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教学影响的成因探析
2011-04-03刘美玲
刘美玲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教学影响的成因探析
刘美玲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客观的历史事实加以抹杀否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虚构臆造历史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它对“纲要”教学产生消极影响,其消极影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反动势力为“西化”中国加强思想渗透的原因,也与国内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加剧映射在人们心理上的不平共鸣;既因为教育体制上轻视历史观的培养促长了历史虚无主义趁虚而入的可能性,也与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了现代媒体进行隐蔽性传播相关。
历史虚无主义;“纲要”;影响;成因
近十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逆风袭来。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客观的历史事实加以抹杀否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虚构臆造历史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
一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其对“纲要”教学的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其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在史学界、文艺界、大众文化生活与思想领域中都有所表现。在史学界,历史虚无主义者宣称进行理性思考,借学术研究与创新之名重评历史,否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在文艺界,历史虚无主义者把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于某个人的心血来潮或是某种离奇的因素,用痞气的言辞,挪揄、调侃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的奋斗历程,贬损、否定鲁迅、茅盾等进步文学家及其作品;在大众思想文化领域内,一些网络、媒体、出版商为了增加关注率与点击率,不惜歪曲历史,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另类的解构,却还冠上历史揭秘、专家解读之名,将历史文化娱乐化,误导群众。历史虚无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虚有无。“无”是抹杀否定,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否定中国革命,认为近代以来中国选择革命方式进行社会变革,是疯狂和幼稚的表现,中国革命史是一部没有建设性意义的流血史;二是否定五四运动,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高举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脱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误入了“以俄为师”的歧途;三是否定1978年以前的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错了;四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放大中共所犯的错误,否定其本质与主流,认为中共的领导带给中国人民一系列灾难;五是否定中华文明的历史,公然篡改中华文明的起源,企图证明“中国文明西来说”,有人甚至说“对传统文化我全面否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该后继无人”,认为中国文化的危机“不仅是民族性的问题,我甚至感到是与人种不无关系的”[1]。“虚”是虚构臆造,具体反映在:一是鼓吹改良,有论者声称只有改良才是顺应中国发展的最好出路,如果当时给清政府搞新政的时间、给蒋介石发展资本主义的时间,中国早就富强了;二是美化近代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说什么“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如果中国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顺便搭上哪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很多。比如追随美国,可能我们今天就是日本”[2];三是在贬抑人们反帝反封的斗争,丑化林则徐、洪秀全等人的同时,美化洋务运动,拔高琦善、慈禧等人,认为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四是歪曲改革,认为中国这30多年的改革开放做的正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对资本主义的补课,是纠正“歧途”。
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反思历史、学术创新为名,哗众取宠,甚至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物诱下,利用影视、网络等先进手段,扭曲历史、戏说历史,蒙蔽人们,其目的不仅仅是博取自身的名利,更是坚信“史为我用”,企图通过否定某些历史人物、涂抹剪裁某一段历史来达到其否定中国现实、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目的。这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实际行为实质上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二)历史虚无主义与“纲要”课程目的相悖,消解“纲要”教学的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根据这个规定,“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叙述和分析,使大学生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同时通过对这段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科学认识、研究历史的目的是探索历史的真实。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具有能动性,但人在做出历史选择时,不是取决于主体的意识和意志,而是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现实,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历史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以自己的“喜好”为价值,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对零碎的历史进行涂抹剪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虚无,否定了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做出的“三个选择”,这种主观的对历史的随意拼凑、史为我用的做法与“纲要”的教学目的相悖,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严重抵消了“纲要”教学的效果。
二 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教学影响的成因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对“纲要”教学能形成消极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反动势力为“西化”中国加强思想渗透的原因,也与国内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加剧映射在人们心理上的不平共鸣;既因为教育体制上忽视历史观的培养促长了历史虚无主义趁虚而入的可能性,也与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了现代媒体进行较强的隐蔽性传播相关。
(一)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企图“西化”中国,持续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并拉拢中国某些知识分子虚无中国历史,有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
当今,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处于竞合之中。20世纪末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成熟起来,总体上资强社弱的总格局进一步强化,使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市场有所扩大。西方国家在对苏联成功实施了和平演变后,中国就成为了最大最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西化”中国成为他们的重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的思想渗透,积极兜售他们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宣称是“普世价值”,企图摧毁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达到“西化”中国的目的。
此外,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支持、赞助、拉拢学术团体、学者和反动分子,虚无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人们对已成过去的历史的了解,来源于少数人对历史的记述和研究,因此历史写什么、怎样写,就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3],在西方价值观念、西方物质生活的诱惑下,一些知识分子对历史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历史进行涂抹剪裁,肆意地歪曲、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共的历史,想当然的解读、虚构中国历史,试图找到所谓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更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为“西化”中国服务。这些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观点很容易误导师生,错把谬误看做真正的历史,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对“纲要”教学产生严重的危害。
西方反动势力还公开或暗中支持、煽动中国的分裂势力,虚无中国的古代史,胡说新疆、西藏自古非中国国土,指责中共的民族政策,挑起民族矛盾与冲突。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打砸抢事件、达赖闹“藏独”等活动充分说明了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纲要”教学的任务和难度。
(二)国内来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冲突、不公平现象频发与意识形态建设弱化,使人们心理上容易接受虚无历史的各种观点并误解历史
社会转型期,我国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体的个人自主权得以扩大,个人的利益日益明确,利益主体多元化且各种利益矛盾交错。与之相适应,人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心理和不同的价值观。在利益的博弈中,城乡、地区、行业、性别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官员的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现象频繁发生,失业、教育贵、看病难等社会问题的存在,个人常常感到无能为力,使人们困惑于社会主义所描绘的理想、信念与现实社会公正缺失之间的差距,尤其是那些合理利益得不到保证、受到损害的人群,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共的政策颇有微词,有时会以当今的现实去衡量过去的历史,不相信中共过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清正廉明、民主奋进。他们在心理上的这种不公平感、被抛弃感使他们很容易接受虚无历史的各种观点。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而政治、意识形态的建设弱化。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博取经济利益,一些网络、电视、报纸、杂志打着解放思想、重评历史的旗号,随意解构历史、评说人物,靠发表一些奇言怪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就更加重了人们对历史的误解。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家庭和所生活群体的意识状态、行为,必定会对亲人、朋友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各种虚无历史的言词和行为的熏染。
(三)教育体制方面,历史教学重分数而忽视历史观培养的现实,促长了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纲要”教学的可能性
历史教育直接影响着公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情感,对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素质教育搞了几十年,但实际状况是基础的中小学教育追逐的仍是卷面的分数和升学率,历史课中教师的分析讲解少,有的甚至是采取念教材、叫学生做记号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历史知识不系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满生动历史素材的历史课成了不少学生厌恶的课程,对历史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风差。在长年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的正确历史观难以形成,不能历史主义地看问题,缺乏分析、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历史虚无主义者运用“以今天去度量昨天、以今天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去否定过去中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强盗推理方式,进一步模糊了青年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知。在近年来某些人和机构进行的网络编排、影视恶搞、戏说历史的情形下,对历史一知半解、尚未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青年学生对其难辨真假虚实,历史虚无主义趁“虚”而入,他们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主张、思想,却以为是历史的真实,质疑“纲要”教材和教师所写所讲的内容,以为不客观不真实,进而出现“当教师正面评述中共及时代优秀人物时,他们嗤之以鼻,而当批判当今存在的问题和某个历史人物时则报以热烈的响应”的现象。更有些学生认为上“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意义的,上课不认真、迟到旷课。这使“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难以真正实现。
(四)历史虚无主义假借学术研究、利用现代传媒,进行隐蔽性和渗透性地传播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借助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名义,在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研讨会上发表意见,驳斥权威,以显示他们的这些新观点、新主张是科学研究、理性思考的产物。“有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又由于其名气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往往获得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4]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具有隐蔽性,很容易误导师生,尤其是影响经常阅读学术刊物的高校教师。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如果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缺乏较深入的研究分析,没有透彻理解中国人民的这一段奋斗的历史,就无法生动地再现历史,那么在“纲要”教学中就无法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教学可能更像说教,令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不高,甚至于反感,从而否定教师,进而可能否定“纲要”课程的基本内容;更进一步地,个别教师甚至于自己亦不能甄别这些书籍杂志中虚无历史的内容,而在一定程度上赞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某些观点,不自觉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篡改历史的帮凶,更是阻碍了“纲要”教学目的的实现。
历史虚无主义更是借助影视、网络等先进手段,企图悄然改变年轻人的观念。中国已越来越深刻地卷入经济全球化,在利益的驱动下,文化市场已客观地成为价值、观念竞争的阵地,文化被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广播、报纸、影视等大众传媒,渗透着自己的观点、思想。这些大众传媒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视听手段展现内容,多种信息、多重刺激,而且制作时又经过编辑、剪辑、组接等处理,几可乱真,对人们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而精彩的网络世界已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潮流。网络的新闻、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海量、便于检索、易于复制、超文本链接等特点,可以远程传送,甚至是跨国传输。但缺少传统媒体的过滤程序,因此在方便人们资源共享时,也为西方和国内的反华势力传送反华、反社会主义的信息提供了方便。据网络统计,我国网民近5亿,66%的信息都是来源于网络。人们处于信息的包围之中。经过历史虚无主义者筛选、整合之后的资讯信息、社会舆论等暗含着其社会评价、态度倾向,但往往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科技、环境等问题的关注,阻断了人们对其本质的客观认识,具有较强的思想渗透性,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无形中消解着“纲要”教学的效果。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历史虚无主义极力混淆人们的视听,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从而对“纲要”教学产生了消极不利的影响。
三 结 语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教学的影响,要旗帜鲜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既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持续的思想渗透,又要注重现实生活中民生的改善,缓和社会矛盾;既要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历史观的培养、提高学生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又要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假借学术研究、利用现代传媒传播虚无历史的行为。
[1]龚书铎.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田居俭.历史岂容虚无[J].高校理论战线,2005(6):43.
[3](意)克罗齐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J].田时纲,译.世界哲学,2002(6):6 -22.
[4]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N].光明日报,2004-12-14(B2).
K092
A
1674-5884(2011)08-0044-03
2011-05-15
2009年度湖南省社科项目(09B13)
刘美玲(1973-),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社会发展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校 许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