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1-04-03杜金菊
杜金菊
(湖南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杜金菊
(湖南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从实际的心理健康工作出发,以实地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的心理健康工作经验,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策略
当前,在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对大学生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地加大。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高校都加大了力度,力求大学生有一个活泼、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然而,在大学生中,每一届都会存在着部分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这也使学校领导和辅导员十分头痛。这些学生的存在不仅威胁着平静的学习生活,也给高校安定带来相应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以点带面,着重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的健康是我国高校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最基本的条件。没有健康的身心,即使拥有知识和智慧也无法保证能为国效力。健康不仅包括强壮的体魄,还包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然而,大学生中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同学却不断增多。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曾配合某心理健康中心于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多次通过发放问卷、组织学生个别谈话和日常了解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研究分析,获得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为今后更好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动向,提供了有效依据。
我们使用国际公认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LC-90),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湘潭市某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检测。在近2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多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共发出问卷8 137份,收回有效问卷8 107份,发现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大学生461人。统计发现: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表现出来)、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症状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被调查对象中约有5.7%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这5.7%的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中,其中躯体化类型的占4.8%,焦虑类型的占9.2%,抑郁类型的占10.3%,自卑类型的占9.2%,社交退缩类型的占10.2%,社交攻击类型的占4.5%,性心理障碍类型的占16.0%,偏执类型的占5.9%,强迫类型的占5.0%,依赖类型的占7.1%,冲动类型的占6.1%、精神病倾向类型的占11.7%。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大学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就呈现多姿多态,因而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尽相同。有些大学生在走进高校校园后,发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很大,就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些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时,表现出自卑气馁、烦恼困惑、心情郁闷、冷漠等症状,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爱发脾气、焦虑程度偏高,有的甚至走上绝路;有些大学生不堪承受过多的学习等责任或在学习和考试中屡次出现不理想的结果等,而感到心身疲惫、精神抑郁不振、嫉妒情绪突出;有些大学生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责人不责己、苛人不苛己,再加上有些同学的自我调适能力差,就很容易将学习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同学交往之中,甚至出现不适当的交往行为,以至于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某几种影响因素或单个影响因素作用于某大学生,使其某种心理防线无法正常防御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该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竞争日趋加大,就业压力也日趋明显,这就使高校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如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这种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再加上我国许多机构单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上失业人数逐年增多,以及社会上所存在的“有钱有权好找工作”的不正之风等现象,均让部分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产生失落感,这些现象极易导致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开放性知识信息中的负面信息
当前社会开放性的知识和信息,对大学生的认知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确立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和观念处于极不稳定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知识良莠共存,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确立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优劣并处的开放性知识和信息,极易使思想和观念均处于不成熟时期的大学生因缺乏判断能力和对劣质知识信息的抵御能力,而受到思想和心理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三)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大学的环境和中学环境无论在学习方式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生开始远离家乡和父母,开始集体式的而又独立自主的大学校园生活,这种生活要求大学生既要生活自理,又要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中的关系等等。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照顾,而大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可能会使不少同学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不习惯集体生活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四)学生的自信和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上,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组织等综合能力上。中学可能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在大学里同学们的竞争内容不再局限于学习的成绩,而是综合能力和组织才干的综合体现。考入大学后,很多成绩优异的同学往往因为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和年度的优秀评选中不如别人而感到心理不平衡,也会因为自己不再像中学时期那么优秀而突然失去自信,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自卑的心理。
(五)大学生情感问题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期,也是情感骚动最为激烈的时期,且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在情感方面也正处于不成熟的成长时期。因此,在情感方面的问题不可轻视。大学生所处的时期对性的问题特别敏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在情感上得到异性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大学生无论是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不稳定时期,一些大学生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自己与异性在情感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因而便出现诸如三角恋、单相思、失恋和胁迫恋爱,以及性心理异常等现象。这些来自情感上的压力,一旦不能及时而有效的得到缓解,极易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以及精神类的疾病。
(六)人际关系的处理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因此在个性和习惯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容易在同学之间发生种种问题。当这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时,极易导致同学之间的交往受阻,并出现人际关系焦虑等心理现象。
(七)家庭环境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和渴望孩子学习好等等,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这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很可能会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另外,家庭经济条件也极易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交往。当今的大学生无论在吃、穿、用等各方面都有攀比的心理,在经济能力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某些同学极易产生自卑,或迫于经济不济而不轻易跟同学交往,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自己的性格。
三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由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诱发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也可能并非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实际的心理健康工作中,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切勿死搬硬套。笔者根据几年来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了几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多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体性活动
组织大学生进行集体性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相互之间得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可使同学们之间增加理解和交往。这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说,可以使其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友谊和对同学的情感,不至于整天压抑在心底。另外,集体性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观念,以及在集体队伍中人与人相互协助的必要性。因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个性强、集体观念差、自我观念强的共性,这些共性直接影响着同学们之间的交往,甚至会使他们因为不能与同学很好的相处而心情烦闷和焦虑。而通过参加集体活动,逐步确立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相互协助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个性能够逐步相融,达到愉快相处的目的。再者,集体活动可以使同学们暂时放下学习或其他思想和精神上的压力,全身心投入到集体活动中,从而达到消除思想障碍、缓解精神压力等作用。
(二)端正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
端正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人的行为均由思想控制,而思想又与人的认识密切相关,人的一切私心杂念均由心而生。当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引导,确立了正确的观念和认识,那么心理就能够抵御不正当的观念和认识,就不会因为自己家庭条件差而自卑,就不会因为暂时没能与同学之间处理好关系而封闭自己,就不会因为在学校的综合表现不如同学而心理不平衡或自暴自弃,也不会因为没能暂时处理好情感的关系而内心忧郁或焦虑等等。端正学生思想和认识的手段也是多样的,既可以在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课程中进行,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每周开班会的时候进行。在班会中进行的方式需要高校里班主任的配合来完成,因为端正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不仅仅是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老师的任务和职责,也是我们高校每一位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三)配合心理健康中心与学生私下谈心,设法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
每一所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中心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那么这个机构的设置是否一定可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否可以完全依靠这个机构呢?笔者认为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中心来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因为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无法对全校几万大学生逐个进行测验,即便是调查也多为问卷式调查,而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异常表现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信息却无法直接或有效地获得。即便有个别学生感觉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前去心理健康中心咨询心理问题,也只是少数。即便有些思想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也不会感觉到自己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这就会使很多心理上有问题的同学因不能及时地被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针对这种状况,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和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可以多与学生交流和谈心,从中洞察学生的心理动向,对某些思想和观念不正确的同学,或心理上有问题趋向的同学进行及时地引导,使学生的问题心理得到及时解决。再说,即便学生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倾向,老师和他(她)私下谈心也是一个很好的疏导思想的好办法。因为任何人都要面子,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也一样,在不道出因学生有心理问题而谈心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症状,以及自己的经验查其原因,逐步引导和解决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可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也是多样化的。这些多类型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拥有个性的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不能自主地调适而产生的结果。这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等各方面又处于不完全成熟的时期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等改变,使一些大学生无法及时地做出调整,从而在思想和认识方面出现偏差,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思想健康。由此,我们根据当前实际的心理健康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心理健康现象,总结出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主要因素,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体性活动、端正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配合心理健康中心与学生私下谈心,设法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等相应的策略,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G641
A
1674-5884(2011)08-0110-03
2011-05-10
杜金菊(1973-),女,河南博爱人,硕士,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研究。
(责任编校 杨凤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