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2011-04-11温莲香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资本主义

温莲香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温莲香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导致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社会生产力极大浪费,使生产力的发展严重不可持续。为了防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新陈代谢断裂的发生,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提出了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使土地得到永续利用;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劳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极具实践性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物质变换断裂;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理解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变换,即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代谢,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的内涵。马克思从两种含义上分析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第一种含义是无机界自身的物质变换(自然界的自然力)。“土地以工业方式经营,因而它的化学和机械的生产条件,甚至……肥料等等都要新陈代谢”。[5](p318-319)机器“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2](p207)这是在任何形态中,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生产所不可抗拒的自然必然性。第二种含义是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为了维持生命,需要呼吸空气、饮水、摄取食物、排泄。“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p95)马克思对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变换的分析,揭示了物理、化学规律控制的无机界和生理规律控制的有机界的物质变换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二是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本质是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物质变换的过程就是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因而,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就是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2](p208)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劳动与自然物质相交换、相结合,从而创造出适合人类需要的各种产品。三是社会的物质变换,即商品交换,它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内部的产品交换、分配、消费。因而,社会的物质变换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在社会的物质变换运动中,生产是过程的起点,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消费是过程的终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存在着能量、信息和价值的循环关系,总是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当人与自然物质变换遵循自然规律和谐永续地进行时,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就会协调发展,生产力才会可持续发展。如果任何物质变换形式出现中断,生产力发展就会不可持续。

二、资本主义物质变换断裂破坏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变换断裂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时指出:“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3](p916)

1.资本主义物质变换断裂的内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大土地私有制是造成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本原因,由此导致了社会与自然物质变换和社会的物质变换两个层面的断裂。

首先,社会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即“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断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2](p552)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工业迫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把农村土地上的肥力以谷物形式带走,而以排泄物的形式留在城市的排泄系统中,导致土地中的营养成分永久流失,土地肥力持续下降。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2](p552-553)资本主义大规模的农业的固有特征妨碍了任何对土地经营新科学的真正理性的运用。尽管农业中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资本还是不能保持土壤构成成分的循环所需要的必要条件,造成谷物产量不足,形成人口与土地物质代谢的中断。

其次,社会的物质变换的断裂——社会再生产的中断。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不是一次的生产过程,而是连续不断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马克思说:“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2](p621)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方面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通过扩大再生产实现剩余价值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工人阶级被掠夺了自身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且随着剩余价值剥削率的提高,工人阶级越来越失去购买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和工人阶级购买力不断下降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造成社会再生产的中断,破坏了社会内部的物质循环。

2.资本主义物质变换断裂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严重的不可持续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在追求剩余价值目的的支配下,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物质变换的断裂造成了生产力发展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因为资本主义一定时期内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以对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劳动力和自然力的破坏以及生产力发展周期性地被经济波动所打断为代价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分析“规律的各种内部矛盾的展开”时说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3](p278)

(1)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的不可持续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2](p553)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而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为实现高额利润,只顾从土地上掠夺肥力,“代替了对土地……所进行的自觉的合理的经营”,[3](p916)使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更有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大农业联合起来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使土地肥力枯竭。“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农村的产业制度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各种手段,使土地日益贫瘠。”[3](p917)这种情况必然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破坏了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主要生产力”。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破坏与摧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劳动者看成与水力、马力等一样的生产财富的手段,将他们变成四肢畸形、精神空虚、职业单调片面发展的人,使个人的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个人生产力的极大浪费,导致人类生产力的不可持续性。“在现代农业中,也和在城市工业中一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2](p552)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工人维持生产劳动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到威胁。“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都同样地损害着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2](p466)对劳动者的滥用和破坏,直接导致劳动力的过早衰亡。恩格斯以1840年为例,“利物浦上等阶级(贵族、自由职业者等等)的平均寿命是三十五岁,商人和光景较好的手工业者是二十二岁,工人、短工和一般雇佣劳动者只有十五岁”。[7](p392)“整代整代的人都毁灭了”。[7](p453)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破坏与摧残直接威胁到后代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她们老是生病,特别是在婚后,她们生的孩子也是衰弱的。”[7](p497)这样,造成了劳动力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因而使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力的毁灭尖锐对立起来。

(2)自然生产力严重不可持续。表现为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枯竭及环境污染。一方面,资本主义物质变换的断裂使有益的排泄物不能返回自然界,导致自然生产力下降。而资本增值的内在驱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不断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资源,致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枯竭,对自然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马克思指出:“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8](p272)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9](p5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10](p519)马克思早就预见到自然生产力会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下降的反向运动,他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3](p289)在这里,马克思用“枯竭”二字表明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物质变换的断裂使有害的排泄物不断返回自然界,积累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直至排放量超过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生态循环受阻,导致环境污染,自然再生产能力下降。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是以牺牲自然生产力为代价的,其结果是生产力即劳动生产力并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反而由于这种发展补偿不了自然生产力的下降而下降。尤其是“在农业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减少——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3](p864)

(3)社会生产力的不可持续。表现为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由于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本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来反对变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11](p627)因而资本主义无法合理调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出现物质变换中断,经济危机爆发,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在每次危机中,……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12](p244)由于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周期性地遭到破坏,从而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可持续。

三、马克思对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开创性探索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一个不断延续与拓展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不断改变自然物质形态,同时不断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质返回自然界,这样不断循环往复地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使生产力得到可持续发展。“为了防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新陈代谢断裂的发生,马克思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3](p167)

1.土地的永续利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障。马克思认为要维持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首先要破除土地私有制,改良土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土地“是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是“他们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3](p916)因此,“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3](p875)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改良耕作方法,如采用革新的排灌法,实行合理的轮作制,施用骨粉等有机肥料以保持和改良土壤,维持和提高土地的肥力。其次,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实行城乡融合,恢复土地营养物质循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通过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人口的均匀分布等措施废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恢复人类与土地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正如它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一样。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10](p321)提高土地生产力。

2.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保障。人口,特别是劳动人口,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适度的人口增长是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及其关系。他们认为,如果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进而提出了控制人口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计划生育问题。恩格斯在1881年2月1日致卡尔·考茨基的信中极为明确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说:“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像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么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地做到这点。在这样的社会里,有计划地达到现在法国和下奥地利在自发的无计划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那种结果,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14](p145-146)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因为劳动者的素质(体力和智力)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自然半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能够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那么,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5](p243)可见,发展生产力的充要条件就是促进人的全面、普遍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劳动者的体力、智力、情感和审美情趣协调和谐地发展,毕竟每一个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发展生产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劳动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保障。“马克思在论述劳动过程的时候也不断强调劳动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16](p167)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时代,作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中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6](p93)因此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就成为全面异化的关系。要消除资本主义物质变换断裂必须消灭劳动异化,实现劳动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首先界定了劳动的本质,他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角度,把人类劳动规定为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把人类劳动规定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将异化劳动转变成真正自由的对象性活动。其次,要实现劳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相结合,使“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条件”相结合,实现公平劳动。“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2](p244)只有社会成员的公平劳动,才能够消除贫困,使劳动者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走向生产者的联合。“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3](p926)因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在彻底摆脱了不合理制度及利益关系造成的异化状态之后,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才能自觉地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有能力达到对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和改变,能够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4.循环经济思想——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不仅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导致工业废弃物增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对工业废弃物和人类排泄物进行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首先,马克思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他指出:“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3](p116)循环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更因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3](p117)其次,马克思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重要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他指出:毫无疑问,废棉加工业很快也会作为一个符合公认的需要的生产部门,而占有同样的位置。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的状况,提高经济效益,“现在废棉的价格和废棉在工厂里作为原料的重新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用印棉代替美棉所造成的废棉损失。”[3](p126)发展循环经济也有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马克思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马克思认为,第一提高认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不要把它看作是“不名誉的事情”;第二改良机器。因为一方面 “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机器的改良,废料减少了。”[3](p96)第三依靠科技进步。因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3](p117)“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3](p118)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使生产力的发展模式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新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解决了生产力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5.建立适应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虽然承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促进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方面表现突出,但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而恰恰是这个生产动机和目的,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一切经济活动都以资本占有更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为核心,以追求不断增值剩余价值为目的,通过不断的资本积累发展生产力,导致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破坏,环境污染。要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的生产关系。“要消灭这个不断重新产生的现代工业的矛盾,又只有消灭现代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11](p646)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不再是为了实现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为社会节约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这样就可以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此,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断裂的研究,实际上是他们对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探讨,具有理论开拓意义。他们依据资本主义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断裂的事实,以超前的意识,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揭示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不可持续性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源于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明确提出解决生产力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建立适应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开创性探索为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

[1]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639.

[13]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A81

A

1003-8477(2011)10-0005-05

一、生产力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温莲香(1964—),女,济南大学政管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生态维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JA710027

责任编辑 张晓予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早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而形成的,其实质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马克思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异化关系导致的生产力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性,多维度提出了实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的今天,重温马克思这些前瞻性的宝贵思想,对实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协调发展,从而保障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还是在经济学中,生产力范畴所反映的对象,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是马克思生产力范畴的本质特征的规定性。[1](p283)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内涵非常丰富,如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等等,但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是一个高度概括和非常具体的概念。他明确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2](p59)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生产力,总是指劳动的生产力,并且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即具体劳动运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以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认为,没有劳动也就不会有现实的生产力。而“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2](p201-20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劳动,……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单纯的自然存在上,……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3](p921)可见,马克思把生产力看成“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且马克思“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基本上概括了生产力范畴作为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使得生产力范畴包容各种因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如果把不同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末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当取决于:(1)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等;(2)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这种改进是由以下各种因素引起的,即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生产方法的改良,化学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应用,靠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的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以及其他各种发明,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4](p140)另一方面,“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使得生产力范畴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具有统一的本体论基础,即物质一元论。生产力的多样性是由于物质变换,而生产力的统一性则是由于变换着的物质的一元性。所以,生产力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产力范畴的定义。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