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形势和新问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011-04-03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
关键词:全球化价值观政治

殷 俊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基于新形势和新问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殷 俊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在新时期受全球化进程加快、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等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各种新形势与新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更新新观念,认清新形势,运用新手段,开创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局面。

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

高校是国家的人才库,知识的辐射源。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现在与未来。从微观层面来看,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只有知识修养、能力素质、道德水平三位一体,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树立责任意识,服务于社会。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既是知识的生源地、人才的聚集区,也是社会的晴雨表、政治的敏感地带,民族认同感、价值观、是非判别标准等思想或信仰的树立是当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应有之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拓展,加之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

一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

(一)外部环境的新特征

1.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而真正被熟知则是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与渗透,全球化已经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全球化、而且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各国人民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文化的疆域再也无法用国界来划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西方国家将自身的主流文化或主流意识通过经济活动或交流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多手段地源源不断地输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范围逐步扩大,影响不断深入。世界各种文化和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一方面使得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在文化场域内交流碰撞,人们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可以更广泛地吸纳世界各地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强势经济所衍生的强势文化势必迅速占领文化市场的制高点,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慢慢消解。高校大学生能不能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中坚定自身的信仰,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这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解决的主要命题。

2.新媒体环境

“网络以海量的储存、丰富的资源、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跨时空的链接、高度的开放等无可比拟的优点,使大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经济动态、风土人情、文化艺术、人文景观等,能够接触到多样的思想、多元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1]如今,由网络媒体衍生出来的博客、微博、贴吧等等互动平台成为高校大学生的至爱。手机报、手机视频、户外屏、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在大学校园里使用十分广泛,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的积极传播者与接收者。大学生在社会中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大学生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可以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社会百态,熟知政治动向,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窗口。新媒体所呈现的即时性、开放性、匿名性、平等性、交互性,无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个性心理、道德法制观念等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教育客体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市场化的步伐加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特殊客体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也随之有了新变化。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大学生多是“90后”,时代与社会赋予他们不同于以往的新思想、新行为。

1.价值多元化

在全球化与新媒体的双重影响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出现多元价值观的现象。全球文化包括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弱化”的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悄然进入校园,并形成多元文化,在竞争与协同中同我们争夺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形形色色的观念,无奇不有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不健康的“垃圾”信息,低俗、色情、暴力信息时而充斥其中,使得一些自制力较弱、识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无法自拔。大学生仍是一群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快、易受影响的特殊群体,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可塑性”,易受异己价值观的浸润和感染。当外部环境过于复杂时,一旦缺乏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导,就很容易对奢靡物质生活产生推崇,对消极堕落价值产生认同,从而价值观、审美观念颠倒,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泛滥。

2.追求功利化

市场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市场化程度日趋增强。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原则、效率原则等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在不断增强,高校教育体制也引进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市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容易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庸俗化的影响。利己主义、世俗化、人际联结的社会化,造成了高校大学生日益看重现实利益,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专业技能和人际关系,而与思想道德无直接关系。另外,市场化的商品交换法则也侵蚀到大学生的精神领域,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社会价值观的错位,价值判断标准由理想主义向功利化和实用化转变。在学习和社团工作中片面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忽视集体利益,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责任意识慢慢淡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开始抬头。如网络媒体频频曝光的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高校社团腐化等问题。

3.民族主义狭隘化

高校大学生是最敏感的,最容易冲动的群体,与此同时他们社会经历简单,社会认识趋于浅表化。当面临重大民族问题或外来文化入侵时,他们往往显得稚嫩或极端,呈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节,包括“家乐福事件”、“69圣战”等,线下线上的参与人员大多为高校大学生。2010年5月30日,韩国偶像团体“Super Junion”的粉丝因索取世博会免费门票不得而谩骂、殴打展馆工作人员。消息一经爆出,引发网友暴怒,一时间,“脑残不灭、圣战不休”的口号席卷网络。6月9日下午,十万余名中国网民攻击多家韩国网站和明星贴吧,并致其瘫痪。这一带有报复动机的网络集体行动被称为“6·9圣战事件”[2]。狭隘的民族主义就如同给暴力的、破坏性的行为披上了一件正当性的外衣。在“爱国主义”的掩护下,这些高校的“圣斗士”们无视不同的观点和事实,热情饱满、旁若无人地传播着“复仇情绪”,并将这种极端情绪付诸现实行为。

4.道德观念模糊化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必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由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滞后,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变化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感到迷茫无助,无法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社会阴暗面便产生偏激,理想信念变得淡薄。由于90后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浓厚,艰苦奋斗精神不够,对集体、对社会缺乏正确认识,浮躁心理、享受主义慢慢抬头。他们对公私观、义利观、幸福观、荣辱观、价值观、交往观、消费观、婚恋观等出现了多元且模糊的价值观念。

5.心理素质脆弱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它是有思想、有情感,具有一定判断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的人。然而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完全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状态,心理素质也极度脆弱。在新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集宠爱于一身,个性十足,情感情绪十分丰富。他们步入大学以后,周围环境发生变化,面对诸多人际交往与竞争压力,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再加上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从现在到未来无法确定自己的规划与目标,强烈的挫折感需要理性的心理疏导,因此,高校大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心理承受力亟待增强。

二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策略

(一)以人为本,加强心灵传播

胡锦涛同志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深化了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指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大学阶段是高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们。尊严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需求。简单的处理方式可能造成对学生尊严的伤害。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交流才能进行,沟通才能深入。对众多大学生来说,平等、自尊的需求比眼前的物质需求更重要。其次,用心关爱。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实就是润物无声的关怀,不留痕迹的真爱。无论是对困难生的资助还是对优秀学生的一句赞扬,或是坦诚以对的一次交流,都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付出。最后,心灵引导。最高境界的传播方式是心灵传播,抛开外界的各种噪音,静心传播。对大学生群体要着重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等方面加以指导和咨询,同时注意加强他们的自强自立教育,主流价值观培育,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冲突和挫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媒为介,建构反馈机制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论及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式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对当前的现实问题缺乏及时的回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开通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与大学生们微博互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或故事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开辟校园优秀人物专栏,树立榜样力量,再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多渠道多方位传播,增强影响力,增强大学生思想归属感;开设话题讨论区,就某一社会问题或校园现象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提高社会认识能力。无论是专题网站、微博、手机报、贴吧、讨论区等都应有互动机制,时刻掌握校园网舆情,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该机制不是从上而下的传播,而是有传播,有反馈,有引导,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思想教育的传播者,我们通过机制的建构与引导,帮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的科学高效。

(三)以新育人,强化队伍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过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亟待更新观念,更新技术,更新手段。列宁曾这样评价:“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3]因此建设一个具备新理念、新思维的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至关重要。第一,认清新形势。高校思政队伍要对全球环境、社会环境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认识到环境变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二,树立新思维。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以教育主体为主转变为以教育客体为主。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加以引导,通过多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手段,如时新的教育活动开展,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等公益活动的组织,化教育于无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第三,掌握新技术。随着新媒体的校园的普及,及时掌握新技术,开专题网站,开微博、开空间,整合众多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传播,加强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案。

[1]谭金葬,冯永泰.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

[2]69 圣战解读系列之一[EB/OL].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69shengzhan/,2011 -05 -01.

[3]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G641

A

1674-5884(2011)08-0093-03

2011-05-24

殷 俊(1981-),男,湖南湘潭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朱正余)

猜你喜欢

全球化价值观政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全球化陷阱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