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和出路
2011-04-03彭祥生
彭祥生
(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广东东莞523220)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和出路
彭祥生
(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广东东莞523220)
高中作文教学并没有摆脱“少、慢、差、费”的局面。追根溯源,“以高考为唯一目标,老师出题,学生作文,老师批阅”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压缩了学生的写作空间。以“写作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和真情交流”为基点,提出构建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以突破当前作文教学的困境的设想,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作文教学;封闭式;开放式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文是最受关注的,作文是最“折腾”人的,高中作文教学又是最尴尬的。本文以“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和真情交流”为基点,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试图找到一条突破困境的出路,希望能够与各方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和反思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少、慢、差、费”的局面。作文教学中高投入与低产出有目共睹。高投入:大作文、小作文、随笔、周记,素材积累、方法训练,全批全改、面批辅导……师生折腾得够呛。低产出: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写作只为应付交差,能拖就拖,能免就免,不逼不压则根本不愿意写作;高考中,绝大多数作文依然是思维低幼,内容空洞,想象空白,材料老套,情感苍白——学生用相同的腔调说同样的话,而新课标精神所呼唤的创新意识和个性风采几无体现。
(二)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高中作文教学高投入与低产出之间的巨大反差?笔者认为,“以高考为唯一出口,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导致了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中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局面。
1.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读和写是一种表达,是与他者(社会、他人、自然)的交流、对话”,“作文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内在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摆弄手机短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网上聊天?为什么学生的QQ日志、博客精彩纷呈?这就是明证。
但是为什么学生私下写作文思泉涌、滔滔不绝,在面对作文时却提不起兴趣呢?
因为在现有封闭的教学模式,作文没有实际意义的倾听者。对学生来说,作文的唯一出口是高考,唯一的阅读者是老师,大多数情况下还只是个挑毛病提意见的批阅者,同一教学集体的同学基本被排斥在外,无从参与对话,根本无法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或发生任何关系,当学生将苦苦思考的结晶,将掏心掏肺的真话和实话流诸笔端形成文字后,读到它的只有老师,而且基本上产生不了讨论与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渐渐消散。
2.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大大压缩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首先,这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压缩了学生的私人话语空间。
写作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写作源于一种生命觉醒,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灵魂的确证。十几岁的中学生的写作与说话,应以生活化、平民化、率性为主,以朴实和真切为高,以十几岁孩子所有的精神体验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圣、崇高甚至伪神圣、伪崇高,去取代孩子们生活化、平民化的具有独立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精神体验。
然而,不少老师把高考作为唯一的目标和出口,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有道统性,使学生不敢“我手写我心”,而是代圣人立言,单纯地追求“崇高”、“积极”。在形式上则侧重模式化,让学生在行文风格上抹杀自我,不敢显露个性,只能把作文包装成适合阅卷者快速阅读评分的新八股模式。
作家冯骥才说过:“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变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写作首先要发现,然后是面对这个“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这是一片“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灵性的幽阔的世界”。相应的,学生一般有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公共话语体系,是对有敬畏感和距离感的人说的,它有着四平八稳的老成,说的都是出于无奈的言不由衷的、不率真的话;另一套是私人话语体系,是在亲切的、平等的人面前海吹神聊时说的话,说的是实话,是原汁原味的话,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的话。
当我们以高考为唯一目标,一开始就给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后,学生便收起了真实的自我。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敢用属于自己的私人话语体系来作文,每次作文,他们都得暂时扔掉自己熟悉的私人话语空间,给自己重新定位,搜肠刮肚地搬那套自己不熟悉的公共话语体系来作文,学生自己也苦不堪言。学生的写作空间被大大压缩,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了空话、假话、套话,学生便成了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往严重点说,这样的作文教学是对生命的一种戕害,对灵魂的的一种窒息。
其次,这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压缩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为了高考作文得高分,不少教师要求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这听起来无甚不妥,实际操作时则会大大变味。学生的阅读时间本来不多,阅读兴趣亦不浓厚,他们无暇阅读吸纳真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篇幅较长的名著,便旁置经典,主要阅读优秀作文了。事实上,目前大部分作文资料书收录的均为高考高分作文而已,而这些高考高分作文从内容到语言都不足以承担名著美文能承担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功能,反而使不少学生邯郸学步式地从中粗浅拾取一些材料和写作技巧并将其当作万金油胡乱抹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前几年流行模仿多年以前的高考高分作文,把陶渊明、李白、苏轼、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的事迹当作万能素材用,这几年则流行拿几个“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拼凑成文。阅读是吸纳,写作是输出,试问,这样的阅读积累和学习模仿能产生有厚度的文章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精神被禁锢,当“一片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幽阔的内心世界”被窒息,当阅读被阉割变味,学生无话可写,无东西可写时,还能写得出好文章吗?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谁也逃不脱“应试”这一关,能否过“应试”这一关,关系着学生能否在社会上立足,任何对学生有责任感的老师都无法回避这一现实。人们常常将应试写作比作“螺蛳壳里做道场”、“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要在不自由中求自由。其实,这种“不自由中求自由”倒是更接近实际生活中的写作常态,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还是要受很多限制的,既有体制的、意识形态的,更有写作本身必要的限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的限制。因此,人生处处是考场,经不起考试检验的作文教学绝对称不上成功的作文教学。但是,我们不能把高考作为唯一的出口和目标,我们应站高些,看远些,将作文看成与学生生命成长密切相关的一种生命化行为,把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激发学生真实表达当作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只有这样,写作才能走进广阔的天地。文化底蕴不够,写作终究会捉襟见肘。高一高二主要进行文化底蕴的积累和基础写作训练,高三再针对高考进行适当的应试作文技巧训练。当学生的阅读积淀、写作兴趣的问题都解决了的时候,当学生的思维及表达的素质上来了之后,在高考前把学生拉回来,做一些应试写作技巧的训练,那便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二 高中作文教学的出路思考
“愿意写和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相应地,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有三: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拓展写作题材,提高写作技能。构建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开放教学”代替既往的“封闭教学”是改变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1.多元互动,开放读者,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写作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这就决定了写作的开放性,阅读对象开放是写作教学开放的表现之一。应将作文的阅读对象从单一的老师扩展成为老师、同学、父母、朋友以及社会上各种潜在的读者,让学生在立体交叉多元互动的环境中去碰撞,去争辩,去表达,去交流。
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写作教学也是没有生命的教学。这里包含2方面的含意:一是强调写作时心中要有“读者”,这才会有对话的欲望;二是强调只有读者的反应——共鸣或辩驳中才能实现写作的价值,获得写作的成功感与幸福感。
近年来,笔者在“开放读者,激发写作兴趣”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开辟佳作发表园地,供同学交流。在教室合适的墙体位置开辟一个佳作文展示区,既展示优秀作文,又展示进步明显的作文,受到3次展示的学生享受免写的特权,即享有选择写作文或自由阅读的自由。
(2)多元交流。每次作文后,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相互阅读,并写出评语。有显性实在的交流对象的作文,交流对象为第一读者;集体活动后的作文,同伴为第一读者。尽量要第一读者写下评语。如母亲节写作《母亲的一天》,母亲为第一读者;家长会前夕,《致父母的一封信》,父母为第一读者;清明节烈士陵园集体扫墓,《清明节的哀思》,同伴为第一读者。
(3)引导学生积极投稿。一是校内投稿,有很多学生的稿件被学校刊物《青滕文学》、《心语》采用;二是校外参赛与投稿,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市里组织的“阳光下的阅读”现场作文大赛和书信比赛,全国的“语文报杯”作文大赛,“新世纪杯”作文大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4)建立班级作文博客。由两个责任心感,电脑技术过硬的学生担任博客管理员。每次作文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评,由小组推荐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最初是优秀作文,后来扩大到有争议的作文),然后再由老师筛选,将学生习作贴在博客中,要求学生每个周末回家都进博客写回帖,算是语文家庭作业,但不能只写“顶一个”、“赞”之类,必须指出优点,也指出不足,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要文从字顺。班级作文博客为学生作文的“发表”、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特别是那些被选中的作者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文章的评价,学生很有新鲜感,兴趣很高。
潘新和教授说:“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作文,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
2.多方关注,拓展题材,让学生有内容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好作文,先要解决作文内容。
要解决没有材料可写的问题,第一,变老师单一命题为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命题,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延长写作时间。第二,引导学生将收集写作素材的触角伸向他们自己的世界,反映真实的生活,畅谈真实的认识,抒发真实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历史,发现世界”,营造更加广阔、博大、丰富的精神星空。
如何面对学生“真实的缺陷”?首先,“真实的缺陷远胜于完美的伪圣”,写出来总比捂着要好,把这个年龄该有的疑惑,该有的问题真实地表露出来,这才是有生命的作文,才是值得珍藏的生命经历。其次,实现了真实之后,还有一个如何超越真实,走向更为美好之“美”的问题。“真实”并不等于“真善美”,尽管它可能是走向“真善美”的第一步。忽视对学生真实存在的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的缺陷、偏颇和问题的正确引导,也是老师的失职。
既往的封闭教学,内容上过于强调道统性,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屏蔽了学生绝大多数色彩斑斓的日常生活和丰富多姿的内心世界,使得作文成了讨米下锅甚至是无米下锅的苦差事。
笔者在“开放写作题材”方面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时评写作。教师自己或组织学生精心挑选新闻,学生就这则新闻大胆评论。所选的新闻要新、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兼具深广度;评价作文时着重鼓励有思辨性、深广度和个性色彩的作文。时评写作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拓宽视野,增加积累,提高思辨能力,新闻的鲜活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激发学生说真话、说个性的话。
(2)将作文训练与学校教学计划、日程安排结合起来,将学校的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活动纳入写作范畴。高一进行记叙文训练,结合三月学雷锋,我们写了《我身边的活雷锋》;结合清明节,我们写作了《清明节的哀思》;结合母亲节,我们写了《母亲的一天》……
(3)写成长日记。这属于学生的私人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喜怒哀乐、困顿烦恼。如果学生愿意公开,欢迎;学生不愿意公开,亦可,那就好好珍藏。
3.多管齐下,开放训练,让学生知道怎样写
当写作因生活需要而得到凸显时,学生就会将“如何表达得准确,表达得好,有吸引力,有说服力”作为他们自然和自觉的追求。
下面是笔者进行开放作文训练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供参考借鉴。
(1)阅读与积累。一是以《新课标必读丛书》为依据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二是每2周拿一次作文时间作阅读课,每个月用一节课开展读书心得交流。阅读是吸纳,积累是基础,文化底蕴不厚实,写作就会捉襟见肘。经典阅读能为我们人类寻找一个灵魂的栖息与安放地。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从人类、民族数千年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所积淀起来的文化的火种中不断地吸取养分,在与古今中外心仪的诸多智者、仁者、趣者、谐者的交流对话中感受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构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底蕴。
(2)美文仿写。精心挑选电视散文或其他形式的美文,让学生仿写。所选的美文除了文质俱佳之外,还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适合学生阅读特别是仿写。具体的范本永远比空洞的理论更能激起人的创作欲望,适合学生阅读和仿写的美文能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写作,而从仿写走向创作本来就是一条基本的写作之路,其间逐渐增多的创作成分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成就感,这是文学起步训练的一条好路子。
(3)辩论赛。我校每年都要举行一届辩论赛,除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辩论赛外,我还在班上组织辩论赛。论题可从学生中征集,也可到网上收集。各学习小组“抓阄”确定正反方,各队自找指导老师,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准备。辩论赛非常切合青年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准备辩论赛,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积极讨论,主动请教指导老师,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的辩论稿。
(4)小小说创作。写作训练之前结合大量的小小说精品让学生对小小说有足够的认识和兴趣;命题必须切合学生的生活、心理和想象力特点;作文评价时要求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侧重鼓励学生习作中在情节内容、主题设置、人物形象等方面任何一个闪光点。阿·托尔斯泰说过:“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微型小说因其虚构性、情节性、个性化以及短小精悍的特点,非常能满足高中生张扬个性的诉求——偶有一思便成一文,且怎么新颖都不过分;小小说市场广阔,优秀范文质高量大,涉及的社会生活广阔深入,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并且学习写作。小小说写作是文学起步训练很好的切入口。
三 结 语
一个人一旦发现写作的乐趣,一旦投入到写作中去,写作的进步是会很快的。青春飞扬的高中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他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更进一步,他们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辨力和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事实上,他们并不缺乏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悟和表达写作的能力。只要我们改变观念,将作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开放写作题材,重视阅读积累,重视真实自由表达,在开放训练中自觉追求作文的技法,高中作文教学一定会满园春色,繁花似锦。
[1]钱理群.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苏堆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633
A
1674-5884(2011)08-0008-03
2011-05-10
彭祥生(1973-),男,湖南宁远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写作教学研究。
(责任编校 罗 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