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2011-04-03茜,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教育

覃 茜,李 毅

(湖南农业大学校团委,湖南长沙410128)

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覃 茜,李 毅

(湖南农业大学校团委,湖南长沙410128)

结合当今国内外形势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纵观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农业高等院校需着重深化教育内涵,全面实现我国教育规划纲要。通过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探讨总结以往经验与问题,从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整合创业教育资源、建立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以及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对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进一步探析。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创业教育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开展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我国“三农”的发展和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应“全教会”对今年高校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在“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式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市场已经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我国劳动力市场已初步形成的这一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以及大学生(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能否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得到突破。可见,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机制势在必行。

一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现状

自从1998年中国高校改革扩招以来,高校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这一话题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界聚焦的热点之一。

与此同时,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当前所处的创业现状不容乐观。从主观因素上来说,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观念滞后,缺乏到基层和农村创业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创业主动性不强,等、靠、要的依赖性仍然存在,创业期望值过高等难以与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相适应是主要原因之一[1]。有数据表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长期以来培养的100多万毕业生,只有40%的毕业生在农业系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就更少[2],这一情况表明,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实现创业的比例更为稀少。这说明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市场资源还未得到完整的开发与重视。

但值得强调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从制度支持、政策保护和环境营造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广大高等农业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引导在校大学生认清国情,把握形势,准确定位,帮助农业院校大学生打破传统就业偏见,做好心理、能力的准备,立志到农村去当现代农民,积极主动的实现自主创业[3]。

(二)农业院校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是农业大国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技术型人才的缺失。解决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应该依靠2支强有力的推手:一方面是国家持续重视、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为农业产业的高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是依靠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农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生力军,从而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步伐。由此可见,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类创业型人才最主要的育人机构,开展创业教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8年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开始凸显,高等学校“就业教育”理念受到冲击,创业教育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清华大学于1999年举办了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而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早在1983年就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两者相距整整15年。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势,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我国创业教育纳入高等学校课程教学体系是在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九所院校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之后,2003年下半年第一期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举办,就标志着创业教育正式开始纳入高等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创业教育缘起于清华大学,目前在工科院校中开展得较为热烈,农业院校还多数处于“思想热身”阶段,比国内其他类型的高校行动更慢了一拍,处于自发、分散、探索、启动状态,仅简单停留在解决就业压力的操作层面,未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正确的创业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有所欠缺。

(二)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着资源匮乏的局面。首先,从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多数只限于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创业理论实践教育,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只在就业指导操作技能层面做文章,与专业教育、学科教学和基础知识脱轨,体现不了创业教育的创新思想和科学性。由于缺乏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和相关专家的指导,创业对大多毕业生而言更是存在门槛高、风险大等心理障碍。其次,政府和社会成功企业的扶植和支持未能良性的发挥其功效。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受益者,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包括教育引导、能力培训、信息支持、项目推介、场地对接、资金扶持、咨询辅导等为内容的各个环节全畅通的完备的资助服务系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人力资源及物资等各方面的资源缺乏共享,创业之路开展困难,这一原因又导致了毕业生畏惧创业的心理。同样,成功创业之士的指导和经验被分享,而还没有创业经历的专业老师的理论指导对创业准备教育的重要性常被淡化。创业路上设立的重重门槛不解决,创业教育将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

(三)创业教育体制僵化

我国农业院校目前实施的仍然是学年学分制,而不是完全学分制,这对于学生管理而言是较为方便的,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而言却形成了较大阻碍。创业教育实施的一个条件就是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在“求学”与“创业”中不断转换,而学年学分制的刚性和封闭性限制了这种转换。因此,需要以创业教育为理念重新构建高等学校教学方案。但由于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调整,涉及到课程体系、结构和设置的改革,涉及到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思想等更新,牵扯到学校教学整体改革问题。因此,目前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还没有把创业教育列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创业教育只是存在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

(四)创业教育氛围淡薄

据近年来农业院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热度不减的情况来看,农科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普遍存在“求稳”心态。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主要因素是虽然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开始推进创业教育,但由于现有的校内政策措施、教学管理制度等缺乏与创业教育实施的衔接和配套,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创业教育活动载体单一,相关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持续时间不长,活动效果不明显。一般的学生活动内容中又很少涉及到创业教育,致使农业院校的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农业院校的部分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一方面自身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本身对创业教育也没有什么积极性,各种因素导致了高等农业院校很难将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去。从总体上看,在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园中还没有形成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浓厚氛围。

三 高等农业院校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教育目标的要求的必要途径。但由于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进一步推动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创业教育理念

明确创业教育内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实质是构建创业教育的前提。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是指能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等于一体的系统教育。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站在促进社会价值的创造、推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整合自身教育资源的高度上着手。一是将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农业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式之一,但同时要与就业工作进行明确区别。创业教育主方向在于创新,作为培养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主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前沿开拓思想,以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稳定和谐发展作为工作开展的核心。二是改变目前创业教育局限性,扩大创业教育的受众面,不仅只针对农业院校中对创业有热情的大学生,要将创业教育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学生中,培养其创业意识。三是创业教育不仅是农业院校和学生个人的事,社会各界也应在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其提供创业理论指导和实践机会。四是创业教育在普及的同时也应具备层次性、针对性、专业性。保证大学生将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二)整合创业教育资源

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客观困难,政府应予以全力支持,重视创业教育事业,助推高校与企业积极“联姻”。一是创业教育要充分结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活动。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资金帮助的同时,聘请成功创业人士开展经验分享教育,提升大学毕业生创业激情,丰富大学毕业生创业知识。二是借由企业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和机会,在创业教育的可操作性层面增加内容。同时,高校与企业的联合,能更好将教育资源及研究分析及时的传递给企业创新人员帮助其进行创业孵化,利用创新人才带动企业发展。三是要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培训相关方面的理念,作为创业实践参考经验。四是政府应激励农业院校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参与合作交流,多方面考虑组建综合型创业团队,根据团队中各毕业生所学专业各执其职、各施所长,从管理到技能具备全面理论知识,从而保证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创业教育机制

创业教育应卓有成效地完善意识建立、精神培育、能力培训、信息支持、项目推介、场地对接、资金保障、咨询辅导等整体培训体系,激发优秀人才创业。一是建立创业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组建校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的相关的专门管理职能部门,独立配备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也可将涉及学生创业意识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知识指导等管理人员有机统一,形成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机构,并确立对学生创业工作的引导、创业项目的争取以及创业工作的培训业绩的考核指标。另外,可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专门有针对性研究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指导意见,使创业教育、创业活动顺利运行。二是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创建各具特色的强化班和课程体系,建立针对创业意识培育的专业课程,并建立跨学科基础指导课程,提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了解机会,加强各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社会常识和基本礼仪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三是积极探索富有成效创业教育新模式,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学分,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鼓励大学生参观企业创新园区和各类形态新颖的创业活动,并计入学分考核。

(四)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认识到创业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保障条件是良好创业环境的形成,创业环境的优劣反过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因此,要对农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发动全社会对学生创业予以关注、关心、支持。一方面,政府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条件;同时,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就大学生创业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与社会取得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使社会成为创业教育发展的温床,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创业教育提供发展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高校积极运用自身的各种校园媒体,对有关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内容进行宣传,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校园内形成良性创业文化氛围。

[1]孟 蕾,熊楚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3):85-88.

[2]孙玉瑷,李 强,贾一波.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性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6):31-33.

[3]陈 玲.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一体化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7(6):43-44.

[4]彭云龙.地方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3385-3386.

G520.1

A

1674-5884(2011)08-0105-03

2011-05-12

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重点课题(A2010166)

覃 茜(198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朱正余)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