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堂阅读问题设计的思考
2011-04-03王丽春
王丽春
(邵阳市第四中学,湖南邵阳422000)
对历史课堂阅读问题设计的思考
王丽春
(邵阳市第四中学,湖南邵阳422000)
中学生学习历史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是阅读能力。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但长期以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听故事、抄笔记、答考题的机械性学习习惯,已成为教师进行阅读培训的障碍。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师生问答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阅读中可将学生回答的问题设计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等。
中学历史课教学;阅读能力;设计问题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用较大的篇幅指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显示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阅读对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学习素质、道德素质、情感态度乃至性格形成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课改的最基本的要求。中学生学习历史最基本、最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但长期以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听故事、机械地抄笔记、答考题的学习习惯。学生不看课本或不认真地看课本,成为老师进行阅读培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巨大障碍。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激发积极思维,在师生问答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历史阅读中按学生回答的思维习惯可将问题设计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等。笔者就历史阅读课中问题特性进行分类,并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 记忆性问题
记忆性问题一般基础性强,常未涉及本质,因此设计要简单容易,回答也往往比较简单容易。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角度看,此类问题设计宜精不宜多,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以目扫群,适合学生的快速阅读,培养其概括整体的能力。而就回答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偏重于中下游的学生,这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最佳时机。例如,在《启蒙运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1)归纳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它的内容。(2)法国主要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可以自己归纳总结,回答出基本要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夯实基础,达成基本的教学目标。
二 理解性问题
这种问题设计以本问本,问题源于课文,答案虽不直接现存于文中但又能推断出来。这种问题应该是教师最需重视的一块,因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往往也基于这些问题的理解。笔者认为教师提出此类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表述须简洁、全面,有感情,而且要有精确的答案。
2.把握提问设计的难易度,问题设计须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探究答案的欲望。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铺垫性设问)、亮度(讲究感情色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问得集中,施行浓缩法,加大问题容量)、角度、精度、密度等。
3.创设问题情景。
4.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
5.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如: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针对教材中的3个子目提出以下问题:什么叫“百家争鸣”?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各自的主张又是什么?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最容易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是哪种学说?理由是什么?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对中国思想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影响。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
又如:在学习必修Ⅰ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1)请大家从日本、中国、朝鲜及国际环境4个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2)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了哪些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南京条约》相比,有哪些不同?对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是什么?(4)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进步作家,他用其特有的讽刺笔墨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罪行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下面是1900年8月12日他写给朋友的信中的一段话:“现在全中国都站起来了,我的同情完全在中国人民方面。欧洲的匪徒们曾经欺凌他们多年,我希望他们能把外国人都轰走,永远不让他们再回去。”“全中国都站起来了”可能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有何结局和意义?(5)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辛丑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该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7)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8)帝国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动的这2场侵华战争中犯下那些罪行?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这样一组问题就体现了上述要求,全部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体现了层次感,1、2、3问比较基础,后面的问题相对较难,给基础好的学生一点挑战,第4、7、8问现实性、趣味性强,同时这些问题也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间,对于理解性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期圆满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 应用性问题
一位史学家曾经说过,历史照亮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历史对我们处理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功能。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等,力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少数民族还相对落后,我们能为少数民族做些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每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阅读从历史和现实2个方面思考,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都对历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民族歧视是对历史进步的反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是历史的趋势。
因此,在历史阅读中设计与现实有机结合的问题,可拉近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能激发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关注当今世界,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现代视野的新一代。这也正是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公民的具体做法。
四 创造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设计的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学生不应该仅限于对教材的理解或应运了,而是应主动积极的思考出有新意、却又不偏离正统的答案。
如在学习必修2第3课《中国古代的商业》时,围绕着“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一子目,在指导学生阅读内容时,笔者转换角度,设计出下列问题:(1)关于“市”在汉代有怎样的发展?与我们今天的市长的称呼有没有什么关系?(2)从唐代的“坊”、“市”分开到北宋的“坊”“市”不分的出现,说明了什么?(3)结合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4)马克思说:“商业依赖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有关史实和“北宋东京城布局”图,论证马克思这一观点。(5)归纳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对这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分析、理解,由对古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的以及城市功能的表面认识,进而深入认识农业、手工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商业经济繁荣的基础,再进而认识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的辩证关系,形成在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也有城市化趋向的观点;甚至还得出了自唐到宋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认识。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认识、分析、综合,得出一个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生产和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五 评价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不同意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候的学生不应再是限制在固定化观点的牢笼里的兔子,而是一只只展开翅膀在智慧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雄鹰。学生凭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认识、道德等评价体系,自由发挥,各叙己见。当然,教师在这一环节要起到宏观调控作用,要抓住时机,适当介入,及时诱导、点拨和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朝健康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的评价,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谁更彻底的问题、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对西方殖民活动的评价,等等。这些争议既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展开;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史料,扩充学生的阅读面,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其思辨的能力。这些争议不必有什么结果,教师也不必作出唯一的结论。教师在争议中所应做的就是归纳各方的论点、论据,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规律把握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
六 结 语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G633
A
1674-5884(2011)08-0006-02
2011-05-06
王丽春(1973-),女,湖南邵阳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责任编校 罗 渊)