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挖掘

2011-04-07曾逊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龙舞花鼓戏梅山

曾逊倪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挖掘

曾逊倪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梅山;舞蹈;特色

梅山文化是存在于湖南中部——以新化、安化为中心向资水流域辐射的雪峰山区的渔猎文化。宋代之前,梅山地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人民过着农耕和渔猎生活,人们信奉巫神,梅山文化因而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宋神宗年间,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通过历代移民,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因而梅山文化又有多民族文化糅合的特色。梅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民间艺术。作为梅山文化载体的歌舞反映梅山山民的思想、劳动和生活,是梅山人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间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是梅山文化的中心地带,史料记载的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竹书记年》中就谈到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300年)这里的人们“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双峰县志》记载,娄底的双峰在商代就有虾子对龙、假脸子(如赞土地)等原始舞蹈的出现,唐代后期在新化等地产生了拜香歌、九子鞭等舞蹈形式。清同治八年《湘乡县志》习俗篇云:“元霄燃灯悬照,乐歌乐舞”。清康熙年间《新化县志》曰:“元霄市户各张灯于堂,鼓吹相闻,扬灯于市,童子携灯歌唱,递诣人户送喜,午夜不禁。”明清时期灯舞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

1 梅山舞蹈的品种

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1.1 花鼓戏

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歌舞。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民歌,主要内容来源于劳动生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丑活泼、诙谐;旦热情、俏丽,调度上多采取传统的内荷花,外荷花、走四门、串“∞”字,通常以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对称的套子动作。通过且歌且舞,一问一答,抒发情感。花鼓戏的音乐绝大部分热烈、奔放、欢快、跳跃,常以锣鼓点子为伴奏,节奏性强,使得气氛更为欢乐。花鼓的表演既能单独表演,也可穿插在狮、龙、灯舞种中表演,田间炕头都不受限制,红白喜事中更是重头戏。梅山地区的花鼓戏在湖南众多花鼓戏派别中独具一格,因为梅山民风粗犷朴实、山民性格幽默火辣,现代更受罗辀重平民教育的“血性理念”和曾国藩湘军的“血性忠勇,担当道义”等文化的浸染,在调子上吸收了长沙花鼓戏的常用调式,以及常德的特点,将衡州花鼓戏的野味和邵阳花鼓戏的“宝古佬”辣椒味发扬光大,显得高亢激昂、热情似火。梅山地区的花鼓戏的代表节目有:“八月望郎”“蝴蝶戏媒”、“车灯舞”、“采茶歌”。

1.2 龙舞

龙舞在民间传说中是吉祥、威严、力量的象征,它起源于古代,表现人们对大自然呼风降雨、去灾除疫的力量。龙舞有布龙、草龙、板凳龙、干龙船等数种。春节、清明时节龙舞盛行。龙头大的叫狮子龙头,小的叫草龙头。舞龙时,龙前的大锣大鼓、龙后的龙钵锣鼓(或八音锣鼓)演奏造气氛。布龙用五彩布料罩于多拱竹架龙骨上,长数丈,每拱分别由一人执掌。草龙用稻草扎成,比布龙短小,舞法如布龙。每逢端阳龙舟竞赛后,入夜将木龙头取下,人手各执一个,走街串户舞耍、比赛。由于道具太重,所以舞蹈动作相对较简单,仅“单毛舞”、“双手舞”两种,步法也只有“左右上步”。龙舞在梅山地区发展很快,该地区民间崇尚习武,成为展示力量为主的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舞蹈。表演场地不限,大多流动性强,表演时常配蚌壳舞、彩蓬船,花鼓等民间舞蹈。龙舞一般用打击乐和唢呐伴奏,因舞蹈动作自由随意,音乐只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梅山地区的龙舞代表节目有:“板凳龙”、“布龙”、“舞干龙船”等。

1.3 狮舞

梅山人在长期的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寻求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庇护,狮子舞最早是梅山人寄希望于力量无比的狮子来驱除田间的病虫害,边唱“燕鹅,雁鹅、虫呷萝卜,狮子哐!”,手拉手地向前走,歌词非常古朴,舞蹈动作如同幼儿的游戏。对狮子的崇拜,成为原始的梅山人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狮子舞的整个活动过程,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求神赐福的祭赛,用仪伏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这种宗教祭赛活动与民间的风俗习惯慢慢渗透到了一起。狮子舞重视装饰,用以区分为毛狮(又称大狮、雄狮)、光狮(又称中狮、雌狮)、铁狮(又称小狮、手狮)。毛狮和光狮一般都由两人扮演,一人在前握狮头道具戴在头上,扮狮头,一人在后俯身,双手扶前者腰,身披用布及麻等装饰成狮皮,扮演狮身。铁狮是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假狮皮,扮成小狮。在表演上又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情细腻,柔和而稳重,动作有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抢球等,着重刻划狮子温驯可爱的性格。武狮着重武功,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猛矫健。动作有跳跃、跌扑、腾翻、直立、登高等技巧。音乐与龙舞一致,以打击乐和唢呐伴奏。梅山地区的狮舞的代表节目有:“毛狮”、“单狮"、“手狮”等。

1.4 灯舞

灯舞源于灯节,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出现的舞蹈形式,因灯的造型不同而名称不同,其表演以南方见长。明、清两代己盛行灯舞,清代文献中记载比较多。按其舞法有持灯舞、(灯上安灯把,舞时手握灯把,舞者列队成行,用灯摆出各种图案)、提灯舞(舞者多是手持细棍,棍上垂吊着燃点的花灯,舞蹈着重表现持灯者的动态)。灯舞的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一般配以节奏明快、抒情的民间小调,或采取领合演唱的形式。梅山地区的灯舞风格很有南方特点,颇具特色的梅山“骨牌花灯”舞,产生于隋末唐初。所制作的灯具采用民间的一种骨牌牌艺的式样,该舞由数十人表演,一人举灯领舞,众人默契配合,舞步时缓时速,用花灯组成21种图案。节日之夜,在欢快的花鼓调和锣鼓点的配合下,花灯、焰火交相辉映,颇为壮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古朴之美。

1.5 梅山傩戏

据《汉书·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重谣祀。”宋代理学家朱嘉在《楚辞集注》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佐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楚辞》里也对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巫舞做了生动的描绘。据民国20年编写的新化县礼俗志中记载:“相传宋时巫师柳君法清,随章悖来此,以法求左治,故祀奉至今未衰之”。又曰:“巫所专司之法科,日庆家主,日庆娘娘,日驱傩,日完都猖愿……”。对活动过程也做了记载:“近神奏昭平之章,初献奏宣平之章,舞宣平之舞(第一成)亚献奏秩平之章,舞秩平之舞(第二成)终献奏叙平之章,舞叙平之舞(第三成)彻馔奏懿平之章。”

以傩戏为主的巫舞流传梅山地区历史悠久,而且有完整的程序。梅山傩戏的主要载体是巫师(师公和道士),主要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抛牌过度》、《跄梅山》等活动中,以摊戏剧目形式独立存在。其表演有时间要求,为秋冬晚上,地点在民间的堂屋,表演傩戏必须带佩带于傩面,只有带上摊面的扮演才能算是摊戏,这是傩戏区别其他戏曲的最显著的特征。傩面俗称“脸子”,为木雕,常见面有开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南山小妹等,傩面雕刻之后要交师公开光才能交付使用。梅山地区祭祀舞的代表节目有:“开山舞”、“迎鸾接驾”、“打梅山”、“捉猫公”等。

2 梅山舞蹈的风格特色

梅山舞蹈是表达梅山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2.1 梅山舞蹈的时间性

梅山舞蹈活动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春节期间。明代的湘乡县志中,就有湘中一带“元霄燃灯烛悬照,舞羽龠之舞”的记载。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村舍邻里自愿组合,在屋前、屋后、厅堂、地坪各处舞狮玩灯,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至夜,人们在河边烧起大火,高喊着“狮子要进上山,龙灯要送下河!”表演者争先恐后,持刀、叉棍等兵器在火上跃过,表示过火去邪,祈祷人畜平安,热闹异常。除新春期间,其它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或秋收后的农闲季节,人们也以歌舞来庆祝丰收,进行娱乐休息。在其它婚、丧等红白喜事中,农村也常舞龙弄狮助兴。

2.2 以汉民族为主多民族糅合的特色

梅山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受着以荆楚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苗瑶为代表的南方文化自由交汇的影响,民间舞蹈的流派甚多。据《宝庆府志》记载,宋朝时晏氏,刘氏、毛氏、伍氏、杨氏、袁氏、谢氏、邹氏、欧阳等许多大姓,均从江西吉州的大和一带迁入新化定居,从《新化的礼俗志》中的记载可得知,新化的道教来源于江西龙虎山,属符箓派;据艺人介绍,流传在涟源县西北部的《八月望郎》,是从长沙流入涟源的;冷水江的民间舞蹈《踩高跷》,显然来自北方;喜闻乐见的花鼓戏《接妹子》,则来自邵阳;新化与湘西地区交界,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糅合其中,民间舞蹈中的土家色彩很浓烈。“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明显的体现在梅山的祭祀舞蹈中,是傩戏最重要的表演部分。“毛谷斯”来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狩猎生活,该舞的服饰和道具都相当具有原始风味,是原始文化的活化石。舞蹈动作朴实、自然,体现着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从“毛谷斯”的舞蹈动作上不难发现,该种舞蹈诠释着先民们对女猎神——梅山的敬仰之意。“毛谷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展现给了全世界。带着不同民族风格的梅山舞蹈有的潇洒、粗犷、健美,有的显得细腻、抒情、欢快,还有的显得风趣、诙谐、泼辣。

2.3 载歌载舞,道具精美,戏曲性强

梅山的民间舞蹈来源于梅山人的生活和情感。载歌载舞是其中的重要特色。花鼓戏的表演更为突出,最常见的是为一丑一旦,一问一答,且歌且舞,抒发感情。曲调欢快、跳跃,达到“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的强烈艺术效果。流传在新化县白溪一带的道教舞《串联》,舞蹈者既是演唱者,又是伴奏者,融歌舞、演奏于一体。动作活泼形象,队形繁而有序,既表现了为死者超度的虔诚态度,又可以起到给死者亲属精神安慰的效果。

梅山舞蹈中的大多数舞蹈都运用了道具,使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更细腻。象《蝴蝶戏媒》中采取的旦帕丑扇,那千姿百态的舞扇玩帕动作,对表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性格,美化舞姿都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舞蹈中使用的一些道具,大都是经过艺术加工,有的制作尤如精美的艺术品。如《虾子灯》,制作的虾子工艺精巧,它用篾制骨架,用彩纸表糊,内安烛火,虾纹明晰。表演时前夹能自由活动,形象地展现了虾子的浮游、弹跳的生动形态。《手狮舞》也很有特色,演员不是蒙在狮套里表演,而是携木头雕制的小巧精致的小头狮为道具,靠自己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狮子的形象,别具一格。

还有不少舞蹈的内容、环境,是由演员的舞蹈动作来表现的,一条彩带可代替车,一张木浆可表示船,跑一个园场可象征数十里。如新化的《蝴蝶戏媒》,旦引丑追,上坡下坡,花香鸟语,都是在同一场景中,通过虚拟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民间舞蹈与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舞蹈动作的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这也是梅山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

在梅山民间舞节目中,有众多的表演男扮女装。由于封建礼教束缚,女性被拒绝参加社会活动,而有些节目又需女性形象,只好由男子装扮。在巫舞中巫师的装扮,就多女性。如巫舞《扎扫路》,就是由一男性,身穿彩色衣裙,头戴凤冠,脸擦胭脂,手持彩帕和彩扇,步伐扭摆,假唱女声。奇怪的是梅山舞蹈中表现的内容却极少有瞧不起女性的,毛谷斯舞蹈歌颂的就是梅山的女神。

2.4 舞蹈和武术相互吸收融合

远古时期的梅山以狩猎生活为主,梅山人生活于恶劣的环境中,需要用意志、用体魄、用武力同大自然作斗争,也正是长期这样的磨炼,梅山人练就了顽强意志,粗旷的体魄,远古时期的狩猎生活为梅山武功日后的古朴、迅猛、粗犷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梅山武功套路繁多,形式古朴,风格独特,处处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它和舞蹈紧密联系,成为梅山的标志性文化。

《手狮舞》,表演者身穿无袖褂子,扎腰带,穿便服。颇有武士风度,其表演动作兼收并蓄民间武术和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并有所创造和发展。《龙舞》中的“龙打滚”、“双龙抢宝”、“猛虎跳涧”等耍法中更有不少武术、杂技性的动作。整个表演造型优美,刚柔相济,绚丽多采。这种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至今在湖南和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梅山的民间舞蹈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之一。时代久远,很多的剧目和品种都已经失传。幸存的一些节目,也很不完整了,掌握这些节目的老艺人,相继离开人世,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挖掘和传承,让世界了解梅山民族民间舞蹈这块瑰宝。

Exploitation on Folk Dance of Meishan Culture

ZENG Xun-ni
(School of Humanitie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Meishan culture was an ancient primitive hunting and fishing culture which was preserved in central Hunan province.It was rich and colorful in folk customs.The folk dance of Meishan was endowed with different styles of characteristics by ancient history.In Meishan district,there are five kinds of dance such as Huagu opera,dragon dance,lantern dance and Nuoxi dance which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sion of time,many nations,drama dance and Wushu.

Meishan;culture;national folk dance

(责任编校:文君)

J732.2

A

1673-0712(2011)02-0051-03

2011-03-16.

曾逊倪(1990—),女,湖南涟源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

猜你喜欢

龙舞花鼓戏梅山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断龙舞
梅山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