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AD/CAM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1-04-03申爱玲邓清方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8期
关键词:研究性编程建模

申爱玲,邓清方

(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湖南邵阳422004)

“CAD/CAM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申爱玲,邓清方

(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湖南邵阳422004)

针对“CAD/CAM技术”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CAD/CAM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CAD/CAM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技术,随着其快速的推广应用和不断的发展完善,已带来了一场工业技术的革命,正成为工程制造业中的基础技术。因而CAD/CAM技术正成为未来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为此,各类院校都开设了“CAD/CAM技术”课程,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这门新技术,更快地成为适应各工程领域的技术人才[1]。

一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其CAD/CAM技术能力的培养尤其引起了各类院校和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偏重于原理的教学,缺乏应用能力的实践培训。部分院校加强了CAD/CAM实践环节内容,强化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对CAD/CAM技术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认知的缺乏。总体上,当前我国高校的CAD/CAM技术的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2]。

在理论教学中,CAD/CAM技术涉及内容很广,学科跨度大,有知识密集、学科交叉、综合性强、发展变化快等特点。而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难以全面展开讲解,很多章节只能简单介绍,同时CAD/CAM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对学生相关知识要求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低。

在课程上机实训中,由于课时较少,一般安排是CAD建模、绘图和一部分程序处理。对于整个课程知识体系来说,这种简单的上机实训还是不够的,学生对CAD/CAM技术的实践只能理解为简单的建模和绘图,缺乏整体的认知。

CAD/CAM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应用性,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求高,而受传统普教模式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存在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理论教学、实习教学、实训管理脱节等状况。

针对“CAD/CAM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教学内容的整合

CAD/CAM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同时,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所涉及的其它相关课程设置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对CAD/CAM技术的课程教学内容要进行适时的整合。

CAD/CAM技术的主要内容有CAD/CAM软、硬件知识、工程手册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几何建模、计算机图形处理、CAPP等内容。随着CAD/CAM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中增加了新的内容,如: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增加了辅助概念设计的内容;参数化绘图中增加了尺寸驱动变量驱动的新内容;建模技术中增加了特征建模的概念和方法;数控编程增加了计算机自动编程的方法;CAPP技术从面向零件的工艺编制过程发展成为面向产品的工艺过程编制;在面向企业的制造资源管理中,对CAPP术语中的“PP”的理解也从过去单纯的加工工艺过程编制(Process Planning)拓宽成为生产过程编制(Production Planning),即广义CAPP;还增加了计算机集成质量管理,基于PDM的CAD/CAM集成技术等新内容。

CAD/CAM技术与机械设计、数控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等学科领域相互渗透,我校结合近年来毕业学生从工厂反馈过来的工作需要知识点情况,先后又开设了CAPP及现代设计方法两门课程,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制造工艺及设计工作,因而CAD/CAM技术课程中的相应章节内容可以不讲或仅作衔接教学。另外,为提高学生数控编程能力,数控技术课程中加强了数控编程实训环节,故教学中有关数控编程技术内容又可弱化。因此,由于相关课程的开设,CAD/CAM技术的教学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的实训,从建模到加工编程到软件的改进设计,帮助学生对CAD/CAM技术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知。

三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转变教学理念,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

CAD/CAM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技术,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且知识的发展更新快,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一般的CAD/CAM课程的课时在40~50学时(包括上机操作),对于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知识,非计算机专业的工科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很难。因此,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学中适时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3]。研究性学习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和示范,学生模仿和接受老师的讲解知识;第二阶段,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阶段,在学生具备一定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综合性训练。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煅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强化实践环节,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

针对CAD/CAM技术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在进行基本的理论教学后,加强实践环节,包括课程教学的上机操作、实训课题练习,同时,在进行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课程设计时布置学生进行从设计、建模到加工等全过程的训练。在实训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方法,设计具有较强技术含量的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项目,指导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同时,能逐步实现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实训项目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强项与薄弱环节在实施过程可以得到反映[4]。在CAD/CAM技术的实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近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手段

积极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数控编程、数据库、集成技术等内容无法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粉笔、挂图等传统的授课方式已不适应CAD/CAM课程的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量,必须大力引进和开发CAD/CAM教学软件。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CAD/CAM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堂等先进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将虚拟现实(VR)技术引入CAD/CAM教学,构建虚拟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在具有交互性的环境下进行构想,自主发挥,自主设计,充分领略用计算机来辅助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含义。

教学中要重点明确。CAD/CAM技术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难点多,内容较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因此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的原理方法及结论上,忽略其计算推导过程,并且要多联系实践,由实际问题引出相关理论,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结合机械设计等课程,积极寻找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枯燥和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学习数表结构内容时,机械装拆过程中最后安装的零件往往要最先拆下,而最先安装的零件最后才拿下来,采用什么类型数表来记录这个过程呢?由此引入“栈”这一特殊的线性表理论。

(四)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由于CAD/CAM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的开发,紧跟专业领域最新技术的发展。在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挖掘积累适合教学的典型项目,并且不断提高教学讲授艺术。

四 结 语

总之,在CAD/CAM技术的教学改革中,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挤出课时进行实践环节的强化;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使得教学效果得到大的提高,这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得到了体现和印证。

[1]肖 乾.机械CAD/CAM教学改革初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24):106 -107.

[2]聂晓根,范扬波.CAD/CAM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7,6(3):101 -103.

[3]胡 斌,唐辉明.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 提高《岩体力学》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7):76.

[4]邓敏和.梁式CAD/CAM综合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67-68.

G64

A

1674-5884(2011)08-0074-02

2011-05-22

申爱玲(1969-),女,湖南邵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CAD/CAM技术教学及动力机械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

猜你喜欢

研究性编程建模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编程小能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