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 育种 互结良缘——基础教育本体改革在急
2011-04-08张法坤
张法坤
培根 育种 互结良缘
——基础教育本体改革在急
张法坤
严重的两分离现实
路人皆知,“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中国社会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如今,“应试教育”的意识,仍然禁锢住人们的脑袋,束缚着众人的言行。认可的有,敬畏的有。更多的则是,虽厌恶它,但又只能屈服它或依靠它。因为“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决定着孩子们的未来,以及家长们和教师们的命运。
有云:幼儿园也要“多读书、少活动”,不然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这根“僵绳”,长期束缚着幼儿教育的发展。
有云:小学,“多读书”是小学教育最主要目标。书本多,作业多,考试多。孩子的家庭作业,每天晚上常常要做到十点以后。节假日也要加班加点做作业、补课和培训。
有云:中学,“读书高分”成了决定孩子前途和教师、家长命运的关键所在。作业成堆,书题似海。活龙活现的“小老虎们”,有的学校长期以来,每周竟然只有学校功课表上排定的早操和体育课。其余可用时间,几乎全都被书本作业、补习课业等占领掉了。
多少年来,目睹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从跨,到背,再到用车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驼着背、弯着腰,替孩子们辛劳。
这样的基础学校教育,只见“读书-考试-分数”,没有“读书-活动”的共存并行;只有下苦功夫于死驱本本的间接知识教学,没有下苦功夫在手脑并用的实际能力训练。这能是我们的理想教育吗?
我们能因此安于被别人的称赞,什么“中学生考试成绩世界第一”吗?你知道“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的是谁吗?
应试教育,埋没了教育的根和种,遏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据有关调查数据,社会人们对“死板僵硬的应试教育体制”严重不满:厌恶至极的占85.7%以上。为了“高分”、“高考”,上清华、上北大,把读书与活动两者分离开来、对立起来。格杀教育本体的应试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国家人才培养,有多大的危害呀!我们的校长、老师和家长们,怎能止于“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我们这般吃教育饭的人,哪能无忧无虑,不为之奋力告急而安息!
两根种的自身存在
“读书”与“活动”,两者本是教育土壤自身具有的根种,本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天天干的活、日日做的事。两者不仅不对立、不分离,而且彼此本是情缘相合的。更确切地说,它们同是教育本体的一对“孪生兄弟”,同是教育本体不可缺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中的“读书”与“活动”,都 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教师给学生传授前人(含成人及教师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或教师指导学生获得自己直接积累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直接积累知识经验。两个方面,同在一个统一的教育过程。
读书+活动,即学校教育。教师教、学生学的读书与活动全部组织过程,就是教师教导下学生掌握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全部过程,就是学校所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事实。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读书与活动两大种团的深耕培育,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把两种经验紧密结合,进而形成观念和观念体系的过程。
读书获取间接知识经验,活动获取直接经验知识。两者科学结合,相辅相成,合而为一,构成完整统一的教育本体。
联想起我们的老教育家常道直先生,1960-1963年担任外国教育史研究生班导师期间,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对照啃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英文本和中文本。选定赫、杜为研究重点,集中讲评对赫、杜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他从中深刻地揭示和表述了存在于教育自身的读书和活动及其结合的教育学说。常先生潜心教育,学术精湛,早年就着意深入教育本体,研讨教育自身的根种问题,不无深远意义。
要美满两结其缘
当前,如何尽快着手开展教育本体改革,改变“只为考分钻书本”,读书、活动两分离的严重现实?要美满“两结其缘”的工程,伟大而艰巨,要奋力推进,但不能速而不达。
(一)优化教育文化的社会环境,普及人们的教育本体观念
环境决定一切,意识也会决定存在。面对“应试教育”继续蔓延的现实,我们既要看到社会各界人们关注教育、热心教育的积极性,又要正视变革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社会文化意识的艰难性。从各级教育领导到广大人民群众,都要共同努力端正对读书和活动的思想认识,逐步建立和普及全社会人们的教育本体观念和意识。没有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领导部门、社会媒体、各界同仁和广大家长通力合作,对读书与活动及其结合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意识的转变,应试教育不会自然消失,教育本体改革不可能顺利开展起来。
30年来大力投资学校基本设施“硬件”建设,和偏重教育目的、方针政策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软件”改革,以及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尤其是“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和“新基础教育”等改革实验,并积累了大批优秀教师和其他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此外,我们不会忘记:50年代“教育大革命”、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多次以所谓革命的“活动”代替“读书”,走过读书、活动“两极端”的经验教训。这些都为开展教育本体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欧美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和新教育等教育学派的改革经验,我们也应当从“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转到“读书”与“活动”的结合上来,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和批判吸取。时经半个世纪之长,它们确实围绕了读书与活动及其结合的教育本体改革中心问题,开设实验学校和试验班级,创办实验刊物和教育论坛等,学派林立、思潮起伏、争辩激烈,从对立走向统一。使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改革和个人福利改善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我们应抛弃偏见,勇于求实、敢于借鉴。
(二)创新学校教育办学系统和模式,奠定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石
创新学校教育的办学系统和模式,是教育本体改革在各办学阶段的体现,是实现教育本体改革理念的保证。
根据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可适当调整学校教育的办学系统和模式。
幼儿园三年,实行“玩中学、学中玩”。不能孤立组织孩子的活动和读书,更不能单纯追求识字、学算。应以游戏活动为主轴和中心。学在游戏活动之中,学、玩完全一体化。
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由六年改为五年,实行“做中学、学中做”。重点打基础文化时期,读书还是比活动的时间多一些为妥。
高中要和大学联接,应是实验性和实践性的学习阶段。实行“研中学、学中研”。学与做,读书与研究,应当完全科学地结合。高中为职业指导、预备和定向时期,书本学习与实际研究的时间比例,不能等同大学。大学除了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以专业的研究实践带动专业理论学习和实际能力训练。
学校教育各阶段的教学,都必须“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所有学科的一切现代科技装备的教学设置:教室、实验室、活动室、工艺室、金工场、木工厂、体育场、科学馆、文艺厅和图书馆等,都是学生手脑并用、学做合一,获得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并使两者科学结合的阵地。学校就是增长学生两种知识经验的,而不是滋生“蛀书虫”或“分数迷”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活动和读书,犹如建筑打基础的钢筋和水泥,是凝固教育大厦的两大基石。
从学校教育的总体看,学生的直接经验不可少,组织学生不仅要善于利用既有直接经验,而且要积极获取新的直接经验;但是,学生主动接受间接知识的时间,还是应占大部分。读书为主,活动为辅。两者的比例时间,一般为7:3。各学校、各专业、各阶段,还应根据其实际,有所差异。
(三)革新学校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加强教育本体理论和实践的研讨
实施学校教育本体改革,教师是主力。教师要首先研习“教育本体改革”的理论,确立读书与活动结合的思想观念,更新教学思维和方法,掌握指导学生获取两种知识经验及其结合的教学本领。
“两种经验及其结合”,是教育科学历史发展和现实研究的一个结晶,是学校教师改革和提高教学工作的理论根基,也是广大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之核心所在。
教师对学生,无论是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还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都要启发学生认真地积累、接受和应用新旧两种知识经验,使新旧两种知识经验不断组合、改造和同化,从而使新旧观念和观念体系不断融化、建立、优化和扩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含敏捷性、准确性、广度、深度等)和思维能力(含判断力和创造力等),就是这样必须通过读书和活动的科学结合,使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精密结合,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可以这样说,任何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新旧两种知识经验的科学结合”。教师已经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书匠了。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使用源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课本,提供学生能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的电教用具和媒体等,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重革新,从发现问题、新旧联系、联系实际、解决疑难到应用创新等教学环节,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学化。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功,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点。在教育土壤中,没有直接经验基础的间接知识(书本知识),或没有间接知识结合的直接经验,都不能良缘稼接,都不能下种生根,都不能开花结果。
当然,教育本体改革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艰难的科学工程,非朝夕之事。我国100年、60年、30年,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教育改革一直未能集中对准教育本体,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意识,解决好读书与活动及其结合的问题。我们只要能够认清“应试教育”危害的严重性,在实现《全国教育规划纲要》总目标指引下,守住教育相对独立性,排除一切干扰,社会上下,学校内外,各界人民一致行动,深入教育本体,抓住读书与活动结合的教育根种,更新思想,由点到面开展改革实验。不断试验、不断改革,敢于破旧、敢于探究,勇于争鸣、勇于创新。逐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教育本体改革,参加教育本体论的研究讨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共同提高教育本体改革理论认识,共同推进教育本体改革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局面。“花大力气搞国民教育”!
(张法坤:1956年就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63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后在深圳教育学院、深圳大学任教育学教授、教育系系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是1951年10月16日在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基础上成立的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59年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86年成为全国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1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携手纽约大学共创首所中美合作大学——上海纽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近4000人,专任教师2000余人。其中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千人计划”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8人。60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栋梁之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