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下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
2011-04-07肖体梅
肖体梅,肖 潇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组织部,湖南娄底417001;2.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娄底417000)
基于生态理念下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
肖体梅1,肖 潇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组织部,湖南娄底417001;2.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娄底417000)
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这种管理必须实现从“小我”向“大我”、从“孤立”向“关联”、从“单向”向“多向”的思维方式转变。
生态理念;思维方式;企业管理;转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本文从思维方式与企业管理的联系,生态理念的哲学内涵及其思维特性,变革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等方面探讨基于生态理念下企业管理的思维方式转变问题。
1 思维方式与企业管理的联系
思维方式与企业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同样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是企业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企业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企业管理思维方式体现于企业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礼仪文化,尤其体现于理念、科技、营销、生产和日常工作实践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企业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在人类自身的头脑里。因为企业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无论是产品、经营、制度、规章、组织、规程的创新,还是工艺、科技、文化、理念的创新,归根到底都发源于思路创新。而一个新思路的提出,不仅与好奇心和特定方法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同思维方式的更新、转换密切相关。
这种思维方式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决定企业管理的思维方式。企业的规模档次、装备状况、工艺水平、行业特点、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等决定着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结构和状态。一定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含量,决定着这一企业的社会存在方式和企业人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因而决定着企业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企业发展时期因时代特征、发展主题与状况、活动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与之相应的企业管理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2]恩格斯也很清楚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企业存在,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会影响以至改变企业人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当企业人进行认识活动、思考问题时,会一改常态,沿着新思维的方向或侧重点,扑捉信息、选择功能、取舍行为。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的思维特征是“等、靠、要”即“等指示”、“靠政府”、“要政策”,引发的管理方式是“惰性管理”、“机械管理”、“滞后管理”,带来的管理结果是“被动”“消极”“雷同”;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企业管理的思维特征是“学、立、创”即“学先进”、“立自身”、“创特色”,引发的管理方式是“积极管理”、“自主管理”、“超前管理”,带来的管理结果是“主动”“灵活”“有效”。再比如,企业在创始时期管理的思维倾向往往是“投产”“立足”“达效”“不败”,而在中兴期管理的思维重心则转向“领先”“精尖”“高效”“超强”。
企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转换、更新,而好的企业管理思维方式一样能够推动企业实践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思维方式与企业发展的这种互动关系告诉我们,要实现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就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企业管理思维方式进行变革,确立正确的企业管理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所以从本质上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变革说到底还是人自身观念层面的变革,即人们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转换。因而,企业主体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败,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2 生态理念下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特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理念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同生、互惠互利、良性循环、永续昌盛即“地天人共荣”为基本宗旨的发展观念。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它的形成是对近代以来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和纯经济企业的扬弃,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未来发展的问题。这种新思维理念主要体现在以整体思维、协同思维、发散思维、动态思维、人本思维来控制行为、把握企业发展。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观积诸多管理思维变革于一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
2.1 开放性
生态理念的企业观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企业观。它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企业发展过程,将企业置于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之中,把企业看成一个开放性的不断同外界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事物,把企业行为和活动放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视域来思考。客观事实表明,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它的一切活动总是处于开放过程中。特别是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被纳入“世界经济圈”,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离开外部世界求得生存与发展,“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年代已不复存在。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每一个经济组织都要遵从经济规律,按照开放性原理,理智地溶入全球经济,并在全球资源生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宏大舞台上,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它要求我们突破传统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本企业的经济运行适应世界市场需要。
2.2 系统性
生态理念以全球的、系统的、协同的视野来考察复杂的社会现象,强调社会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是客观世界这个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每一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体现,都是历史发展长河的环节。它不但突出子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协同,更注重本系统与它系统、主观活动与客观环境、当代行为与未来社会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传统企业观只顾生产发展、经济增长和自身利益,强调本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和发展进步,而忽视了人类社会大系统内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的关联与协同。生态理念的企业观从根本上关乎自然、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存,统筹企业之间、企业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3 本源性
生态理念是从世界的本原出发,审视人与自然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摈弃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理念,解决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归谁的问题。当然,这里的“以人为本”全然不同于“人统治自然界”哲学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并非认为,只有人是宇宙的主体,其它都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仁慈。生态理念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人与自然同样有价值、有能动性;人和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同样自然对所有生命都有反作用。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从本源上说人性归宿生态性。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当然也不能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
2.4 动态性
生态理念以既永恒存在相对稳定又稍纵即逝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为视阈,用绝对运动的眼光考察事物,以动态的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把持续性作为发展的重要表征。生态理念的企业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人文等协调的能力和水平,将增长经济、保护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能,凭资源换货币、用环境换收益、以扩能求规模、拼消耗谋发展、靠借贷融资金,吃祖宗余粮、断子孙。后路的悲惨发展之举
3 生态理念下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新的思维往往引发新的方法,开启新的出路。思维的变革会引起企业管理的创新。变革不适应生态文明的落后思维方式,代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企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从传统意思的企业管理向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转变必须实现以下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
3.1 实现从“小我”思维向“大我”思维的转变
传统企业从“小我”思维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限夸大本企业的价值、功能、贡献和成就,片面强调政府对自身的扶植和优待,亵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过分依耐市场行情,不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情形,不管企业给社会和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我赚钱”是硬道理。由此产生的企业管理思维是惟利是图、“有水快流、有矿快采”、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畸形管理思维,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政府和关联企业上,采取的管理方式往往是投机取巧,单纯利用经济手段搞“神交”“攻关”“打擦边球”,搞“不按规矩出牌”的所谓“超常规发展”。俱如虚假广告,欺诈“传销”,“苏丹红”食品、“三聚氰氨”奶粉,假冒伪劣“三无产品”,作假账、偷漏税,拖欠农民工工资,“三角债”,“豆腐渣工程”,重大煤矿安全事故屡见不鲜等,都是企业“小我”思维管理产下的怪胎。而生态理念“大我”思维,超脱了“资本”的原始“血腥味”,则把资本的增值和产品功能的提升,把赚钱和服务,把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优化放在同等位置,把企业利益与全球经济、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由此产生的企业管理思维是立足自我、放眼世界、扭住当前、谋划未来、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注重把管理的“基点”放在自身和内部,采取的管理措施则是技改挖潜、提质降耗、增收节支、节能减排、加强协作、互惠互利。其结果将是企业内优质高效、人兴财旺,行业间协调有序、互利共赢,宏观经济持续健康,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同生共荣。
3.2 实现从孤立思维向关联思维的转变
生态理念的企业观认为,任何一个经济组织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变化,都是与人们的需求、市场容量、科技水平、资金多寡、资源状况、环保要求、社会发展等相联系。独自、孤立、无偶的企业行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要求生态企业必须用关联思维去设计和规划管理系统。运用关联思维来看待和处理企业内部、企企之间、企地之间、企政之间、企社之间、人企之间、企业与自然之间、内企与外企之间的事务。只有突破局部的禁锢和孤立的思维,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具备人、企业、经济、社会、自然有机统一的视野,才能透彻地发现和归纳一系列复杂的企业管理问题,深刻剖析问题的原因,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出击,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策略,应对风云莫测的市场,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顾此失彼的被动管理局面,屹立世界优秀企业之林,溶入和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
3.3 实现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
单向的特点是单一的方向,单纯的模式,单个的主题等等。以单向性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形成的是单向性思维。单向性思维简单归结事物的因果联系,机械分析问题的原因,常规性地“对症下药”。其结果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忽略了事物间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长期以来,在单向性思维的樊篱下,一方面,人们把企业看成纯粹赚钱的工具,把企业发展等同于规模扩大、产能上升、产量增加已被格式化,这种思维定式引起的严重后果是“发展=增产=变化”,无视“增产”的可行性和“变化”的科学性,因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问题。如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引发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片面强调“存在即合理”,不顾产品推向市场的后遗症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如一次性碗筷,购物袋,豪华包装,口香糖等。再一方面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时,只算工厂小账不算社会大账,只计生产成本不计生态成本,只顾企业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往往为了“生计”采取以次充好、短斤少两、转嫁成本,“减员增效”的管理措施,把矛盾和遗留问题摔给别人和社会。其结果是企业发财,消费者受害,社会遭殃,政府了难。企业本质是非线性的,企业的非线性特性必须以多向性思维来认识和把握。多向性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关联,强调从整体、多维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有机组合,供、产、销精密衔接,与环境、人文、经济、技术、社会等多因子、多层次汇织的发散性系统,这就要求我们用多向性思维方式深入研究企业管理。拓展管理空间,延伸管理领域,创新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效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统一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Mod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
XIAO Ti-mei1,XIAO Xiao2
(1.Organization 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1,China;2.Central Hospital of Loudi City,Loudi 417001,China)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concept is the on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s,which must realize from the“ego”to“I”,from“isolation”to“association”,from“one-way”to“multi-way”thinking transformation.
ecological ideas;thinking mode;enterprise management;change
(责任编校:光明)
F270.23
A
1673-0712(2011)02-0011-03
2010-12-20.
肖体梅(1958—),男,湖南新邵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组织部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