相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超越本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却走进了当代;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关键就在于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崭新诗篇。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

[3]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J].红旗文稿,2010,(2).

[4]郭建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09”颁奖仪式上的获奖感言[J].理论视野,2009,(12).

[5]高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N].学习时报,2009-12-28.

[6]牛先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化、大众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6).

[7]尹从国.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解放军报,2010-03-0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61

A

1003-8477(2011)10-0014-04

陈曙光(1975—),男,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历程与基本经验”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晓予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